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一针一线一嫁衣,16年间,这对夫妇素手绣出4000件“裙褂”

大洋网讯 一层红缎作绣地,金丝银缕绕其间,或绣作龙凤,或绘就祥云……这就是钉金绣非遗传承人唐志茹和邓啓荣的日常。

唐志茹和邓啓荣是一对80后夫妻,两人均出身于刺绣世家。2002年,在西式婚纱流行、纯手工定制婚嫁裙褂的人逐渐减少之际,夫妻俩为重振钉金绣技艺,成立了“小茹裙褂设计室”。但随即不久,两人便遭到冷遇,三年间工作室订单总数才为三。

经过一番探讨,夫妻俩决定对传统的龙凤褂进行样式改良,并开拓互联网销售渠道,“裙褂之美”才得以再次惊艳世人,“传统永远不会过时”,唐志茹说。昨日,《广州故事》纪录片第五集《拓路》播出,片段中便展现了他们“一针一线一双人”的故事。

刺绣世家:

6岁即能穿针引线

“小茹裙褂设计室”坐落于广州花都一片热闹的生活区之中,尽管周边民居环绕,但这里并不难找。沿着一条宽约2米的小道径直走,一栋周身素白、风格古朴的楼房便跃入眼帘,门口处设有橱窗,里面醒目地摆放着多套龙凤裙褂。

这些裙褂均是由广府非遗的金银线绣制成。当冬日暖阳穿透玻璃映入橱窗,绣服上的图案顿时就生动了起来,一针一脚,光彩夺目。

推开橱窗旁的木框玻璃门,邓啓荣和唐志茹正一前一后地端坐在各自的小马扎上。两人面前各摆一块绣绷,绣绷上为真丝绸缎的绣地,左手边放置着金银各色绣线,右手中则捻着银针,轻巧地穿梭于纹路之间,十指春风,妙手偶得。

邓啓荣和唐志茹出身于两个不同的刺绣世家,是钉金绣裙褂真正的第三代传人。早在5、6岁时,他们便已学会一手穿针引线的功夫,12岁左右便掌握到了所有针法,能完整地制作出一套裙褂。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刺绣工艺便开始盛行。当年我们生活的那一片区有上千户人家,家家户户都有绣绷和绣工。”邓啓荣回忆:“骑楼下、树荫下、家门口……人们刺绣的场景几乎随处可见。”

邓啓荣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长大的。尽管他是一名男仔,但那时,男绣工却并不少见。邓啓荣最喜欢坐在家中骑楼二楼的阳台上刺绣,一边看着珠江水缓缓流过,一边用一针一线勾勒出锦绣图画。

最终绣出的成品,从裙褂到各种衣物、枕套被套、旗袍、礼服等,纷纷从港口销往到世界各地,尤其是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

在2002年成立工作室之前,唐志茹的家族里曾拥有一个大型刺绣工厂,最鼎盛时期厂内有300多名绣工。但随着西式婚纱和价格更为低廉的机绣品涌入,再加上1997年金融风暴席卷,大量工厂倒闭,唐志茹形容:“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接一个倒下。”

厂内的绣工也从300多人陡降至40人。为避免这项传统技艺面临失传,唐志茹和邓啓荣顶着家族的压力,带着工厂里的40多位老师傅,成立起“小茹裙褂设计室”。16年间,工作室曾一度举步维艰,但夫妻俩都始终坚持用纯手工的方式打造传统广府嫁衣。

工序复杂:

一年打磨成“褂皇”

从下午13时,到晚上22时,夫妻俩每天都会在工作室呆上9个小时。长此以往,夫妻俩的手都有些“变样”:捻线和拿针的食指,指纹逐渐被磨平;顶针的中指处,容易结出鹅黄色的厚茧、甲沟外翻。

但相比之下,刺绣更炼心。刺绣时,绣师需要时刻保持专注、有序且一丝不苟。“专注到什么程度,比如绣回字针,针要到哪一步起和落,哪一步转折,往往要求一根线绣完,绝不允许错针漏针,就像写书法一样,需要一气呵成。”唐志茹说。

即便如此,“小茹裙褂设计室”一年能完成的裙褂数量,也不过200-300套,“投入时间长,见效慢”。据唐志茹介绍,工作室的嫁衣主要是以金银线绣制成,金银线绣俗称“钉金绣”,是广绣的一个分支。在广府地区,传统的龙凤裙褂均是采用这一技法,所成的图案纷繁华美,富含寓意。

