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一志愿军复员还乡,得知妻子失踪多年,不久怀着身孕的妻子回来了

1953年农历正月初三,狮城—新加坡。

一位名叫李益的华侨,刚从中国归来不久,便匆匆地赶到了城西一户人家的门口,犹豫了再三之后,他最终还是敲开了对方的家门。

开门的是一位怀着身孕的女人,女人小腹隆起,五个多月的身子,让平日里消瘦的她,显得有些发福。

“莲嫂,孔大哥在家吗?”李益谨慎地试探着问道。

“他呀,一大早就出门了,你还不知道你孔大哥,整日里起早贪黑的忙。”

女人一面说,一面将对方迎进了屋,彼此双方都是熟人,经常来往。当时的李雪莲原以为李益此番前来,是来找丈夫孔宪兴的。

然而,令李雪莲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接下来,李益所说出的话,顿时令她陷入了极度的震惊和深深的困惑之中。

李益一听孔宪兴不在家,有些松了口气,随后他便凑近李雪莲,低声说道:

“莲嫂,我刚从海南那边回来,回来时去了趟你们家,看见他回来了。”

“他......谁!?”

李雪莲的心猛地一沉,一个已经死寂了多年的念想,陡然冲出了心底,她不由地一把拉住了李益的衣袖,期盼而又胆怯地紧盯着对方。

“你的前夫王云峰,他还活着,千真万确,这是我亲眼看到的。”

李益叹了口气,随后便将自己回到海南,在王家遇到王云峰的经历,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李雪莲。

早先,他曾听莲嫂讲过自己的那段不幸过往,其中提及了那个苦寻不得、身故抗日战场的前夫——王云峰

王云峰,这段倾城之恋的男主角

因此,当李益此番前去王家,原本打算替莲嫂看望留在国内的大女儿之时,陡然遇到了“死而复生”的王云峰。

那一刻,李益内心无比震惊的同时,更多的是五味俱陈。

原本,他并不想打乱孔大哥和莲嫂现在的平静生活,但临行前,王云峰说的那句掏心窝子的话,使得李益觉得,自己应该把这件事情的真相告诉莲嫂:

“阿莲和孩子在那边,过得好就行。能够知道她们母子在乱世当中活下来了,我其实就已经很知足,很感谢你了。”

至于未来,莲嫂将会如何选择?还是让当事人,他们自己来决择吧。

当天中午,送走李益之后,李雪莲像是丢了魂似的,呆坐在院落一旁的榕树底下。

榕树下,往事如烟云

午后的阳光肆意地挥洒下来,穿过头顶榕树垂下的千丝万缕根条,在地上织出了一片斑驳的迷离。

在这光影交错之际,李雪莲的脑海之中,不禁再次浮现出了,那段藏存于心底最深处、已经过往十多年的乱世烟云......

青梅竹马

1916年春,海南琼东县(现为琼海市)嘉积镇一户李姓人家,诞下了一名女婴。

虽然旧社会里,重男轻女的现象很严重,但作为当地的大户人家,李家的男主人思想相对开明,他看着怀中这个粉雕玉琢的婴孩儿,喜爱非常。

随后,男主人给女儿,取了一个饱含爱意的名字——雪莲

海南琼海嘉积镇,李雪莲的故乡老屋

巧的是,就在李雪莲诞生后的第三天,同一个镇上,与李家世代交好的王家媳妇,诞下了一名男婴。

在王、李两家相互庆贺、走动之际,两家的男主人凑在一起,将孩子们的生辰八字找人推算了一下。

随后,两人惊喜地发现,这两个孩子的命理,竟然出奇的般配。

因为两家关系一直不错,再加上当时地方上又流行娃娃亲。于是,两家男主人随后决定,给这两个孩子,定下红线娃娃亲。

就这样,两个尚在襁褓、从未谋面的婴儿,在双方长辈们的安排之下,定下了一生的难解之缘。

从小便接受良好教育的李雪莲,后来曾就读于广东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后名琼台师范学院。在校期间,李雪莲虽接触了一些反封建、主张女权的先进思想,但对于自己的这桩包办婚姻的“遭遇”,她的内心却并不反感。

李雪莲曾就读的广东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后名琼台师范学院)

王、李两家平日里走动频繁,王云峰小的时候便常随其父,来李家做客。

那个时候,王云峰和李雪莲两人,经常在后院随着李家哥、姐们一起玩耍,因为年岁相仿,所以相比旁人,两个小孩儿之间的关系更显亲昵。

等到两人渐渐长大,定亲的事情,让这对懵懂的少男少女,开始有些羞涩和不安,彼此在回避对方的同时,也不由地暗暗地审视着那个未来的“他(她)”。

逐渐长大的王云峰,长相英俊、为人儒雅,处世妥帖、老诚,给年少的李雪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时的李雪莲,虽然在学校接受了“自由恋爱”的理念,但对于嫁给王云峰的这件事,她却是从来没有动摇过。

