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关键词加上食物关键词,恐怕不会让人联想到什么美好的东西。
除了红军过草地嚼的树皮、煮的皮带、小红军啃的牛骨之外,一个普通中国人恐怕无法想到更多。
难道就没有美食因为战争而被发明吗?
对不起,可能真的没有。
作为腐败资本主义代表国家,航海时代的英国算得上是富足了吧。
但是打海战的战舰水手们吃的那些玩意却真的超乎想象。
历史上一直流传着英国水手们吃“僵尸肉”的可怕传说。
传言1850年代克里米亚战争时期,英国水手吃的咸牛肉是1809年腌制的。
这种硬核咸肉在水手圈中颇负盛名,吃上一口就能让人用尽毕生的文采狠狠吐槽一句。
“它一定是从天主创世之初就被放在木桶里了,当它被烧煮的时候,你所能闻到的那种味道就像一具埃及木乃伊所散发的味道。”
某些牛肉甚至因为过于刚烈,无法被做成食物,反倒成为了水手们雕刻原料,继续为大航海时代发光发热。
除了咸牛肉,英国皇家海军还有一绝,叫“行走的硬饼干”。
因为储存不当,硬如木块的饼干基本上无法逃过虫子的陪伴。
一不留神你面前的硬饼干就会慢慢逃走,而回过神来的水手也立刻领悟,这块饼干里有自然馈赠给他们的肥美夹心。
军粮恒久远,一块永流传,这块硬饼干据介绍于1852年出炉
真实的历史有没有传言的那样夸张我们无从判断,但可以知道的是,咸牛肉和蛆饼干这两种硬汉食物没有能够成为世界美食。
咸牛肉改良后做成罐头在英国还是有一席之地的,甚至在一战时期颇受敌国的欢迎。
和英国硬核食物类似的还有德国博大精深的各种代用食品。
早在十八世纪时,德国的商人们就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咖啡豆中掺入菊苣根来降低成本。
菊苣汁的味道苦涩,颜色也同样与咖啡近似,只不过它不含咖啡因,喝菊苣咖啡纯粹是一种心理上的慰藉。
虽然初衷并不是那么光彩,但好歹也让德意志地区的平民们都能喝上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菊苣根
到了十九世纪初,因为拿破仑战争中英法两国之间的贸易封锁,导致咖啡在整个欧洲大陆都成了稀缺物资。
这时,德国人发明的菊苣咖啡和橡子咖啡开始大规模流行,代用食品文化开枝散叶。
代用咖啡到德国战后还经历过一次辉煌。
橡子咖啡
1976年巴西咖啡减产,导致全球咖啡价格猛增,东德第二年就面临喝不起咖啡的巨大危机。
于是东德政府又开始将代用咖啡的老手艺搬出来,配方是51%的咖啡豆,44%的烤焦黑麦粉,5%的甜菜根和菊苣根。
这种混合咖啡口味惊悚,被东德人叫做“昂纳克咖啡“。
为了摆脱在咖啡上的被动,1978年东德政府和越南达成协议,提供贷款扶持当地的咖啡种植,作为交换,越南则向东欧国家出口咖啡。
如今越南是世界第二大的咖啡生产国,其咖啡在世界上也颇有知名度。
不过德国人的代用食品文化远远不止那么简单。
除了代用咖啡,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德国不但成为了最大的人造黄油、人造糖(糖精)生产国,还开发出了很多眼花缭乱的魔幻食品。
比如用米粉加豌豆粉混入羊油做成的人造肉,用植物油、乳清、花生和少量可可粉做成的人造巧克力,还有以甜菜头为原料制造的人造蜂蜜……
人造黄油因十七烷酸(margaric acid)而得名“麦淇淋”,但实际上人造黄油并不含有十七烷酸
德国人折腾这些东西(当然除了食物外还有很多化工品)的同时也发展出了世界上最强的化工技术,二战结束前德国就诞生了18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而产业界也诞生了众多实力强劲的老牌化工企业。
这些代用食品虽说没有成为战争后风靡世界的美食,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食品工业。
想想我们小时候吃的5毛钱一块的巧克力(代可可脂),虽然不是什么美味,但也承载了一段美好的回忆。
在应对战时特别食物供应问题上,英国人也颇有经验,不过过程就不是那么顺利了。
二战爆发后,英国国内食物供应吃紧,尤其是鸡蛋这种刚需,战场上的士兵需要大量的营养,鸡蛋理所应当优先供应前线。
