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小哥”在家中劳作。 受访者供图
“滇西小哥”在山里采摘水果。 受访者供图
施甸县地处云南省西部边陲、怒江东岸,保山市南部,总人口34.79万人。施甸县共有海外华侨华人5800多人、归侨侨眷3400多人。海外乡亲主要生活在缅甸、泰国、日本、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十多个国家。
初春上山摘野果、拾野菜,端午与家人采粽叶、包粽子,盛夏去田里挖莲藕、做藕粉……防疫期间,美食博主“滇西小哥”拍摄制作的生活美食视频,每每更新,便收获网友数万点赞。人们惊叹于一双巧手将山村生活拾掇得如诗如画,更感动于一大家子细水长流的相依相伴。
一家人守在一起,吃家常菜肴,享田园之乐。这份朴素安稳的幸福,成为许多因疫情宅家的都市人所向往的“诗与远方”。人们或许好奇,“滇西小哥”的真实生活究竟如何?是否真如视频呈现的那般怡然自得?今年春节前夕,我们曾前往云南西南边陲的侨乡保山,走进施甸县西山头的大山深处,夜访“滇西小哥”,亲身感受这份幸福的原汁原味。
美食博主竟生活在偏僻山野中
那是农历腊月十六的夜,天边的银盘格外清亮。
夜色渐浓,车子打开大灯,在两座山峰的夹缝间逶迤前行。从镇上出发,数不清拐了多少道弯,半个多小时后,路边的山脚下现出一片屋舍。借着皎洁的月光望去,屋舍顺山坡而建,影影绰绰,错落有致。同行的当地朋友说:“到了,小哥家就在这个村。”
“小哥”,说的便是“滇西小哥”。这位全网粉丝量超过1600万的美食博主,制作发布的云南美食视频,单期平均播放量达2000万次左右。这样一位美食博主,竟然生活在如此偏僻的山野之中?
带着疑惑,顺着石阶往上走。已是晚上8点,山村静悄悄的,点点灯光从窗户里漏出来。忽然,石阶最高处响起叮叮当当的声音。一只1米多高的阿拉斯加犬,晃着脖子上的一串铃铛,兴奋地来回踱步,像是专程前来迎接客人。
“那不是‘大王’嘛!”同行的朋友一眼认出“滇西小哥”家的狗。在“滇西小哥”的许多视频中,“大王”就是这样,摇着尾巴,跟着“小哥”上山、下地、进厨房,守着一家人享用美食。
伴随清亮的铃铛声,我们走进一座宽敞的小院。院门口的猪圈里,一窝出生不久的小猪崽簇拥着猪妈妈睡得正甜。一头黄牛从旁边的牛棚里探出头,“哞哞”轻叫几声。
挂满玉米的屋檐下,火盆里的炭火烧得正旺。一位穿着红白格子布衣、扎着长长马尾的女孩出来招呼客人:“快来烤火!”
“她就是‘滇西小哥’。”同行的朋友小声说。
明明是个妹子,为啥叫“小哥”?面对疑问,眼前这个身材娇小、面容清秀的姑娘大方地笑道:“因为我从小性格就像个男孩子,家又在滇西,就给自己起了这么个网名。说起来,也用了4年啦。”
环顾四周,一排老式木屋前是一片摆满盆栽的平地,拐角有一间收拾整洁、配料齐全的厨房,一位老奶奶倚在藤椅上,笑容慈祥。这些可不就是每期视频里都会出现的熟悉画面!
