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惠州女裁缝裁剪的渔家旗袍有多美?连国外友人都收藏了

一手拿笔,一手拿尺子,在一块绿色的布匹上横横竖竖画出衣服的线条,然后用剪刀一剪,一件成衣的布料就剪好了。在大亚湾澳头赤角街64号彩慧服装店,温彩慧正为客户赶制传统的渔民服装“学佬衫”。在大亚湾,像温彩慧这样的传统渔民服装手工作坊,仅此一家,在整个惠州也是罕有的。

温彩慧自小从母亲手中传承学得一手裁缝手艺。26年前,她在大亚湾澳头开始经营起这家传统渔民服装小作坊。如今,她的客户遍及大亚湾、惠东、深圳、香港乃至新加坡,甚至被国外友人珍藏。

以前,渔民一年到头难得穿上一两件新衣服;而今,渔民们每年逢年过节、婚嫁寿喜等都要订制新衣服。一把剪刀一把尺,温彩慧透过一件件渔家传统服装,见证了大亚湾渔民的幸福生活变迁。

手拿老弯尺,温彩慧设计、剪裁传统渔民服装干净利落。

人物名片>>>

49岁的温彩慧是茂名人,出身裁缝世家,自小从母亲手中传承学得一手裁缝手艺,酷爱设计和裁剪衣服。20多年前,温彩慧嫁到大亚湾澳头,入乡随俗的她渐渐了解并喜欢上传统的渔家文化,并在制作传统渔民服装的过程中找到了奋斗方向,经营起传统渔民服装小作坊“彩慧服装店”,广受街坊邻里的好评。如今,她的客户已遍及大亚湾、惠东、深圳、香港乃至新加坡,甚至被国外友人珍藏。

传统

用着“花码数”留着老弯尺

彩慧服装店的一楼挂满了五彩布匹和做好的成衣,店里唯一一张桌子,是温彩慧设计、裁剪布料的办公桌,也是她接待客人的谈话桌。楼上的两间小房间是加工间,温彩慧会把裁剪好的布料送到这里给几位工人缝制。

温彩慧为客人量体裁衣用的还是传统方法,她的笔记本记满了客人的衣服码数,那些用横竖点叉组成的数字符号只有她自己才看得懂。“这种计数法叫‘花码数’,现在很多人基本不用了。”

温彩慧还有一把老弯尺,尺子的大部分是直的,却在一头有个弧度,像把镰刀,尺子上有三四种刻度。“这把尺子是我最珍贵的宝贝,有了这把尺子,我才能量衣服和裤子的码数,那个弧形是用来量裤子的裆部、臀部码数的。”温彩慧说,这把尺子是母亲用过的,已经30多年了。

热爱

曾用零花钱买布设计衣服送同学

身上穿着自己设计的大红旗袍,笑声爽朗,温彩慧给人的感觉很温暖,不说年龄,压根看不出她已49岁。

说起做衣服,她两眼绽放光芒,神采奕奕。“我的手艺是祖传的,我的外婆和妈妈做了一辈子衣服,哥哥姐姐都会做衣服,现在只有我在坚持。”温彩慧是茂名人,出身裁缝世家,她从小就酷爱设计和裁剪衣服,还用零花钱买来布料玩创意,设计、裁剪衣服送给同学。

20多年前,温彩慧嫁到澳头,并在单位上班。但工作之余,她仍喜欢裁裁剪剪做衣服,身边的亲朋和同事成为她的“私人订制”客户。

澳头本是一个渔村,温彩慧的街坊邻居都是渔民。得知她会做衣服,一些老街坊就怂恿她做传统的渔民服装。“渔民尤其是年老的都喜欢穿传统服装,以前是自己手工缝制,但现在很少有人会做了,而且市面上很难买到。”1993年,温彩慧开始做传统渔民服装,并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服装店。后来,她一门心思经营这个小作坊,直到今天。

创新

深刻理解渔家文化,款式设计“随心所欲”

渔民的传统服装是类似唐装和旗袍的横襟衫。记者了解到,因为当地渔民的方言是“学佬话”,所以渔民们就把服装称为“学佬衫”。做新衣的大多是女人,女式“学佬衫”以旗袍为主,有半身的,也有连衣裙,款式多样。

