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岳阳古稀农民艺术家名扬海内外——记“齐白石二代传人”方禹门

(袁隆平院士和袁梅展示方禹门的书法作品。)

岳阳晚报全媒体讯(记者 毛焕章 特约记者 陈义斌)

“汲来江水煮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半壁江山待明月,一盏清茶酬知音。”这是湖南省临湘市籍金石书画家方禹门先生笑对生活、艺术人生的真实写照。

方禹门身体力行扎实践行习总书记“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艺术大师、培养一大批较高水准的创造人才”的指示,毕生以独特肌理效果和“虎尾”笔法见长的金石书法以及极具“齐派”风格的篆刻在三湘乃至华夏神州声名远扬。

他先后于2016年被中央电视台授予“国际文化产业德艺双馨榜样人物”、中央电视台“国际品牌国礼文化联合会形象大使”、国际品牌国内专业网站《国礼在线》国礼书画名家、新加坡韭菜芭城隍庙百年庆典之城隍赐福出巡、深圳电视台、四川省绵竹电视台等均予特别报道。

作为中国著名书画界泰斗级领军人物齐白石二代弟子方禹门,其字画传承“齐派”气息,笔力雄健,风骨肃然,气象万千,有着引人入胜的辉煌成就,被誉为“齐白石二代传人”,以至于已故佛学泰斗赵朴初老前辈生前都泼墨挥毫赋诗盛赞他:“气息浓郁承齐派,笔力雄健继祖风;肃然风骨前人慰,气象万千启后生;苦耕砚田呕心血,大匠之门有禹生。”

师出名门,坚持不懈得成功

方禹门,本名方家成,斋名“云雾轩”,湖南省临湘市五里乡松峰村人,因其父曾为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少校军官(解放战争中起义投诚),抗战时戍守西南,1941年,他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禹门路,故以路为名取笔名为方禹门。

方禹门的母亲知书达理,是齐白石先生的外孙女,亦即齐白石先生的大弟子、我国著名金石书画大师李立的姨母。

方母心灵手巧,虾也画得很好,深得白石老人的赞许。见儿子自幼好学,喜欢玩石弄墨,有追求艺术的天赋,方母督教甚严,13岁时引荐于侄,求以指点正途。经几十年如一日,不畏笔耕之苦,上下求索,画纸满库,刻石成山。尤其刀功,出神入化,以至达到青出于蓝的境界。

方老生来寡言,但一说起金石书画,却如数家珍,侃侃而谈。他说,“金”指铜器和其他金属器物,“石”指石制器物等,这些东西上头多有文字记事,所以把这类历史资料叫做金石。金石书法指的是融入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的书法,而金石书画则是指融人金石书法和篆刻的中国画。

谈起金石书画方面的建树,方禹门先生自有一番苦衷:“那真是个苦差事!”

方老介绍,那时,家里条件不好不说,自己是一个农民,白天要下地干活,夜里还要做些零碎事,很少有时间学金石书画。

没办法,于是用田间地头小憩的片刻,或是中午休息的时间忙里偷闲来学。没条件买笔就用树枝写,没好的石材刻就用山上的粉石刻。

中午从没睡过觉,晚上也很少好好睡过。特别是对于一个农民来说,当时搞这些都是不务正业,总是遭到村里人的挖苦和讥讽,就连老伴也不支持他,为此没少吵过架,没少撕过他的画,还毁了不少心血作品。

他不但不生老伴的气,反而认为她是正确的。他这么理解:男人一要为生活努力,养家糊口;二要为子孙树立榜样,艰苦创业;三要为艺术增添生活气息,与时俱进。“我真正体会到了‘坚持就是成功’的甜蜜。”

传承祖风,艺术瑰宝放光辉

“齐派艺术”和中国最传统的水墨写意画一脉相承,最直接的师承是清代文人画,重在意境。“齐派艺术”引领中国画坛近百年,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被公认为是全人类的共同文化财富。

“齐派艺术”鼻祖齐白石的4米长巨作《群龙入海图(百虾图)》2011年05月在深圳拍卖成交价为1.2亿元人民币,更是让人们对“齐派艺术”的热捧。齐白石的二代弟子方禹门继承了齐白石的三大艺术:书、字和印。

方老先生在师祖师傅的艺术沉淀中领悟,在艺术创作中也有自己的特点。比如齐白石先生字画中的虾有六须,方老先生画的虾只有四须。方老先生认为,他更为重视事物的真实,更重视诗意的表达,简捷写意是他的艺术表达,这就是大自然给他的灵感。