王、李两人青梅竹马,最终携手走入婚姻殿堂

1934年,两个刚满十八岁的年轻人,在双方家庭的张罗之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根据李雪莲的小女儿孔美玉回忆:

“母亲曾对自己说,当年嫁给父亲的时候,自己家陪嫁相当丰厚,光陪嫁丫鬟,就带了两个。”

自幼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夫妻,婚后的生活自然十分和睦,随后,两人便生下了一双儿女。

婚后的李雪莲过着相夫教子的平静生活,她原以为,生活将会一直这样幸福、安宁地持续下去。

然而,她却忽略了枕边人的野心。

年轻的男人们,总是雄心勃勃,喜欢追求新鲜和幻想,容易陷于冲动,却往往忽略了平静、宁和生活背后的难能可贵。

为了寻求家族更大的发展,身处侨乡,整天耳濡目染乡人出洋过番、发达致富经历的王云峰,最终按耐不住心中的冲动,决定趁着年轻,和乡人们一起,下南洋闯荡一番新天地。

清末民初下南洋的热潮

1936年,20岁的王云峰告别妻儿家人,登上了前往新加坡的客轮。

临行当天,李雪莲哭成了泪人,王云峰抱着她,轻声地安慰道:

“你别难过,我会经常写信回来的,等我在新加坡那边,事业扎稳脚跟,就回来接你和孩子们。”

当时的王云峰,雄心勃勃,从未出过国门的他,以为南洋诸岛,遍地黄金,到处都是赚钱的好机会。

然而,等王云峰登船之后,不久他便体会到了——外面的钱,可真不是那么好赚的

下南洋

相招过番邦,目汁流归港。外出无好赚,无去不知空。

从海口登船,航行数日,目之所及尽是汪洋,船上众人,每日除了吃喝之外,内心无不平添了几许思乡的愁绪。

下南洋

离家之时,家人给王云峰的包袱内,塞了不少月饼,让他带在路上果腹。

一天,王云峰坐在船舱内,拿起月饼才吃了几口,顿觉有些恶心,还没等走到舱外,便大吐了起来。

原本王云峰以为,自己是因为晕船才产生的不适。

然而,见此情景的船员们,却顿时如避蛇蝎,一个船员还立马跑去找来了船长。

经过船上医生的检查之后,对方告诉王云峰,他这是得了霍乱了。

当时下南洋的船舱之内,挤满了人,卫生、饮食条件都很差,霍乱这种传染病,在狭窄的船舱内,很容易蔓延扩散。

油画里的挤在船上的侨工状况

随后,船长作出了一个非常残酷的决定:

将染病的王云峰,抛掷到大海之中。

当时,得到命令的船员们已将王云峰捆绑起来,准备随后投入大海。

也真是王云峰命不该绝。

就在这个当口,那名为王云峰看病的医生,看着王云峰如此年轻,不禁心生怜悯,他最终站了出来,挡在了王云峰的前面。

医生向船长保证,自己可以治好王云峰,而且只需要找间货舱房,将王云峰单独隔离起来,便能够防止病情外溢。

最终,医生说服了船长,使得王云峰躲过了一劫。后来,在医生的照料、治疗之下,他的病情总算得到了控制。

十几天后,船只抵达新加坡,下了船的王云峰惊诧地发现,有几个跟他一起前来的乡亲,却始终没有下船。

同行的一个老乡告诉他,那几个人后来也感染上了霍乱,在一个漆黑的晚上,被船长下令,全部捆绑起来,随后悄悄地丢入了大海。

下南洋的海路之上,曾经多少人梦断于此

外面的世界,比王云峰当初想象中的,要残酷得多。

然而,已然踏上异乡,王云峰也只能选择既来之,则安之。

随后,王云峰跟着众人一起,来到了马来西亚麻坡四条巷子里的万城橡胶园内,学习割橡胶。由于平日里十分勤劳,加之年轻人脑子活、干活又肯卖力,所以那段时间,王云峰获得的经济收入也颇为丰厚。

王云峰的儿子在读父亲当年写的家书

在异乡的那段时间里,王云峰经常给家里人写信,每次在信的开头,他都会深情地问候着妻子:

“阿莲,你还好吗,我在这里挺好的,我很想念你们.......”

