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福大人爱旅游TB
众所周知,广东省梅州市是目前国内客家人最集中的流播地之一,也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客家人生活聚落。自秦时起至今,由于战争、饥荒等原因,各朝各代都有成千上万的中原人被迫南迁,并通过梅州流转到南洋和世界各地,梅州市大埔县就是其中一个客家人最集中的县域。在以客家人为主要人口构成的大埔地区,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客家人的传统习俗、民俗活动、小吃和建筑,而位于县城中心的泰安楼就是其中之一。
清晨的大埔县西湖公园迎来了冬日里的曙光,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公园里鸟语花香,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冠洒在甬道上,格外宁静。一条干净的公园小路刚通向我将要去到的客家围楼代表古建筑景点——泰安楼(门票:40元/人)。
公园里晨练的老人不少,看年龄多为耄耋之年。在公园的树林里,摆着几十只鸟笼。刚刚遛完鸟的人们聚在一起,却没有闲聊的鸟住,他们只是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享受着画眉鸟们悦耳动听的鸣唱,就像能听懂鸟语一样,人们围着圈,专注地听着鸟叫。
大埔最著名的客家围楼——泰安楼就在西湖公园的一角,建于清乾隆时期,是一座典型的客家生意人的家族豪宅。站在泰安楼的正前方,可以看到这座楼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圆形土楼(例如永定那边的代表性客家土楼),而是一座近乎于方形的风格老宅!
客家人主要集中在福建省西南部和广东省的东北部地区,而通过“下南洋”的方式去到海外的客家人则分散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历史上的客家人勤劳聪慧,白手起家,艰苦创业,自带极强的商业基因,他么从事着五花八门的大小生意,且每每都能把买卖做得风生水起,更关键的是他们还普遍具有很强的家族意识,善于团结族人、熟人,乐于帮扶带,一人富裕之后就会带动全族发达,这其实也是中国人闯荡世界的一个普遍特质。
早在清乾隆二十八年(1764年)的时候,号称南方游耕民族的畲族人大批来到梅州大埔县,而普通家庭出身的蓝少垣便是其中之一,且具有客家人典型的奋斗基因。蓝少垣不甘一生平庸,只身一人南下闯荡,落脚在大埔县,后辗转在福建漳、泉、厦地区经营烟草生意,从商短短几年之后,便发了横财。
在个人资产丰裕之后,蓝老板计划着在大埔兴建一座大规模的客家围楼,要把仍在外打拼闯荡的蓝氏族人都召集到一起共同生活、共同创业,振兴家族生意。商人做事一向干净利落,说干就干。很快,一座有着5236平方米、11米高,共3层的宏大规模的砖石围楼宣告落成,并命名为——泰安楼。
蓝少垣为了将蓝氏族人全都吸引到这里共同居住,在泰安楼建筑伊始,便设计了200个房间给居者使用。泰安楼建成之后,烟草富商蓝老板很快把那些仍外漂泊的蓝氏族人盛情邀请来此免费居住。据说,在鼎盛历史时期,整座泰安楼里共有68户计400余人朝夕相处,家家户户和睦相处,“一带一”,“多带多”的传统理念让蓝氏家族人丁兴旺,家家户户富足幸福!如今这座国内罕见的砖木结构围楼已成了客家文化建筑的一大珍贵遗产。
在青山碧水环抱中的山城大埔,客家围楼——泰安楼的名气显然是最大的。无论从建筑本身,还是从蓝氏族人创业的人文事迹来说,一直被闽粤地区的客家人津津乐道。在泰安楼里上上下下地走上几个来回,你会发现它虽然不是我们常见的圆形“土围楼”,但却具有福建永定土楼的某些印象:天井院落,合围建筑,楼上楼下,只隔一层木楼板,邻里之间亲密无间……
十几年前,大埔县政府向国家文物局提交了“泰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申请书,随之这座拥有250年历史的客家围楼被政府租用(建筑仍属私人产权),开放旅游景区。现如今泰安楼里的原住户多已搬离,仅余6户家有耄耋老人的蓝氏后人仍在此免费居住,而且因私人产权的关系,他们每年还能从政府手里领取一定的专项房产租金。
这位86岁的老阿婆就是其中之一,虽然行动有些不便,也有住到外面更舒适的现代化小区的条件,但她终归还是习惯了围楼里的小生活。
在休息的时候,我和泰安楼景区的工作人员闲聊,问起福建土楼和这座泰安楼的区别。答曰:福建永定土楼主要为土木构造,而泰安楼则为砖木结构,这在居住舒适性和坚固程度上是有差异的。没想到,在以土木建筑为主流风格的中国明清建筑史上,泰安楼则敢于特立独行以砖木风格建造,这恐怕也是客家人敢于天下先的性格特质造成的。
透过泰安楼的前庭水池看过去,这座规模宏大的石围楼就像一座坚固的城堡,但让人不会想到的是,它的主要作用是个生活聚落,这和福建土楼以强调防范匪盗的作用也是有所不同之处。
在我所走过的一些土楼景点中,泰安楼算是比较特别的一处,围楼本身的建筑特色固然重要,但此楼可能已经超出了“住宅体”的意义,而成了维系一个家族世代兴旺的关键基础,成了推动蓝氏族人共同走向长久富裕的关键纽带。更重要的是,这条纽带已经体现在了十余代客家人的身上。可能在全中国来说,客家人一直都是最能干,最会团结族人亲友,最能打拼创业的一个特殊群体!不知您身边是否也有蓝老板这样维系家族亲友关系的客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