“一件龙凤褂,最难完成的部分就是龙凤主体。”唐志茹说,龙凤主体一般采用的是卜心绣,远远看去,似一块金色浮雕嵌在红绸之上,细看更是细密精美。卜心绣异常考验手艺,首先需要用棉絮垫出龙凤身,再贴上薄纱,用金银线绣制。因为垫上棉絮后的绣面并不平整,若要绣出立体感,每一针都需要找准位置,一旦落针就很难拆除。

唐志茹认为,手工刺绣最妙的地方就在于,它的一针一脚就如书法的撇捺一样,带有人的脾性。以夫妻俩的手艺为例,“可能同一个线条,我绣得会更柔美一点,讲求曲线美,他绣得就更粗犷一点。”而这些差别都是由拿针的姿势、入针的力度、卜心的均匀度等决定的。因此,为求图案对称、风格统一,一件裙褂的绣制部分,往往是由一个人独立完成。

而一套纯手工的钉金绣裙褂,总共有十六道工序:出纸样、画图、点版、上绷架、刷图、定绣纹、刺绣,剪裁、车缝、钉珠角……其中,仅绣制的时间就占去了整个制作流程的80%。

在市面上常见的手工金银龙凤褂包含有小五福、中五福、大五福、褂后、褂皇共五种。一套小五福的金银线覆盖率是整套裙褂的50%-55%,需要熟练的老师傅每天缝制10小时,连续绣上三个月;而一套金银线覆盖率达到100%的褂皇,更是需要缝制将近一年的时间。

传承创新:

一枚印章显“承诺”

“对于我们来说,钉金绣裙褂不仅是手艺的传承,其实也是家族的传承。”唐志茹说。

在过去,裙褂是大户千金出嫁时所着的嫁衣,一针一线多由母亲亲手绣制,不少家族还会将婚嫁裙褂代代相传,寓意将福荫传承给子孙。

唐志茹的嫁衣就是一件由母亲耗时多年才绣成的“褂皇”。“当年时兴穿婚纱,穿裙褂的新娘很少。但是当我穿上‘褂皇’出场的时候,瞬间就惊艳了全场”唐志茹笑着说:“这也成为了我开办工作室的原因之一,传统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但工作室开办后不久,两人便遭到了冷遇:连续三年,工作室的订单总数仅为3-5个,大多还是朋友的订单。夫妻俩经过一番考量,决定对传统的裙褂进行改良:版型由原来的直衣连袖,演变为西式剪裁的修身直筒;设计上,也在原有的龙凤、蝙蝠、牡丹等传统图案的基础上,加入石榴、锦鲤、玫瑰等;绣法上,则推陈出新,将钉金绣与钻石绣等技艺相融合……除此之外,两人还成为了淘宝的第一批入驻商家,通过互联网的窗口,拓宽了市场。

2015年,钉金绣裙褂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五批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遗成功后,裙褂在近几年的婚庆文化中再次走红。工作室的生意也越来越火,除了有像杨千嬅、杨怡等港澳地区的明星顾客,还有许多来自于新加坡、马来西亚、新西兰等地的海外顾客。

顾客的年龄段也不同。“目前我们年龄最小的一名顾客是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小宝宝。”据唐志茹介绍,十年前,一套“小五福”的市场价格仅为2000元,如今的价格却已涨到一万,“褂皇”的价格更高达9万~10万,“家长们担心以后筹办不起孩子的嫁衣,便会选择提前预定。”对于这样的情况,夫妻俩会选择先将组成裙褂的9片布料绣好,寄给客户,等孩子长大以后再完成裙褂的组片。

“我们会在每一片布料的边缘盖上特制的印章,将来不管过去多久,工作室还在不在,只要传承人看到印章,都要无条件帮忙完成裙褂。”唐志茹说。

十指春风,妙手偶得。绣针在夫妻俩手中流转三十年,才得以磨砺出一件又一件精美绝伦的嫁衣。但刺绣传承速度慢、收益低,也成为了夫妻俩的“心头病”。作为非遗传承人,他们曾尝试过开班授课,教过的学生有三四百人,最后留下来的却只有6人。“前不久又走了一个徒弟,女孩在这里苦学了两年,还是离开了。”对此,唐志茹不免有些遗憾。

但传承的精神,就在于打磨。唐志茹和邓啓荣的女儿今年15岁,正在学习服装设计,“她也需要背上传承的使命”,唐志茹说:“至于我们两个,则会继续绣一辈子!”

一代承一代,丝线载文脉。而据唐志茹透露,她的母亲如今已年届66岁,却依然针线不辍,为孙辈们绣制着来日的嫁衣。

文/广报全媒体记者程依伦

图/广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