王云峰原本打算,自己在这里辛苦干上几年,等攒够了钱之后,将阿莲和孩子们也一起接过来,过更好的生活。

然而,王云峰却万万没有想到,一场泼天的战火竟会突然袭来,顿时打乱了他的谋划,也彻底改变了他和李雪莲两人的人生轨迹。

国破山河在

1937年7月7日,日军攻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驻军随后奋起反击,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旋即拉开。

七七事变,我方防御在卢沟桥一侧的守军

生死存亡之际,“如果再不抵抗,势必亡族灭种”的民族清醒,开始成为了中国上下所有民众的普遍共识。

7月8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电全国: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全国通电

7月1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表示: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1937年,蒋介石,庐山

中华民族的怒吼,震荡在每一个国人的心头,也迅速传递到了数千里外的南洋诸岛。

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刻,与祖国一直血脉相连的南洋人,其心中本能地产生了民族求生的共鸣。

“七七事变”的第二天,南洋各地华文报纸被抢购一空,各地华侨无不面容悲戚、纷纷奔走相告,一时间悲云压城,日月无光。

国难当头!国难当头!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当中,每每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秋,总会有这样一个词语迸现在所有人的心头,那就是——共赴国难

在当时的南洋街头,支援抗战募捐的队伍排成了长队,女人们摘下身上的首饰,平静地放入了募捐箱内;小孩们翻遍了口袋,掏出了全部的零用钱.......

抗战时期,捐糖果钱的侨胞儿童们

南洋的万顷碧波,一时间化为了汹涌澎湃的救国热潮。

此时的王云峰,正身处于这股爱国热潮当中,国内时局的不断恶化,牵动着包括王云峰在内,所有海外华侨的心弦。

那段时间,王云峰和身边的华侨们,经常上街卖花、参加救国义演,为国家呐喊,为民族发声。

他还将自己一年多来辛苦攒下的全部积蓄,都投进了募捐箱内。在王云峰后来写给李雪莲的信中,他告诉妻子:

“这些钱,原本是要留给我们自己生活的,但此刻,我想,国家更需要它!”

那段时间,两人的信件不断,身在万里之遥的王云峰,对国家、家人的担忧与日俱增,他原本以为故乡距离祖国北面的战火,还有一段很远的距离。

然而乱世的风云,却总是突变得令人措不及防。

1938年10月12日,在中日武汉会战的关键时刻,日军为“切断蒋政权的主要补给线,并挫败第三国,特别是英国的援蒋意志”,突然分兵南下,进攻大亚湾和大鹏湾。

当月,广州沦陷。

1938年10月21日,广州沦陷,图为入城的日军部队。

消息传到南洋之后,王云峰急忙写信,让李雪莲带着家人前来南洋躲避。

然而,他的这封信,却最终没能送达到家人的手中。

同年冬,驻扎在广州的日军第21军下达了切断中国沿海、近海交通要道的命令,一时间,所有信件、交通悉数断绝。

几个月后,日军攻占海南。

得知海南沦陷的当天夜里,王云峰整整一晚上,没能合眼。在极度焦虑、崩溃之间辗转反侧的王云峰,作出了最终的决定——回国参加抗战

而随后的一则消息,则正好给了远在海外的王云峰,一个报效祖国的绝佳机会。

归国!归国!

武汉会战结束之后,中日双方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在当时西方观察者们的眼中,中日双方今后打的将是“供给线”之战。

贫穷落后的中国,想要在相持战阶段,赢得最后的胜利,那么国际外援的交通线,则势必不可断绝。

然而,随着1939年10月广州的沦陷,日本最终封锁了中国全部海岸线;次年6月,法国又慑于日本的威逼,被迫切断了通往中国的滇越铁路运输线。

中国的外援补给线,在日本军国主义的进逼、扼杀之下,一条条断绝。

随后,位于祖国西南,穿行横断山脉,跨越澜沧江、怒江,蜿蜒于悬崖峭壁之间的滇缅公路,顿时成为了外界连通中国大后方、为民族、国家续命的仅存输血动脉。

蜿蜒的滇缅公路

不过,此时此刻,这条向中国日夜输血的大动脉,虽然血脉喷张,却面临着即将猝断的危险。

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滇缅公路虽然紧急修竣而成,但当时的汽车在中国国内极其罕有,而能够在这条环境艰险的公路之上,执行运输任务的熟练机工,则更是少之又少。

“滇缅路将通车时,缺乏驶车机工,且新路多崎岖,驶车者非老经验必多蹉跌。”

危难时刻,国民政府将目光投向了南洋,比起临时培训机工,从南洋直接招募更能解燃眉之急。

在国民政府的请求之下,陈嘉庚先生随后发表了《南侨总会第六号通告》,号召华侨之中的年轻司机、汽修人员,回国服务,与国内同胞并肩抗敌。

陈嘉庚发表的《南侨总会第六号通告》

通告一出,震荡了整个南洋。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短短数行的公告,拷问着每个南洋侨胞的内心:

没有国,哪有家

很快,数千热血南洋儿女便作出了自己的抉择,他们纷纷抛家舍业,不计酬劳地加入了回国抗敌的队伍之中。

“数月之间,热诚回国者,三千两百余人。”

其中就包括,当时一心想要归国抗战的王云峰。不过,王云峰的归国路,刚开始却并不顺利。

遗恨,擦肩而过

和其他熟练机工相比,王云峰并没有多少驾车经验,而通告之中,却有一个硬性条件:

“熟悉驾驶技术,有当地政府准证。”

