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部电影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多数新加坡电影与家庭及教育相关?
《爸妈不在家》
一个普通家庭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下的悲欢离合。新加坡80后导演陈哲艺根据自己的真实生活经历改编。
被爸妈忽视的家乐调皮捣蛋,被学校视为头痛份子。父母忙于工作分身乏术,只得请来菲佣泰莉帮忙照顾家乐。家乐与保姆泰莉从生疏到排斥、冲突,再到逐渐产生深厚的感情。正当以为皆大欢喜的时候,1997年的金融风暴影响了这个国家,也改变了这个家庭。
影片通过大量的镜头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探讨家庭伦理细致入微。在宏大的社会背景之下,专注于观察一个孩子的成长,一个家庭的重整,一个社会的细小零碎。虽然压抑无奈,但却不悲不哀,在绝境中寻找乐观和希望,影片满满地透显着各种小幽默和人情味。
《跑吧!孩子》
阿坤想要送给妹妹一件礼物,决定参加一次越野比赛,以获得那双作为奖品的漂亮鞋子。
看过伊朗电影《小鞋子》的朋友,马上能想到《跑吧!孩子》正是改编自《小鞋子》。导演将故事背景改为1965年、独立前后局势动荡不安的新加坡。本文为“大象看戏”原创发布。他处所见,必为偷窃。敬请举报!
尽管影片多处影射了新加坡独立以后的政治及外交情况,但主要讲述的还是孩子之间最单纯的爱。因为有爱,才有了远大目标;因为有爱,才会奋力拼搏;因为有爱,人生才充满了温情和温馨。
《十二楼》
居住在政府组屋里的几户普通家庭:每天骂养女的老婆婆,平日寡言的San San,移民新加坡的中国新娘Lily,不得不照顾淘气弟弟妹妹的哥哥Meng......他们的生活点滴、辛酸滋味构成了影片的主体。
事件非常凌乱,基本理不出什么故事情节。导演这样处理是想最真实地恢复新加坡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原貌,表达出了对这个表面上看起来规规矩矩的花园国家的讽刺和反思。影片堪称是一部新加坡的浮世绘。
《小孩不笨》
新加坡从小学开始,就根据学生的表现划分出不同等级,不断进行分流。EM1表示最优(聪明),EM2表示中等(中庸),EM3表示垫底(笨蛋)。
泰瑞、文福、国宾是三个就读EM3课程的学生,他们三个家庭之间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但彼此间并不太友好。不过在等级划分一事上都非常不满,三位小孩志同道合地开始了激烈的反抗。在新老师的鼓励下,三人都认识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三个家庭也在共患难中看到了彼此间的真情。
一部揭露畸形教育制度最为直接的电影,探讨教育制度、家庭关系以及父母与子女沟通,深入浅出,嬉笑怒骂,有悲有喜,有爱有恨,令人动容。
众所周知,新加坡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包容性强,电影拍得也非常优秀。新加坡的很多电影都与家庭及教育有关,而且内涵丰富,主题也颇有深度。搞笑的同时,也反映出了许多教育方面的问题。
新加坡电影多与教育有关,这说明整个社会都很重视教育。作为一个发达国家,新加坡虽小,但在经济及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大象看戏】让娱乐更有价值*.*一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