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15日,在中国传统佳节元宵节当天,随着年仅17岁的中国选手苏翊鸣夺得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项目金牌,中国代表团收获本届冬奥会的第6枚金牌、第12枚奖牌,金牌数和奖牌数均已超过冬奥会历史最好成绩,在冬奥会征战史上竖起一座新的里程碑。接下来几天,中国军团还有望在数个项目上冲击奖牌甚至金牌。在去年的东京夏季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的金牌数和奖牌数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有外媒称,如今,中国这个夏季奥运强国也在成为冬奥大国。与此同时,正如中国事先所承诺的,这届奥运会简约、安全且精彩。
15日,苏翊鸣和谷爱凌分别夺得一枚金牌和银牌。图为他们在颁奖仪式上。
中国还有数个“冲金点”
“中国队冬奥6金创历史最好成绩。”新加坡《联合早报》15日称,在当天的单板滑雪大跳台比赛中,中国选手苏翊鸣以182.5分夺得金牌。截至目前,中国体育代表团已获得6金4银2铜。
此前的5枚金牌分别来自: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5日,武大靖等);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7日,任子威);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8日,谷爱凌),速度滑冰男子500米(12日,高亭宇);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14日,徐梦桃)。
香港《南华早报》称,冬奥会开始时,专家们说,中国代表团将赢得6枚金牌、13枚奖牌。现在,第一个目标已实现,第二个目标触手可及。《华尔街日报》称,中国的奖牌数可能会更多。这样的出色表现与2008年举办夏季奥运会时如出一辙。那年,中国也打破自己之前的奖牌纪录。
中国代表团接下来还手握几个“冲金点”。冰上项目方面,短道速滑16日将迎来收官,此前中国队惊险晋级男子5000米接力决赛。平昌冬奥会上,中国队获得该项目银牌,索契冬奥会上获得铜牌,此次由武大靖、任子威、孙龙和李文龙组成的中国队有望获得一枚奖牌。
双人滑也值得期待。隋文静/韩聪将出战18日的双人滑短节目,如果能晋级19日的双人自由滑决赛,二人就有机会弥补4年前在平昌摘银的遗憾,当时二人距离冠军只差0.43分。在之前的团体赛双人滑短节目中,二人曾获得第一。
雪上项目,自由式滑雪男子空中技巧决赛将在16日晚进行,贾宗洋和齐广璞将冲击奖牌。“青蛙公主”谷爱凌将在17日出战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资格赛,她在去年的世界杯阿斯彭站获得该项目冠军,她也是该项目本赛季世界第一。
德媒:中国正在成为“冬奥大国”
冬奥会至今已举办过23届,中国体育代表团首次参加是1980年,那年美国普莱西德湖举办了第十三届冬奥会。此后中国参加了历届冬奥会。1992年,在法国阿尔贝维尔,中国实现冬奥奖牌“零的突破”。2002年,在美国盐湖城,中国实现金牌“零的突破”。2010年,中国在加拿大温哥华冬奥会上夺得5金2银4铜,在奖牌榜上与瑞典队并列第七——这是北京冬奥会前中国的最好成绩。
本届冬奥会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史上参赛规模最大的一届,177名运动员参赛,共获得104个小项、190多个席位的参赛资格,占全部109个小项的95%以上。德国新闻电视台称,截至15日,中国代表团已获得其在冬奥会上的最好成绩,并在中国掀起冬季运动热潮。这与中国大力投入基础设施建设,选拔培训年轻运动员,聘请全球知名教练有关。文章称,中国这个夏季奥运强国正在成为冬奥大国。
一对来自德国下萨克森州的退休教师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们每天都看几个小时冬奥赛事直播,惊讶中国在疫情中仍能完美举办奥运。他们对中国选手印象非常深刻,尤其是中国出现一大批年轻选手。他们相信,中国在下届由意大利举办的冬奥会上会有更出色表现。
有分析认为,借北京冬奥会的东风,中国冰雪运动也将迎来蓬勃发展期。《联合早报》刊文说,中国全民冰雪热情被进一步点燃,滑雪开始“出圈”,变得越来越流行,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参与。“奥运效应”也让冰雪运动及相关产业热度攀升。目前,中国滑雪相关企业共有近6700家,2021年1-11月同比增长61%。中国国家体育总局预计,到2025年,中国冰雪产业总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过去的“冷”资源正在渐变为“热”产业。
他们在做“重复却意义重大的”工作
《南华早报》15日评论说,2008年的夏季奥运会被视为中国这个有抱负的世界强国的成长派对,今年的北京冬奥会则是庆祝中国的大国地位。中国也希望借此阻止与西方的“新冷战”,选择“一起向未来”作为官方口号。在与中国打交道时,世界似乎已经接受了其中的许多变化,即使还有些担忧。
“对中国来说,举办奥运会物有所值。”《纽约时报》称,北京的大多数冬天只有约30厘米厚的自然积雪,中国认为,奥运会将把这座城市转变为冬季运动胜地。通过举办冬奥会,中国还希望培养人们对冬季运动的持久兴趣,从而增加消费支出,尤其是在气候寒冷、经济困难的东北部地区。最重要的是,奥运会是一个机会,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团结和信心。
到目前为止,没人能否认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美联社近日称,对于一个决心将新冠病毒拒之门外的国家,从世界各地“引进”超过1.5万人是一场“豪赌”。不过,一切看起来行之有效。中国过去一个月暴发零星疫情,但与冬奥会无关。
这离不开数万服务人员日复一日重复却意义重大的工作。法国国际广播电台14日称,来自疫情严重国家的运动员可以在感染率很低的情况下参赛,他们带着装备参加短短十几天的比赛,而负责饮食、清洁、运输和照顾他们的服务人员则被隔离在“防疫泡泡”中数月之久。这些人做出了巨大牺牲。但一名服务人员说,能为冬奥会尽一份力不是牺牲而是荣耀。
一些西方媒体仍习惯性地挑刺。14日,德国《明镜》周刊以“中国艺术展”为题批评冬奥会几个赛场白雪皑皑,周边却看不到冰雪痕迹,声称赛场上的雪全是暗藏巨大环境隐患的人造雪。文章还配了4张卫星照片加以说明。但该文遭到网友们质疑。有人说,北京13日刚下了雪,志愿者还在扫雪,只有这名记者不知道。还有网友批评其戴着有色眼镜做报道,弄成了政治新闻。另有网友进行科普,表示人造雪是“国际惯例”,可以防止运动员受伤等。
【环球时报记者 郭媛丹 环球时报驻美国、德国特约记者 任 重 青 木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柳直】
阅读更多内容请参见今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或下载登录新版“环球TIME”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