因此,王云峰第一次去筹赈会报名,虽有满腔报国热情,却最终还是被拒之门外。

但挫折和失败,并没有浇灭王云峰的报国热情。

为了通过考核,王云峰和几个一心想要报效祖国的年轻人们一起,随后凑钱合租了一辆小包车。大家请了一个马来人当教练,白天黑夜地在公园草场上学习驾驶,轮流开车练习。

在那段争分夺秒的学车日子里,大家进步都很快,不久便全部出师,通过了驾车考核。

最终,王云峰赶上了归国的末班车——第九批侨工回国服务团

回国参战的南侨机工,在新加坡集合回国的报道

1938年8月,在新加坡华侨的簇拥、欢呼送行声中,王云峰与一众侨工踏上了归国的客轮。

码头之上,人山人海,凄凉的汽笛声鸣起。

再回首,此岸已成彼岸。

客轮之上,所有的归国华侨都不禁哼唱起了聂耳、田汉所作的《告别南洋》:

再会吧,南洋!

你不见尸横着长白山,

血流着松花江。

这是中华民族的存亡!

再会吧,南洋!

再会吧,南洋!

我们要去争取一线的希望!

搭载“丰庆轮”归国的王云峰,手扶船栏,极目眺望祖国的方向,当时的他,在内心热切地呼唤着:

“阿莲,等我,我一定会打回海南岛,救你们去!”

然而,此时的王云峰却万万没有想到,就在他踏上归国征程的同时,面容憔悴的李雪莲,正坐在一艘驶往新加坡的客轮之上,抱着儿子王诗琼,正满怀期待地万里寻夫而来。

海南沦陷之前,李雪莲和婆婆商量,将大女儿留给家人照料,自己则抱着儿子前去海外寻夫。

多少年后,李雪莲的大女儿依然清晰地记得:

“ 母亲当时抱着弟弟离开时,哭着对我说:

我和弟弟去找你父亲,等找到了,妈妈就很快会回来了。然而,妈妈这一去,便十几年再没任何消息......”

海雾迷蒙,这两艘南北相向的轮船,就这样无情地擦肩而过。令人唏嘘的是,这次阴差阳错的错过,竟最终隔绝了这对夫妻,长达十数年之久的光阴,真所谓青丝擦肩去,重逢已白头。

当时的李雪莲,原本以为此番出洋,循着先前丈夫信中所留的地址,必定能够找到漂泊在外的丈夫。

然而,令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此时,王云峰恰恰离开了当地,而那场她原本想要躲避的战火,随后竟也接踵而至。

而且在这里,那场可怖的战争,更加狰狞、可怖。

血战滇缅路

在新加坡登岸的李雪莲,辗转寻到了王云峰先前工作的橡胶园

然而,当李雪莲满怀期盼地询问自己丈夫消息之时,对方却告诉她:

早在一个月前,王云峰就已经辞去了工作,忙着到处宣传抗日救国的事情了。至于王云峰如今在哪里?他们也不知道。

这个措不及防的变故,让李雪莲顿时惊呆了,自己千里迢迢寻夫,丈夫却不知所踪了。

一时间,站在新加坡的街头,四顾茫茫人海,举目无亲的李雪莲拉着年幼的儿子,陷入了深深的无助之中,她在内心痛苦地呻吟着:

“王云峰,你到底在哪里呀?”

而此时,被编入西南运输处第九大队的王云峰,正驾驶着道奇卡车,冒着头顶日寇飞机的射击、轰炸,沿着蜿蜒盘旋的崎岖山路狂奔而行。

他和其他南侨机工同伴们一样,每天与死神进行着未知的赌博。

这是一场以命相搏的豪赌。

赢了,顺利抵达目的地;输了,要么中弹身亡,惨死当场;要么覆车崖下,尸骨无存。
第11运输大队33中队分队长谢耀楠曾回忆当年的运输经历:

“那个时候,我们经常在运输时听到空袭警报,但大多时候在路上根本没有隐蔽的地形、场所,往往只能伴着四下爆炸的巨响,在硝烟弥漫的公路之上狂奔。每每日军飞机超低空扫射的时候,日本飞行员的模样,我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当时的滇缅公路,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惊险的运输线。

滇缅公路

道路盘旋于原始森林与悬崖峭壁之间,路基松软、路面坑洼不平,白天日军飞机频频光顾,封锁扫射;雨天山洪爆发,泥泞难行,期间还要穿行大片充满烟瘴、毒虫肆虐的原始森林,有人曾这样形容,在滇缅公路上跑运输的南侨机工们:

“他们每一次发动汽车,死神都悄悄地趴在了他们的窗边,静静地等待着......”

在那段山河飘摇的岁月里,王云峰在枪林弹雨中,渐渐见惯了死亡。

前一秒还在前面好好开着的汽车,下一秒便往往有可能滚入万丈深谷,落入滔滔的浊浪之中。

而这个时候,后面的车辆也只能继续忍痛前行,人们擦干模糊的眼睛,沿着战友没有走完的路,继续前进着。

每次抵达目的地之后的王云峰都会暗自庆幸,这次自己还活着,还能有再见到阿莲和孩子们的机会。

“阿莲,你一定要好好的,等着我......”