“小时候,走出去的愿望特别强烈”
“过来坐,我给你们煮甜米酒鸡蛋吃。”“滇西小哥”在火盆边支起一个小火炉,架上一口砂锅,倒入前几天自己酿的甜米酒。
山里夜冷,大家不自觉地围着火盆坐成一圈。烤着暖烘烘的炭火,闻着渐渐浓郁的米酒香,“滇西小哥”聊起自己的故事。
“滇西小哥”本名董梅华,是个“90后”。算起来,回乡已有4年。
“小时候,走出去的愿望特别强烈。”“滇西小哥”拨了拨炭火,火盆里跳出几粒火星子,噼里啪啦作响。高考填志愿,一所云南的学校都没选,大学毕业找工作,也把简历投向了外省。这个从小长在山里的姑娘一心想的是“走出去,上城里买房,带家人过更好的生活”。
在“滇西小哥”的记忆里,上小学之前,村里还没通自来水。每天清晨,妈妈都得起个大早,去山脚的那口泉眼挑几大桶水回来。妈妈手巧,能做各种吃食。但小时候最馋的还是从县城买回的罐装八宝粥,一年都吃不上几回。
山陡地薄,纯靠务农日子太难,父母只好外出打工。大学前的每一个假期,“滇西小哥”和妹妹跟着父母,在不同城市的工地度过。一家四口团聚的记忆,大多只是工地上那一顿顿匆匆忙忙的午饭时光。
2012年从四川警察学校毕业后,“滇西小哥”一点没动回家的念头,在四川一家互联网公司找了份市场营销的工作。谁想到,3年后,父亲生病的消息传来,她一下乱了方寸。定下心后,“滇西小哥”发现,脑海中与父母有关的记忆太少。她不想让这份遗憾继续下去。回家!一家人团聚比什么都重要。
“一家人分享一日三餐的平凡幸福”
人是回家了,可“滇西小哥”很迷茫。当年,父母就是因为在山里找不到好的谋生路子,被迫背井离乡。如今,她能找到吗?
“滇西小哥”想到在网上卖土特产。山上种的水果、云南的原汁红糖,品质都不错。过去,信息不通畅,好东西推销不出去。现在,有了互联网,“滇西小哥”打算尝试做电商。最初,她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帖子打广告,销量迟迟上不去。怎样才能让更多人关注大山深处的这方天地?2016年,短视频刚刚兴起。她想,要不试试拍视频?!
第一条视频拍的是油炸竹虫。“滇西小哥”拿着手机,跑到山里的竹林中,从怎么砍竹子、怎么找竹虫拍起。“什么看着有云南特色,就拍什么。”
渐渐地,她发现,夺人眼球不如抓人味蕾、解人乡愁。
“食物不仅是用来饱腹的,更是我们记忆的一部分。观众更爱看的,是我们一家人分享一日三餐的平凡幸福。”“滇西小哥”从奶奶手里接过一筐土鸡蛋,一个个打进汩汩沸腾的甜米酒中。“阿太,一会儿你也吃一碗。”“好呢。”这样的情景和对话,常出现在视频中,勾起许多人对家人的牵挂。
转眼间,“滇西小哥”在村里“宅”了4年。小山村里的一块菜地、一盘美食,甚至一级石阶、一声鸡鸣,通过她拍摄制作的200多条视频,化作远方无数人的一缕缕乡愁。
平日里,她很少去镇上,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村子里度过,但她不觉得闷。制作美食,拍摄、剪辑视频,她很忙。而且,这些年村子里越来越热闹了。
2019年,隔壁家的表弟回村,用在外省打工挣的钱买了300多只鸡苗,养在村后的山地里。小伙子觉得现在农村机会多,想有一番新发展。另一名本地的“90后”也在大半年前回村,跟着“滇西小哥”一起制作视频。而在过去,这些年轻人只有到了结婚生子的时候才肯回村。
“在这里,我同样拥有一片广阔世界”
“滇西小哥”火了!不但在国内火,还火到了国外。2018年底,“滇西小哥”的视频在国外视频网站、社交媒体上传播,一些中国留学生自发将视频字幕翻译成多种语言,吸引许多粉丝。2019年底,“滇西小哥”受邀去英国牛津大学演讲,给那里的中国留学生带去云南的味道。
“以前,村里通讯不发达,交通也不方便,做什么事都有很多局限。现在不会有这个顾虑了。进村的那条山路就快修好了,大家的日子会越过越好。和家人在一起,吃的都是自家种的,有滋味得很!”“滇西小哥”将煮熟的甜米酒鸡蛋盛进碗里分给大家。奶奶安逸地在躺椅上望着孙女。炭火映红了每个人的面庞。
那次夜访之后的大半年,“滇西小哥”的美食视频几乎每周都会更新。几天前,记者打通电话时,她刚从家附近的山里拍摄完素材。她说前阵子还去了趟香格里拉,打算在视频上做新尝试,用镜头记录云南更多地方的美食美景。“滇西小哥”说,她的人生规划没有改变,“我会继续留在村子里。因为在这里,我同样可以拥有一片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