当时的食物配给制度只允许每人每周购买一个鸡蛋。
英国人民吃不上鸡蛋的感觉有如今天断网一般难受。
于是乡下的村民都开始自行养鸡产蛋,解决自己的需求之外,还能把多出来的鸡蛋拿到黑市上卖个好价钱。
显然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英国政府也注意到了这个严峻的问题。
他们打算用新技术来解决鸡蛋问题——用干燥技术把鸡蛋做成易运输耐储存的鸡蛋粉。
原理很好理解,其实就是把鸡蛋液用制造奶粉的方式做成粉末,平民买回家里加水调制就能得到营养不打折扣的蛋液。
这种工艺可以让英国人从中国进口蛋液,在新加坡加工成粉末后再运回国内,成本大大降低。
这种常温储存5-10年都不会坏的鸡蛋粉的确营养丰富,可是口味却大打折扣。
尽管产品包装上印蛮绞尽脑汁想出来的宣传标语,甚至连老奶奶都明白这玩意和鸡蛋的营养一样,但鸡蛋粉还是成为了被人唾弃的食物。
隔壁美国的方案似乎要来得更加有效一些。
在二战前的经济萧条时期,就有肉制品企业将不受欢迎的猪肩肉搅碎,添加淀粉定型,做成罐头。
起了一个漂亮的名字“SPAM”(当代有垃圾邮件的意思),一般被认为是“五香火腿”(Spiced Ham)的简称。
这种肉类罐头实际上口味差强人意,由于淀粉的加入导致口感绵软,而调味上为了长期储存也相当重口味。
在和平年代,这种产品基本没有掀起什么波澜,倒是有一个噱头——SPAM是当时市场上唯一不需要冷藏的肉类罐头。
等到战争爆发,风水轮流转,SPAM作为廉价耐储藏的肉类罐头牢牢占据了军用食品的宝座。
它不用冷藏,开罐即食,能够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和适量碳水化合物,几乎就是为战争而生的。
不过,营养归营养,可SPAM的口味却遭到了所有美国士兵的激烈吐槽:“体检没合格的火腿”、“未经训练的碎肉糜”……
就这样一天一吐槽竟然还吐槽出了极强的情感归属,战士们到饭点了一起恶心就仿佛是兄弟间同抽一根烟那样亲切。
SPAM虽比不上新鲜烹煮的肉好吃,但它好歹也是货真价实的蛋白质啊。
二战时期没有几个国家的军队能吃上这么好的食物,因此盟国军队(尤其是亚洲国家)非常羡慕美国士兵天天吃肉,传开了之后SPAM也得到了另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午餐肉”。
“午餐肉冲撞”
在夏威夷,19世纪末从日本涌入了大量甘蔗园的劳动力,日本侨民一度成为岛上最多的人口。
美国为了防止渔民与日本海军互通,采取了很多措施限制渔民出海,导致当地渔获产量极度萎缩,岛上居民蛋白质供应不足。
于是午餐肉便成为了蛋白质来源的顶梁柱,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喜爱,日本侨民们甚至用午餐肉替代鱼肉制作出了午餐肉寿司。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肉类供应不足的朝鲜半岛,今天我们可以非常轻易地在韩式紫菜包饭、部队锅等菜式中找到午餐肉的痕迹。
作为世界霸主的专属食品,午餐肉的影响逐渐从营养供给转变为文化符号。
对中国人而言,最具有代表性的可能是起源于香港茶餐厅里中西结合的“餐蛋面”了。
很多人小时候都或多或少被家里的长辈灌输午餐肉是高级食物的观念。
条件不富裕的孩子通常只能吃到减配版的午餐肉——火腿肠。
等到我们有了经济条件,真的吃过午餐肉之后,才明白这玩意完全称不上是什么美味,还不如吃点地道的中式美食,也就断了念想。
今天午餐肉仍然是军用食品中的常客,但是其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
“最恶心的早餐”——午餐肉加鸡蛋粉
而真正的从暗黑食物翻身成为世界美食的,胡萝卜称二没有其他食物敢称一。
先说说胡萝卜以前的地位,在它发迹以前,胡萝卜是一种很低贱的食品,英美等国种植量很大,但是基本上只会作为动物饲料。
什么动物爱吃它呢?不是兔子(后面会详细展开),而是驴、牛、马这类牲畜。
用当时英国电台播音员的话来说就是“胡萝卜不是给人吃的”,这可能是你拒绝胡萝卜的最强有力借口。
那胡萝卜又是怎么变成风靡世界的食物呢?