王云峰怎么也没有想到,此时,远在新加坡的阿莲,却即将经历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

血色中的改嫁

由于当初没有想到,在新加坡会找不到丈夫,李雪莲出来的时候,随身所带的盘缠并不多。

后来,眼瞅着登报、托人打听都找不到丈夫的李雪莲,面对行囊渐空的现状,只能无奈地面对现实:

必须想办法在新加坡,先活下去。

随后,李雪莲搬出了旅馆,在当地琼籍华侨的帮助之下,租赁了一间十分简陋的房子,平日里靠着给人打零活、作佣工,艰难度日。

一个地主小姐家出身的女人,婚后又在夫家生活惬意,从来没有为谋生考虑过的李雪莲,在异乡的陋室之内,学会了缝衣穿线、学会了忍气吞声。

每当深夜孤灯之下,李雪莲忙碌疲乏之时,她都忍不住流着泪,在内心埋怨着:

“王云峰,以后找到你了,非让你加倍补偿我不可......”

然而,几个月后,王云峰归国抗战的消息最终传到李雪莲的耳中。

一个归国华侨的亲属告诉李雪莲,她丈夫王云峰,已经牺牲在滇缅公路之上了。

因为当年滇缅公路之上,机工牺牲人数众多,对方也没弄清楚姓名,便以讹传讹地告诉了李雪莲,王云峰牺牲的消息。

这个噩耗,顿时将李雪莲一直以来,心中苦苦执着的那个希望,彻底击了个粉碎。

而就在李雪莲彷徨苦楚之时,更大的灾难降临了。

1942年2月1日,日军进攻新加坡,无力东顾的英军,在坚持两个星期之后,最终全部投降。

驻新加坡英军向日军投降

两个星期之后,新加坡沦陷,十数万印度、澳洲、英军士兵被俘。随后,日军为了报复新加坡华侨支援抗日的行为,对当地华人展开了残酷的大肃清行动。

山下奉文命令新加坡警备司令河村三郎:

“将潜伏着的持敌对态度的华侨,连根铲除,以绝我军作战的后顾之忧......判定出敌对分子之后,当即处置。”

新加坡沦陷后的第三天,大肃清行动便开始了。

成队的持枪日军,将新加坡市区之内的全部华侨,不分男女老幼,悉数驱赶到七个集中地,接受日军的“甄别”。

而这种“甄别”,从一开始,就被日军高层赋予了屠杀的色彩。

根据《新加坡大肃清案战犯审讯记》中记述:

“凡两日,妇孺乃得释回,男子蹲距草场,任曝骄阳......凡经检出之教员及识字者、公务人员、义勇军、南来不及五年者、有五万以上资产者及海南人等,均被载往锡叻七里半处屠杀。”

日军进行赋有屠杀色彩的甄别

李雪莲拉着孩子,在极度恐惧之中,艰难熬过两日之后,最终死里逃生。回到新加坡市区之内的李雪莲,看着眼前如同鬼蜮般的城市,抱着瑟瑟发抖的儿子,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一定要在这乱世之中,活下去。哪怕自己死了,也要设法让儿子活下去。

然而,几天之后,日军发布的一个消息,却让李雪莲顿时如坠冰窟。

日军发布通知:

新加坡市内,凡是没有丈夫的妇女,一律要去日本军营报道,加入服务军队的行列。

这个消息,让李雪莲顿时感到天旋地转,自己该怎么办?

去日军军营的下场,可想而知,而且自己倘若被抓走,年幼的儿子,在这乱世之中,势必难以存活。

就在李雪莲惶恐万分的时候,周围幸存下来的琼籍侨胞们,给她指了一条活命的路,赶紧嫁人。

可嫁给谁呢?

乱世之中,哪有供人挑选的时间,最终在众人的介绍之下,李雪莲匆匆嫁给了,当地同是琼籍侨胞的苦力——孔宪兴

“母亲是大户人家的小姐,而我生父是穷苦人家的孩子,在战乱这种特殊的条件下,生父才可能娶到我母亲。”

李雪莲的儿子孔庆蛟曾回忆道,“据我母亲讲,父亲娶了她之后,如获至宝,对她和儿子王诗琼都非常疼爱。”

孔宪兴与李雪莲的儿子——孔庆蛟

在那段风雨如晦的日子里,孔宪兴用爱给这对苦难的母子,编织出了一个最温暖的家,他每天起早贪黑,拼命地挣钱养家,待王诗琼更是视如同己出。

内心已然失去精神支柱的李雪莲,后来被孔宪兴的淳厚所打动,便渐渐安下心来,与孔宪兴一起过起了日子。

在后来的日子里,李雪莲与孔宪兴相继生下了一男一女。

李雪莲原本以为,自己的人生也就这样了,平静的心再也不会兴起任何浪潮。

那个曾经给予过她无限幸福、欣喜的男人,今后会慢慢地在自己的心中,被时间渐渐悄然磨蚀,在记忆中最终散去......

