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黔茶•全球共享”
“梵净抹茶•香溢天下”
在2020梵净山抹茶大会上
铜仁市签约投资类项目8个
签约金额6.05亿元
获授三块“金字招牌”
收获颇丰
梵净抹茶
何以如此“受宠”
今天
让我们一起揭开它神秘面纱
历史悠久,文韵悠长
铜仁市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悠久,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铜仁制茶工艺就开始兴起,到隋唐时期茶事日渐兴旺。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茶之出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明实录》记载:“思州方物茶为上”,明朝永乐年间,梵净山茶就曾享誉朝野,涌现岀了印江团龙茶、石阡坪山茶、沿河姚溪茶、思南晏茶等一大批“贡茶”品牌。
铜仁是茶叶原产地之一,辖区内古茶树、野生茶树广为分布,至今还保留有连片古茶树,其中千年古茶树有3株、五百年以上古茶树有123株、百年以上古茶树6000多株。全市有7个县荣获“全国重点产茶县”、4个县荣获“中国名茶之乡”、6个乡镇荣获“贵州省最美茶乡”、石阡县荣获“中国苔茶之乡”、沿河县荣获“中国古茶树之乡”称号。
景美茶香,得天独厚
铜仁是典型的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全市年均气温16.2℃,海拔髙度在ρ05–2572米,年无霜期290天,常年植被丰富、山髙雾浓、雨量充沛、空气凊新、溪眀如镜,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境內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浄山和佛顶山,其中,梵净山被誉为地球同纬度唯一的原始绿洲、动植物基因库,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自然遗产之一,森林覆盖率高达98%,负氧离子含量毎立方厘米高达12–18万个,被誉为“天然氧吧”的源头。辖区内10个区县全部是最适宜种茶区域,境内所产茶叶是名副其实的干净茶、安全茶、健康茶、养生茶,被誉为“茶中极品”。
“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无污染”的自然条件,赋予了发展生态茶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1992年,著名茶业专家、中科院陈宗懋院士挥毫赞誉梵净山茶“得天独厚,景美茶香”。
产品丰富,品质独特
梵净山茶有绿茶、红茶、白茶、黑茶及抹茶等系列产品,以绿茶为主,绿茶代表性产品有梵净山翠峰茶、石阡苔茶、梵净山卷曲形绿茶、梵净山针形绿茶、梵净山颗粒形绿茶。得益于梵净山区域优越的自然生态,梵净山茶内含物丰富,品质独具特色,水浸出物含量达38%-47.8%,茶多酚含量达16.7%-31.5%,氨基酸含量达3.1%—10.6%,茶多酚与氨基酸协调的黄金配比,赋予了梵净山茶香高持久、鲜爽醇厚的独特品质。
石阡、江口等县成为省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思南县成为“国家级茶叶出口示范区”,印江县成为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品牌引领,绿色发展
梵净山茶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茶区生态完好、没有污染,从茶区规划、茶树栽培、茶园管理、生产加工及产品包装运输等,均采用无公害茶生产管理技术和措施,茶园管理绿色防控率达到90%以上。
“梵净山茶”是铜仁市茶叶公共品牌,2015年被国家工商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16年被农业部认定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系列产品在国际国内各种茶叶评比活动中获金奖达160多项(次)。2020年,在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梵净山茶”品牌排名全国第29位,品牌价值26.2亿元。
转型升级,前景广阔
抹茶应用领域广泛,除直饮外,还用于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诸多领域,附加值较高、市场需求大、前景好。发展抹茶产业是推动茶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与路径。铜仁市紧贴时代脉搏、抢占市场先机,以茶文化为引领、以茶科技为支撑,围绕打造“世界抹茶之都”的战略决策,制定出台了《铜仁市抹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铜仁市加快推进抹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高位推动抹茶产业发展。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高品质抹茶原料基地10.29万亩,建成碾茶生产线50条、抹茶精制加工生产线2条,涉及5个产茶重点县的24家茶叶企业,年实现抹茶总产量1249吨、总产值3.2亿元,产业发展规模排名全省第一。计划到2022年,全市将累计建成碾茶生产线200条、抹茶生产线10条,年产抹茶4000吨以上,把铜仁打造成国际抹茶文化中心、抹茶交易中心和“世界抹茶之都”。
走出国门,香溢天下
紧扣打造“中国抹茶之都”的战略目标定位,铜仁市紧紧围绕抹茶特色产业,加快建设抹茶观光园、抹茶马拉松基地及文化创意产业园等,结合抹茶产业、文化、旅游等要素,打造集博览、创意、研究于一体的抹茶文化,做大做强做精铜仁抹茶。通过“抹茶+旅游”、“抹茶+康养”、“抹茶+文化”等模式,不断延伸和丰富“抹茶+N”产业链,充分挖掘抹茶产业发展潜力,把抹茶产业作为铜仁茶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和经济新增长点,全力以赴打造铜仁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如同“黑马”跑出了“加速度”,开启了“后发赶超”传奇。
英国大古集团、日本餐饮巨头泉盛集团、美国中国餐饮联合总会等知名企业循梵净山茶香而来。铜仁抹茶产品已远销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西班牙、瑞典、德国、法国、新加坡等12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贵州又一张靓丽名片。
来源:铜仁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