打开一块布料,温彩慧一手拿尺子,一手拿粉笔,横竖画画,然后拿起剪刀,不到十分钟,一件“学佬衫”的布料就裁剪好了。温彩慧裁剪布料干脆利落,是因为她技术娴熟,对渔家文化、习俗非常了解。“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做好渔民传统服装,没有沉淀还真不行。”温彩慧说,澳头渔民对传统服装一般要求漂亮、合身就行,衣服款式、风格由她说了算。

温彩慧说,入乡随俗,她渐渐了解并喜欢上了传统的渔家文化;而这些年来,在为渔民们做衣服时,她又对渔家习俗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感受,所以在设计款式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一开始,找温彩慧做传统渔民服装的都是澳头本地的街坊邻居,由于做工好、价格低,街坊口口相传,她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如今,惠东、深圳乃至香港的渔民都慕名而来找她做衣服。惠州博物馆和大亚湾霞涌渔村历史民俗展览馆里收藏的渔民传统服装也出自她的作坊。

2017年11月17日,温彩慧的小店招待了两位特别的客人——在大亚湾石化区某企业工作、来自意大利的伊拉里亚和大卫(音译)。这两位客人在翻译的带领下,慕名找到温彩慧的小店,说要订做传统渔民服装带回家收藏。伊拉里亚当场看中一件红色旗袍,而大卫则帮妻子订做了一件裙子。

用心

大脑“数据库”存着客人身材尺码

与工厂批量化、规范化生产服装不同,“彩慧服装”做的传统渔民服装是真正的“私人订制”,码数、裁剪独一无二。“有时一个家族做一批款式、颜色一样的衣服,但每个人的身材不同,衣服的大小也就不同。有的人腰部粗一点,有的臀部大一点,裁剪时就要注意这些细节。”温彩慧说。

这些年来,许多大亚湾当地渔家女孩是温彩慧看着长大的,她们的传统渔民服装也都是找温彩慧做的。温彩慧的大脑里有一个“数据库”,这个“数据库”里保存着很多客人的信息,只要打电话报个名甚至一出声,温彩慧就知道是谁,这个人的身材、尺码数就在她脑海里显现。一些新客人不方便到店里量尺码,只需发张照片给温彩慧,她看过照片后也可以大概估算出尺码,一样能做出一件令对方满意的衣服来。

时代在变,渔民对传统服装的要求也在提高,不仅要求合身,也要漂亮。“漂亮就是时尚,时尚就要创新。”温彩慧说,虽然基本上是她设计什么款式渔民就穿什么,但这些年来她自我要求在设计上一年要有一个样。她的“创新”和“时尚”理念都来自平时的设计、裁剪体验。

传承

担心手艺失传,有意识地教徒弟

温彩慧一年四季都很忙。“她确实太累了。”丈夫老李心疼地说,旺季时店里一个月要做六七百件衣服,淡季时也有400多件。小作坊有5名员工,但只有温彩慧一个人设计、裁剪,其他几名女工都是车工。遇上订单多时,温彩慧一天到晚站着裁剪,连上厕所都要小跑。

“她们在外面找工作不容易,我这里虽然不大,但大家能像姐妹一样互相照顾。”温彩慧说,忙时、累时她也想过放弃这个小作坊,但街坊和工人们都鼓励她坚持,她咬咬牙又撑住了。这一坚持就是26年。

比起工作的辛苦,温彩慧说她更担心的是自己的这门手艺没人传承。现在大家都很注重传统,她很担心这门手艺在她手里失传。这些年来,她也曾有意识地教一些徒弟,但能完全上手的人寥寥无几。

惠东渔家女孩穿上温彩慧裁剪的传统服装参加活动。

一件“学佬衫”见证渔民好日子

多年制作传统渔民服装,温彩慧深感渔民们对传统的重视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

“大亚湾渔民的生活真是丰富多彩,从做衣服就可以看出来。”温彩慧说,传统服装在渔民心目中有着重要地位。如今,但凡逢年过节或者家有喜事,渔民们都会订做一套新衣服,有的全家乃至全族、全村人都会统一订制一件传统服装,少的几件,多的上百件。这些年,因为给渔民做服装,她也熟悉了渔家的民俗,也为渔民对传统的尊重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而感动。

温彩慧说,每年过大王爷节时,东升渔村的渔民们穿的新衣服都出自她的作坊。不仅如此,渔民们对新衣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还经常会自己选花色、订布料,或者自己想创意让她设计出来。

来源:惠州日报

记者匡湘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