然而,她却万万没有想到:

此时,那个她本以为“故去多时”的男人,却依然在祖国的大后方,顽强地延续着他那九死一生的传奇。

生死一线——惠通桥

随着日军在东南亚不断的疯狂扩张,缅甸也最终难逃战火的焚燹。

1942年3月7日,仰光陷落。

占领仰光之后的日军,随即马不停蹄地继续北进,随后,畹町、遮放、芒市、龙陵等要塞重镇相继陷落,敌军兵锋直抵惠通桥。

昔日抗战的大后方——云南,瞬间成了抗战的最前沿。

而此刻,惠通桥——这座横跨怒江天堑的桥梁,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也决定着中国抗战的未来命运。

机工们驾驶卡车通过惠通桥

一旦敌人从此桥通过,进而攻占保山,将会长驱直趋昆明,进而严重威胁陪都重庆。

这是中华民族抗战的至危时刻,而此时此刻,王云峰正在这条决定民族存亡的道路之上,拼死抢运军事物资。

缅甸战场的溃败,使得大批军事物资,来不及转运,便纷纷落入敌手。为了抢运剩余物资,王云峰与其他机工战友们,已经疯狂地开了几天几夜的汽车。

“抢运!抢运!哪怕抢回一粒子弹,也能为国家争取一线希望。”

所有机工们都铆足了劲,拼命奔波在这条渐渐拥塞的道路之上。

此时,东西两岸滇缅公路之上,麋集了上万难民和溃散下来的军队,机工驾驶的卡车,在这样拥堵在人流之中,往往车轮刚转几圈,便又被人群给堵住了。

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此刻,身边拥挤的人群之中,除了溃兵、难民之外,竟还夹杂着眸子如同野狼一般的日寇。

日军的前锋部队在快速突进之时,化装成了中国军人的模样,他们扮作溃兵,一路北上,夹杂在难民群中,沉默而行。

《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描写的日军混入军队故事就是原型就是这里

而与此同时,独立工兵二十四营接到了工兵总指挥马崇六将军的命令:

火速赶到惠通桥,布置炸药,在敌人抢占惠通桥时,立即引爆该桥。

我们如今的后人,很想象当时的悲壮情景:

一面是难民、溃兵、机工在人喧马嘶的拥挤之中,艰难穿行过桥;一面是工兵们正紧张地在桥面铺设着炸药、引线,手控炸药,时刻准备瞬间引爆。

所有人都在恐惧之中疯抢着过桥,而精心伪装的日军,也正随着人群,越来越近地靠向惠通桥。

危急时刻,生死,往往就在一瞬之间。

据王云峰后来曾回忆道:

“那次可真算得上是死里逃生,我刚把车开过惠通桥不久,就传来了一声巨大的爆炸轰鸣声。桥上来不及通过的人车,悉数坠下深涧,而那些没有过河的人们,则怔怔地看着对岸,发出了震天的哀嚎。对岸大多数人都落入了日寇的魔爪之中,惨遭杀害,只有少数人,侥幸泅水渡江,逃过了一劫。”

1942年5月5日,惠通桥爆炸瞬间

随着惠通桥的猝然断绝,滇缅公路也随之中断,这条昔日爆炸声连环不歇的铁血之路,最终黯然萧条下来。

当时,盟军在昆明招募一批前往印度抢运援华物资的机工,抱着继续抗日的信念,王云峰随后又踏上了异域之地,继续奋斗在抗战救国的战场之上。

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从印度回来的王云峰,急切地盼望着复员后,能够回到家乡,陪伴妻儿。

然而,此时的国民党政府,却正暗地里筹备着内战所需的军事物资,军备运输方面亟需大量运输司机。因此,他们这些从抗日烽火中存活下来的侨工,随后非但没有回归各处,反而又被强征编入了国民党的炮兵团之中。

当年,在滇缅公路运输之时,侨工们见惯了国民党政府的黑暗,克扣军事财物、贪渎侨属所寄家资,甚至有侨工因衣物匮乏,冻毙在车内的事情发生。

加入了国民党军队的王云峰,看着眼前的军队,正将枪口慢慢地调转方向,对准了自己的同胞,愤怒、压抑的情绪,如同在他的胸口压了一块大石头,让他喘不过气来。

我一定要逃出去!

