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孩子自慰行为应对 · 孩子情绪疏导方法|Ms.Che的解忧铺子

怀念永远正能量的樱桃小丸子

本期话题

1、一个小男孩的自慰

2、一个小男孩的念念不忘

3、一个小女孩的小脾气

今天这期解忧铺子,我会分享三个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情境。案例皆来源于真实生活,如有雷同,并非巧合。

在案例中,我会将家长当时的应对也进行简述,希望更多妈妈能够带着思考去阅读,在这个过程中觉察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教育。当然,我不会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分析,也不会给出唯一的「正确答案」,我只会提供N个思考的切入点,帮助你去思考,并找寻到适合你家孩子,适合你的家庭,适合你的性格的应对方式。毕竟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而应对的方式也有千万种,总有属于你的那一种。

欢迎来找我掰扯掰扯。

Q&A

儿子五岁半,妈妈平时对他的性教育基本就是说明男女生不同,自己要保护隐私部位种类的。某天,妈妈发现儿子把自己的生殖器摸硬了,然后他就和孩子沟通,问儿子为什么要摸小弟弟,结果孩子支支吾吾后,告诉妈妈,他想到小女孩,想和小女孩脱光了抱在一起。然后妈妈就问,为什么会这么想,儿子说觉得女孩子很可爱,喜欢她们。妈妈就引导儿子喜欢女孩是正常的。但妈妈心里觉得有点不安。

思考:

你觉得这位妈妈的处理方式如何?

如果是你,遇到孩子自慰,你会如何应对?

Ms.Che说

第一,这位妈妈的处理基本上是OK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她保持了平静的态度。虽然妈妈在这个情境之下,内心是不安和担心的,但依然做到了尽可能的克制,并用较为平和的状态与孩子进行沟通。这一点非常非常非常重要。

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而言,自慰行为的出现是非常正常的,这是孩子身体发育的必经之路。如果我们用不恰当的态度应对孩子出现的行为,可能会让孩子觉得这件本来很正常的事是可耻的,又或是会让孩子对自己身体的变化感到害怕,又或者会让孩子对我们的反应更为好奇……这些都不利于孩子恰当的性态度的建立,也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因此,家长平和的态度,平常心的状态是应对此类情境最为基本的第一步。

第二,这位妈妈说自己会担心,相信这是很多妈妈,甚至爸爸遇到此类情境时的共同感受,内心会感到不安。可是,你究竟在担心什么呢?很多时候,我们的本能情绪是与我们长久以来接受的教育、文化有关,也与我们的原生家庭传递的价值观念有关,我们会不经意的延续这样的感觉:这种行为是不好的。

可正如我所说的,如此正常的行为并不是「恶事」。那么,在理性层面认同了这一观点之后,就需要更多一些觉察,来帮助我们摆脱沿袭的这种不安感。是担心孩子会反复出现这样的念头和行为影响身体健康?还是担心孩子总是摆弄生殖器,影响正常生活?还是担心孩子这样的行为长久延续……

觉察,本身是有意义的,当我们处于某种焦虑情绪之中时,自己时常搞不明白在担心什么,这种情绪状态会加剧不安感,让我们没法保持平常心。所以,遇到这样的情境,可以问问自己「在担心什么?」当你有了这样的觉察时,遇到这种情景,就不容易焦虑了。

第三,具体处理的方法。其实,这个阶段孩子有自慰行为太正常不过了,自慰带来的愉悦感也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是孩子可能会重复自慰行为的一个原因。那么我们可以尝试做到以下几点:

(1)可以让孩子知道此类情境是正常的。就好像电影《小偷家族》里,爸爸在游泳时问儿子早晨勃起的事,他和儿子说,这是很正常的,说明你很健康。而且这不仅是生理的正常表现,更是孩子长大的标志。这是我们可以传达给孩子的理念。要知道,面对身体的变化,有时候孩子比我们更担心、更害怕。

(2)要让孩子知道「度」在哪里。虽说是正常行为,但仍旧需要有个度,要让孩子知道界限在哪里,比如不可以在公共场所自慰等等。

(3)要做个有心人。当孩子出现这样的表现时,正是孩子成长的重要节点,需要家长平日里留意孩子自慰的频率。如果频率很高,那么就需要干预,因为这很可能是因为孩子的生活太过于单调和无聊导致的,需要通过丰富孩子的生活,来帮助他找到更多有意思的事,而不仅仅是通过玩自己的生殖器来获取愉悦感。但如果这种行为仅仅是偶尔几次,那么问题不大,随着孩子长大,慢慢就会改善的。

