X

“一带一路”让小蜜桃走向大世界

“2018年,我们开辟了俄罗斯、孟加拉、坦桑尼亚等26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出口的桃子一个就能卖到50元。”盘点2018年收入时,蒙阴县宗路果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宗路喜上眉梢。

蒙阴地形多以山地丘陵为主,这为蜜桃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目前该县有65万亩蜜桃,年产量达22亿斤。然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因为山路不通、交通不便,水果根本运不出去,每斤只能卖到两三毛钱,果农收入低且不稳定。如何助推蒙阴蜜桃打开国内市场,继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近几年,蒙阴加快开拓市场,借助品种改良、质量提升、科技注入等,带动果品奔向了“一带一路”沿线国。

品种改良打造多元果品市场

2008年以前,蒙阴蜜桃多为红桃,品种单一,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大。当得知县果树所新引进黄桃品种后,蒙阴街道三教堂村果农陈文祥把自家处于盛果期的红桃全部砍掉,改种黄桃1000余棵。这一冒险的举动让他成为了远近亲朋眼中的“大冒失”。3年后,黄桃开始坐果,口感和香型赢得市场青睐,每斤卖价比红桃高出6倍多。

“文祥也给我嫁接了400棵黄桃。我怕不好卖,就偷着改了200棵‘春雪’。结果200棵黄桃卖了近10万元,那200棵‘春雪’才卖了不到2万元。真后悔没听他的话。”提起这事,果农密学福懊恼不已。 近年来,由北京市林果所、上海市林果所、江苏省果树所、山东省果树所等国内多个科研院所研究开发的新技术、新品种在蒙阴县成功推广应用,为果品生产提质增效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新技术、新成果应用覆盖率达到100%,标准化生产达到90%,每年引进和推广3到5个蜜桃新品种。

“产业规模上来了,内部的结构调整就更为重要。只有不断更新技术、果品换代,才能不断适应市场要求,蒙阴蜜桃产业才能长盛不衰。”蒙阴县县长王丽云说。该县先后引进桃树品种200多个,还自主选育了60余个优良蜜桃品种,涵盖毛桃、油桃、蟠桃各系列。 高质量果品让蒙阴蜜桃“一炮走红” 经过多年发展,蒙阴蜜桃在国内市场占据了优势地位。但是随着国内市场开发空间饱和以及竞争加剧,蜜桃种植利润不断减少。长年做水果生意的刘宗路萌生了向国外供货的念头,但要想迈出国门,果品质量必须过关。

为此,刘宗路按照“基地+农户+合作社+市场”的模式,规划建设了野店镇毛坪片果品生产基地。2012年,蒙阴蜜桃开始出口到新加坡、孟加拉、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

“2014年,我们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束怀瑞合作,成立了临沂首个果业院士工作站。”刘宗路介绍,借力院士工作站这一平台,积极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整体提升科技含量,为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增强后劲。“到2015年,我们生产基地园区内的果品高档果比率比2008年提高30%,平均价格比2008年提高了35%。”

高品质蜜桃吸引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目光。2018年,宗路果品专业合作社全年累计出口果品1.6万余吨,销售收入达5000多万美元,带动了毛坪、烟庄等18个村2200户果农户均增收6000余元。

蒙阴还整合农业、质检等资源,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严格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蒙阴县果业局局长张茂玲介绍,县里制定了多项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安全标准,“80%的果品生产实现标准化,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

融合理念放大综合效益

初夏时节,站在高处俯瞰蒙阴街道八大峪村,果树葱茏,白墙红瓦,风景秀丽如画。“一片桃园一座房,一圈兔舍做围墙”是八大峪村的真实写照。“兔、沼、果”的循环农业模式也为蒙阴蜜桃的品质增砖添瓦。

针对百万亩林果每年产生的12万吨果树残枝,该县依托山东御苑生物科技公司的专利技术,大力发展“果-菌-肥”循环农业。目前,全县已建成香菇种植基地1200亩,年消化果树残枝4万吨,生产香菇菌棒1000万棒,80%出口欧美市场。

在蜜桃产业发展中,蒙阴县坚持贸工农一体、农商文旅融合,推动产业链条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共赢。

通过持续的山区综合开发和发展循环农业,荒山秃岭变成了“花果山”“流银川”,林木覆盖率达73%,全县320个果品专业村成线成片。蒙阴县先后荣获“中国蜜桃之都”“中国桃乡”“全国果品十强县”“国家级出口水果质量安全示范区”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