王云峰下定决心要逃离此地,而他的这个愿望,不久便成为了现实。

奔向光明

1948年,淮海战役爆发,王云峰所在的炮兵团被解放军团团包围,全军上下士气沮丧,解放军招降的喇叭,在对面的阵地处,日夜呼唤着。

“必须做出决断了!”王云峰和几个平日里聚在一起的侨工们商量道,众人随即下定了弃暗投明的决心,随后,他们先安排一个人悄悄逃到了解放军那边,约定好了投降的时间。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趁着双方阵地上的炮火渐渐停歇,国民党方面防备稍稍懈怠之际。王云峰和几名侨工,驾着几辆绑缚白布的卡车,猛然冲出了阵地,向着解放军的阵地方向,狂奔而去。

驾车奔向光明

身后陡然响起的枪声,再也阻挡不了王云峰等人回归光明的迫切希望,而投向解放军的王云峰,在光明的感召之下,于战火中,再次参加了解放军的队伍。

之后,王云峰随着解放大军一路南下作战,大军兵锋直抵海南岛。

1950年春,解放军大军秣马厉兵,全军上下,都为解放海南岛而进行着紧张的准备。而正当王云峰原以为,自己此番能够随军解放海南岛,最终得见家人的时候。

一道紧急军令传来,王云峰所在部队,奉命北上,随后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踏上了抗美援朝的征程。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在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王云峰继续驾驶着运输汽车,奔行在硝烟弥漫的运输线上,头顶便是美军军机的扫射和轰炸,身边尽是硝烟和战火。

那一瞬,他仿佛感觉,又回到了几年前的滇缅公路之上,同样的出生忘死,同样的死不旋踵。

“嘭!”爆炸声掀起的气浪,将王云峰所驾驶的车辆,顿时掀了个底朝天,陷入昏迷的王云峰,鲜血迅速洇湿了身下的土地......

近乡情更怯

1952年6月,因伤复员的王云峰回到了老家——嘉积镇,一路颠簸,当天,等他抵达老家门口的时候,已是日落黄昏之时。

王云峰获得的抗美援朝奖章

近乡情更怯,离家多年,音信断绝,一路之上按捺不住的思乡之情,此刻尽数化为了深深的胆怯和犹豫。

家里的人,如今都还好吗?

过了好一会儿,王云峰才颤抖着敲响了面前的木门,随后,门被轻轻拉开,年迈的母亲探出了头,然而,当她借着月光看清来人之后,却被吓得倒退了几步。

“你到底是人是鬼?”

与想象中的亲人相聚的欢悦不同,面前的母亲声音里面,充满了迟疑和恐惧。

“我不是鬼,我是人!娘,你看看我,我是云峰,我回来了!”

看着眼前身材佝偻的老人,王云峰再也忍不住了,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低声呜咽了起来。

“我的老天!”王云峰的母亲,手抚着胸口,顿时忍不住激动地悲泣起来。

多年前,自己收到了爱子阵亡的消息,已经万念俱灰的她,如今陡然间再次看到亲人复生,巨大的落差冲击,让老人一时有些晕眩,不由地赶忙扶住了门框。

至今依然留存的王家老屋

王云峰赶紧起身,将母亲搀扶进了屋内,进屋之后,他环视着这座离开十数年的老屋。

“娘,雪莲他们呢?”王云峰离开家时,妻子留在家中带着一儿一女,照顾着母亲,如今回来,环顾四周,屋内空落落的,只有一个怯生生的女孩儿,站在屋内的角落里不敢过来。一股不安的情绪陡然升上了他的心头。

“哎!”母亲拍了拍大腿,泪再次滚落了下来,“三九年日本人来前,雪莲抱着儿子离家去南洋找你,然后就再没音讯了。那年头,兵荒马乱的,她一个女人家,又带着一个孩子,恐怕,恐怕........”

母亲低下头,再也说不下去了,那一夜,王云峰和母亲、女儿抱头痛哭,倾诉不尽的离别之意。

十几年过去了,妻儿音讯杳如黄鹤,特别是抗战时期,新加坡经历了那么残酷的浩劫,在王云峰和母亲的心中,他们应该是凶多吉少了。母亲曾劝王云峰,以后再娶一个女人,把家给撑起来。

但王云峰却不想再娶,他的脑海之中,始终游荡着阿莲的倩影。

世事总难料,在所有人都已经认命的时候,李益的突然到来,给双方带来了最终的答案。

他(她)竟然还活着。

而此时,这个消息无异于给已经另嫁的李雪莲,出了一道万分纠结的难题。

自己该怎么办?

一边是自幼感情深厚的结发丈夫,一边是与自己的患难与共的深情伴侣,到底该怎么抉择呢?

李雪莲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

再相逢,无语凝噎

李雪莲的异样,自然瞒不过已经与其生活了十几年的丈夫孔宪兴,在他的追问之下,李雪莲最终告诉了他:

“我先前的那个亡夫,王云峰竟然还活着!”