其四,如果是男孩子,那么希望爸爸能够参与对孩子的性教育。同时,家庭内部的男女有别也要留意了。

Q&A

孩子6岁,前段时间带孩子新加坡旅游,结果旅游回来后一直叨念要留在新加坡,每天都要叨念。妈妈和孩子解释很久,孩子才勉强释怀,不过第二天又会重复叨念。

思考:

妈妈可以怎么来疏解孩子的这种情绪呢?

Ms.Che说

关于这个情境的具体操作,在此并不多言了,每个妈妈都会有比较好的方式可以去采用。在此,想分享一个平日里可以用于各类「小状况」的方法——巧妙利用仪式感

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需要很多仪式的。比如,这个案例中,旅行实在太美好了,以至于孩子会非常怀念,想要延续这种美好。那么,为了帮助孩子可能更快地适应回家后的状态,同时又不能挫伤孩子的美好感觉,我们就需要给孩子创设一个仪式,与孩子一起给这段旅程画上一个句号。

比如,根据孩子的兴趣和意愿,和孩子一起制作「旅游手帐」,和孩子一起涂涂画画,写写弄弄。这个过程一方面是在帮助孩子疏导他的怀念之情。同时,当完成这样一本手帐时,合上手帐,就是一个告别的仪式,和这段旅程说再见。然后,记得和孩子一起畅想以下下一次的旅程。这,就是我说的仪式感。

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给孩子创设这样的仪式感,不仅可以应对孩子的很多成长中的小状况,同时也是教会孩子疏解自己情绪的小方法。

再举个例子,在孩子归属权养成的阶段,孩子往往分不清「你的」、「我的」、「他的」,常常会拿别人的玩具带回家。此时,也可以通过增加仪式感来帮助孩子建立归属权意识。

比如,邀请孩子一起整理玩具,包括他从别人那里拿来的,以及自己拥有的玩具。事先准备几个用于装玩具的盒子。和孩子一起,把属于孩子自己的玩具放在一个盒子里,属于别人的玩具放在另一个盒子里,还可以有一个盒子放置他想要分享给别人,或者赠送给别人的玩具。然后,让孩子给每个盒子画上图画标识,或者涂上颜色标签等等。这个其实也是仪式感的行为。

仪式感不是一定要很隆重的仪式,其实就是一些带有形式感的行为环节就行了。

Q&A

孩子7岁,有段日子情绪很容易焦躁,都是很小的事,动不动就发脾气,哭天喊地的。刚开始,妈妈还会试着理解孩子,和她一起分析,但孩子还是会动不动闹情绪。如果妈妈做了孩子不喜欢的事时,孩子就会说,我不喜欢你了。

思考:

如果是你,你有什么好的应对方法吗?

Ms.Che 说

针对这个案例,我不具体讲怎么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也不去谈孩子情绪背后的诉求,就说在平日里遇到孩子的小情绪时,我们有没有更富有创意感的化解方法呢?

我这里分享一个小方法——运用幽默感

幽默感,在育儿过程中是非常棒的应对方式,很多时候通过「幽默」就能化解很多孩子抛给我们的「难题」,同时还能增进亲子之间的关系,培养孩子乐观阳关的性格。

比如案例中,当孩子因为闹情绪说「我不喜欢你」时,你或许可以俏皮地回答她:「可是妈妈喜欢你呀!」如果孩子反复闹小别扭,你也可以用夸张的表情对她说:「宝贝一直这样生气,妈妈都快成受气包了。」

对于孩子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我们都可以用幽默的语言、诙谐的态度、夸张的表情动作等来应对。这绝不是逃避当下的现实问题,相反,你的积极态度反而给了孩子自己去处理情绪的契机,并且用你的身教给孩子树立了积极处理情绪的榜样。

当然,这个方法并不是每个家长都能做到的。但我们可以在平日里去发现和拓展自己的这种幽默能力,在育儿中,这一招其实是非常好用的。

只要活着就能一定能遇到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