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七下西洋时曾五次到过马六甲,船队每次回朝时都有部分随从留在马六甲,这些留下的官兵和留居海外的商人娶了当地土著及其他民族的女子为妻,生下的男性后代称为“峇峇”,女性则称“娘惹”。如今,他们在马六甲社会中仍占很大的一部份。
木雕是广东地区的传统手工艺,但像这样大面积用金色的,还是第一次见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答荅娘惹在马来西亚是土著身份(Bumiputm),但由于某些政治因素而被马来西亚政府归类为马来西亚华人,从此失去了土著身份。峇峇演变成一个特指的华入族群,也就是今日在马六甲以及马来西亚独立前在槟城和新加坡的峇峇。峇峇娘惹有着融合中国与马来西亚的独特文化与习俗,在马来西亚尤为凸显。
这种装饰是广东地区的传统手工艺,经历百年,依然历久如新
槟城乔治市区,一座带有金丝镂空阳台的翠绿古建筑物,在烈日的阳光下异常显眼。这就是槟城娘惹文物馆,也称侨生博物馆(Pinang Peranakans Mansion),原名“海记栈”,也称槟榔侨生大宅,一个多世纪前,它是一座骄矜的私人大宅。
充满异国风情的花纹,但又隐隐透露出中国祥纹的元素
这座融合峇峇娘惹住宅风格的四合院,不只内部与外观均保持完整,这栋百年古宅内,更收藏着上千件古董和珍藏品,晶光闪闪的峇峇娘惹文物,金漆屏雕精致典丽,还有礼服、闺阁秀女的妆奁柜、绣花鞋、凤冠霞帔、嫁喜礼饼盒等,沉寂着时光,一派旧传统的喜气洋洋。建筑物结合中西风格,精致独特的设计,足以令人叹为观止。
这只是一个挂钩,日用品也是霸气满满的
令人惊叹的工艺,纯手工的制作是怎样的巧夺天工啊!
屋主郑景贵(1821-1898),马来亚侨领,原名嗣文。他20岁只身闯荡南洋,一番拼搏几乎垄断了马来西亚的矿业,其可敌国的财富不是现在的富豪可比的。解放前增城民间流行这样的话:你钱多多得过郑景贵吗?你好心好心得过郑景贵吗?郑景贵倡导建立以维护华侨权益、团结海内外同胞,倡建增龙会馆,兴办华侨学校,被英国殖民当局授予其“甲必丹”武官职衔,凡华侨事务都先由他处理。
传说中的金腰带,真正土豪的标配
金器果然硬核,这么多年过去了,依然光彩耀目
马来亚锡矿丰富,亟待开发。郑景贵以雄厚财力率先投资矿业,锐意经营10年,富甲一方。他拓展矿业成功,带动了当地百业兴旺,为各界所瞩目。郑家鼎盛时期,实业发展到香港、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地。成为锡矿业头子。
银器上的花纹极其精美
这只的银器只是冰山一角
郑景贵为了改善华侨处境,倡导建立以维护华侨权益、团结海内外同胞为宗旨的马来亚增龙会馆,导引华侨开发矿业,协力繁荣当地经济。他痛感文化低给创业带来的艰辛,又倡议在各州埠创办华侨学校。
清末直隶(河北省)发生大水灾,郑景贵得悉灾情,以他母亲赖太夫人名义捐巨款赈灾。此事感动了清廷,给他在增城的故里赐赠“急公好义”牌匾。光绪十一年(1885)法国殖民军犯我南疆,清政府告急。郑景贵认为救国御侮人人有责,毅然捐助巨额军饷。清政府为表彰他赤诚爱国,赐封他及其林氏夫人三代享受二品官衔荣誉。其族人及后裔在他家乡建造“荣恩”石牌坊,横批镌刻“急公好义”四个大字并“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封旨。
蓝色的羽毛获取手法极其残忍,需活生生在小鸟身上拔下才能保持夺目的蓝色。
郑景贵于清朝道光元年(1821)出生,光绪24年(1898)在槟榔屿去世,享年78岁。
郑景贵的三子-郑太平于1921年封为甲必丹,他也是霹雳州最后一任甲必丹。郑景贵的影响力也不容小看,槟城共有两条街是以他的名字来命名,一个是JALAN AH QUEE 亚贵街,一个是Lebuh Keng Kwee景贵街。
文中图片均为原创拍摄,盗用必究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