这个消息,着实也让孔宪兴大吃了一惊,一时间,惊讶、不舍、恐惧、愁闷一股脑涌上了心头,他确实不舍得眼前的妻子。

然而,当所有的情绪都最终平静下来之后,孔宪兴看着魂不守舍的李雪莲,沙哑着声音,说出了他的想法:

“说实话,我不舍得你,但王大哥,为国家、民族出生入死、冒着枪林弹雨,拼了十几年,是条好汉,我打心眼里佩服他。

你要是现在不知道该怎么办,可以先带着孩子们回去看看,到时候再告诉我。”

孔宪兴说完,走出了房门。

此时的夕阳染红了天边,看着院内打闹玩耍的三个孩子,他的眼睛突然模糊了,他感觉,跟妻子说完那句话之后,心里不知怎么的,莫名的空落......

一个多月之后,琼海老家的农田里,佝偻着身子正在田里干活的王云峰,看到了路边来了四个人。

这四个人径直地向他走来,最终停在了他的面前,王云峰直起了身子,眯着眼看向对方,当他看清女人的样貌之时,顿时全身僵硬,如遭雷击。

李雪莲回来了!

眼里噙着泪的李雪莲随后转过头,将身后一个十来岁的大孩子,推到了王云峰的身前,颤声地喊道:

“叫爹。”

那个男孩儿怯生生地看着王云峰,喊了声“爹”。

王云峰顿时愣住了,他不禁上前抚摸着眼前孩子的身板,就像触摸着十几年前的自己。

当年自己离开家时,儿子还不满周岁,如今已经长这么高了。

王云峰拉起了李雪莲的手,这双手,隔了那么多年,依然熟悉、温暖,这是阿莲的手。

“你受苦了。”王云峰颤声说道。

李雪莲顿时悲泣不止,十几年的委屈、思念、担忧,在这一瞬间,通通爆发,她扑进王云峰的怀里,放肆地哭着,大声地哭着......

那天,回家时,王云峰抱起了另外两个孩子,他看着这两个眉眼极像阿莲的孩子,就如同看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怜惜。

在回乡之后的日子里,李雪莲每天都陪着王云峰,有说不完的话,每次王云峰讲自己的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的经历之时,李雪莲都会抚着心感慨,幸亏你活下来了。

几个月后,李雪莲诞下一女,随后,考虑再三的李雪莲,通过琼海法院向新加坡寄去了一封与孔宪兴解除婚姻的通知书。

虽然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接到通知书的时候,孔宪兴还是受到了不小的打击。

“生父接到离婚通知书后,每天茶饭不思,躺在床上只喝一点儿水。”孔美玉说,“母亲的离开,对生父的打击巨大,后来判给了他的三个亲生孩子,最后都留在了王爸身边长大,孔爸也很少过问。”

孔美玉后来回忆孔爸爸对自己讲收到通知书的反应

在孔宪兴的眼中,王云峰一定会照顾好自己的儿女,因为他是一个好人,是一条汉子。而王云峰,也确实在后来的岁月里,对这三个孩子视如己出。

在小女儿孔美玉的印象里,很长时间,她都以为王云峰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我小时候,一直当王爸就是我的亲生父亲,他常把我抱在膝盖上,教我识字,教我做人。”

尾声—他们是时代的痕

1989年,73岁的王云峰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在他中风瘫痪的那段时间,李雪莲每天都在身边照顾着他,看着王云峰每天看着自己,只是叹气却不说话,李雪莲安慰他道:

“你放心吧,孩子们都长大了,会照顾我的,你放心吧。”

随后,王云峰便安静了下来。

年迈的李雪莲,独自坐在老屋门前

在王云峰去世前的几天,一直陪着他的小女儿孔美玉,看着父亲怔怔地看着门口,她问父亲在看什么呢?

王云峰指着门口,对孔美玉说道:

“美玉呀,指导员他们,带着队伍来门口接我了,我要走了......”

几天后,王云峰在李雪莲的怀中,安然离世,走完了他那传奇的一生。

王云峰走之后,李雪莲一直住在两个人的老屋里,哪个孩子叫她一起去住,她都不去。

那个屋子,有王云峰住过的痕迹,有着两个人唯一的素描画像合影。

老屋内,王、李二人的素描合影

“母亲对父亲感情很深,父亲死后,她常怀念他。在母亲最后的日子里,只要一见到有小飞虫飞进屋内,她都会喃喃自语:老头子,我知道你又想我了,你别急,我很快就去找你了,很快就能在一起了。”孔美玉曾回忆道。

2009年3月18日,93岁的李雪莲安详离世,这段被时代分离十数载、却最终破镜重圆的爱情传奇,徐徐落下了帷幕,留给我们后人的是无尽的唏嘘和感慨。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王云峰和李雪莲的乱世相隔,期间的苦楚和辛酸,也是那个时代留在大多人心头的伤痕,历史虽然无声,但他们曾经来过.......

李雪莲、王云峰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年,曾为国奋战的无名侨工先烈们,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祖国的荣光,离不开当年为国牺牲的英烈先辈们。

感谢阅读,我是青史如烟,分享小众历史,弘扬正能量。喜欢的朋友可以点赞、关注、转发,共同弘扬正能量,让英烈的事迹广为流传,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