全靠英国佬的战略忽悠——我忽悠我自己的国民。
我们都知道,雷达对现代战争形态的影响颇大。
1935年,英军就开始委托科学家研究利用电波探测空中飞机的装置。
到了1940年,英国皇家空军已经开始装备一种秘密机载雷达系统。
当时企图越过英吉利海峡的纳粹德军,正想通过战略轰炸来彻底击溃英国空军。
但大规模轰炸开始后,德军却突然改变战术,不再轰炸军事要地,而是对伦敦市区威吓式的轰炸。
并且为了降低轰炸机被击落的风险,他们逐渐改为夜晚袭击。
此时,英军的机载雷达已经能够弥补肉眼在夜晚无法侦敌的致命弱点。
在1940年11月19日,英国空军飞机第一次在夜间击落了德军轰炸机。
一般认为伦敦大轰炸的转折点源于德国飞行员的一次错误投弹
这个消息振奋了英国民众,也惊动了德军。
对于皇家空军的应用表现,官方给出的解释是:“我们的飞行员因为食用大量的胡萝卜而拥有超常的视力。”
这个说辞充分结合当下热门的维生素研究——1937年研究β-胡萝卜素的先驱保罗·卡勒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我们今天可能很难确切地知道,英军究竟是为了忽悠德军还是忽悠国民。
反正最终的结果是,德军显然没把这个说法当真,反倒是英国民众把胡萝卜当作了英雄。
于是乎,胡萝卜迅速成为了大众喜爱的新晋网红食物,而且它因为不能给士兵提供充足的热量,并没有限制供应,要多少有多少。
英国食品部反应迅速,开始给胡萝卜找各种更好的吃法。
突破点就是胡萝卜鲜艳的颜色,以及糖供应不足大背景下那一丝珍贵的甜味。
“干嘛不来一个胡萝卜布丁?!”
自从当局准确地抓住了这两点核心,英国市场上就开始出现胡萝卜冰棒、胡萝卜蛋糕等倍受熊孩子喜爱的产品。
为了进一步推广胡萝卜,英国食品部还专门设计了卡通形象“胡萝卜医生”。
同样的历史也在美国上演,美国人对击落德军轰炸机的幕后英雄不感兴趣,但是美国同样有食品供应的难题。
于是美国动用了有当时世界上最为成熟的动画产业。
其中兔子是比较受欢迎的一种形象,恰好又是能够吃胡萝卜的植食动物。
所以爱吃胡萝卜的兔子就成为了经典的卡通角色。
但实际上兔子本来和胡萝卜没什么关系,它们的主食还是草。
真要追溯起来,恐怕还得怪兔八哥。
一般认为,兔八哥在1940年首次登上荧幕,模仿了电影《一夜风流》中男主角坐在围栏上嚼胡萝卜的经典桥段。
也不知道是不是有意为之,孩子们也都模仿起自己喜爱的卡通角色吃起胡萝卜来。
以至于今天这个兔子吃胡萝卜的奇怪说法依旧在全世界流行。
而胡萝卜也就从此上位,成为了一种大众食物。
可是你仔细想一想,作为一种全世界流行的食物,胡萝卜似乎从来都没有独当一面的菜式,也几乎没有什么经典吃法。
我们只会在强调营养的配餐中才更容易见到它而已。
而其他同样流行的食物,比如马铃薯,我们可以随便列举好几种美味的吃法:薯条、薯片、土豆泥……
另外,胡萝卜补充营养也是一个不符合当代饮食的宣传。
β-胡萝卜素的确能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也的确可以治疗因维生素A缺乏导致的夜盲症。
然而,对于现代有充足肉类的饮食来说,其实根本不用担心维生素A缺乏,动物肝脏的维生素A含量要远远高于任何蔬菜(大量食用某些动物的肝脏甚至能造成维生素A中毒)。
到头来,胡萝卜只称得上是一种健康食物而已,可能是最“名不副实”的食物之一。
战争不仅仅改变了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我们饮食上潜移默化的改变也离不开战争的贡献。
有些战争食物已经极度不符合时代的需求早早淡出历史,而有些还在一代又一代地影响我们。
*参考资料
魏长春.不列颠战役中的空军情报工作[J].军事历史研究,2012,26(01):92-96.
吴军. 二战时期军事技术进步与航空武器装备发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
黄尽穗. 二战期间吃什么:胡萝卜翻身变主食,午餐肉风靡夏威夷[N].澎湃新闻,2015-06-05.
陈骆.风帆时代的英国海军吃得差?[N].澎湃新闻,2016-03-08.
Spam(food).Wikipedia, 4 February 2019.
Powdered eggs. Wikipedia, 3 September 2018.
阎京生.人造黄油人造糖,人造咖啡倒茅房:德国“代用品文化”.知道主义,2015.
白坚.1940年法国败降后英国抵抗德国入侵的斗争[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01):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