当然,由于方老先生与齐白石大师的画的虾非常相似,不认真看的人很难分辨的出,师祖徒孙所画的虾的区别。

经几十年如一日的沉淀和领悟,方老的艺术风格特点是笔力雄健、风骨肃然、气象万千、引人入胜,有着浓厚的齐派风范独领风骚。

近几年,他的作品在国内外大赛中频频入展获奖。比如,在申奥成功全国篆刻大赛中荣获金奖,首届华人书画大展中荣获银奖,在第三、四届世界华人香港大型艺术展中,荣获特别金奖和国际特别奖,为世界第一碑林书写碑文数百块,为我国奥运2008第一长卷治印数枚,为名人故居,风景胜地多处留墨、刻印,颇多书画篆刻作品先后载入名家典集。

随着“齐派艺术”的热捧,近几年来,方禹门老先生的作品深受海内外各界名流,政客,商家,贤达幕名求取,高价收藏。大名家刘炳森,欧阳中石等称其篆刻作品端庄、灵动、雄浑、大气、入古出新、虚实相生、变化莫测。

尤其是《方禹门书淡泊纪游诗》一书,由原中国书协主席沈鹏题书名,李铎作叙,给予了“斐然有神,妙趣横生,其师古而不泥古,求新而不取宠”的高度评价。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博士欣然题词“齐派有传人 方禹门惠存”。

德艺双馨,阳刚浑润自天成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无论是方老的金石书画还是篆刻和书法,都个性分明,风格独特。他的代表作《和谐》——荷叶微微随风飘动,一支红杏,一对河虾似初恋的情侣,虾须龙飞凤舞,一派悠然祥和景象。而荷花寓意吉祥、社会和谐,国家繁荣富强,百姓安居乐业。

篆刻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刻,然后还要打磨。但方老那双长满老茧握惯瓦刀的手,操起刻刀来竟也游刃有余,挥洒自如。他说:“我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心爱的齐派书画艺术,艺术磨蚀了我的生命,我又把生命磨蚀进了艺术”。

方老的书法作品更是纵横捭阖,刚劲简练,笔力遒壮,气骨高举。甲骨、大篆、小篆、现代文,饱蘸丹心,纵情挥洒。尤其是以独特肌理效果和“虎尾”笔法见长的金石书法,让他不仅荣获了“世界华人艺术大会香港大型艺术展特别金奖”和文化部举办的“中国龙文化艺术节书画展铜奖”,还让他荣获了近20项国家级和省市级书法大奖。

近年来,他还为五尖山世界第一碑林书写碑文百余块,为我国第一长卷2008米奥运长卷治印数枚。潜心数月创作的一幅堪称旷世奇作的百米金石书法长卷的问世,立即在书法界和社会上引起轰动。他被中国名人家协会评为当代中国名人,入选《百年中国书画家名录》、《世界艺术家名人录》。

此外,经国礼评审认证推广委员会、国礼书画艺术收藏鉴定中心专业委员会评定,方老的书法作品当前润格费为书法作品每平方尺18000元,国画作品每平方尺16000元。首批推荐收录入编《国礼在线》的国礼书画名家代表有: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启功、方禹门、沈鹏等。

今年4月,方老捐赠给中国行为法学会廉政行为研究会的“第四届中国廉政文化书画展——习近平引经据典主题展”的书法作品,被该会展出和收入。

今年6月,鉴于方禹门大力弘扬和传播中国精神,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大志愿服务项目与公益活动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中央电视台星光影视、中国新华融媒、21世纪德艺双馨时代精神评选颁奖活动组委会、国际文化产业联合会联合授予他“2016年国际文化产业德艺双馨榜样人物”光荣称号。

张驰有度,一生勤勉布衣风

见过方禹门书法作品的人,或许认为其必定是一个血气方刚或者锐气风华的人,其实他是一个中庸儒雅之人,做事为人舒紧自如。这也和他的篆刻艺术表达有渊源关联,要解密大师的真面目,得从他日常生活的点滴说起。

在生活中,方禹门的困苦也高于许多人,因其父亲解放前当过国民党普通军官,解放后,他多次到单位上班,因家庭成分问题被退回,遭遇下放到农村集体劳动,经常批斗,经常被强迫劳动,这也包括他的老伴。到田产承包责任制后,他才算“解放”。方禹门没有怨恨过身边的人,他明白他曾经的那些苦都是历史给予的,那些付出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这也正是影响他金石书画艺术达到巅峰的生活源泉。

从大集体到田产承包,再到当前生活,他忙里偷闲,追求艺术完美。其实他不是不懂,特别是早些年,大家生活都非常困苦,没有谁能够真正帮助到谁,她老婆毁掉他的作品纯属无可奈何之举。为了不间断学习与创作,大师即与他老婆商量,外头的农活不落伍,家里的家务抢着做,只有老婆闲到没事与邻家人打字牌了,再写写画画雕雕刻刻。这不但反映了大师对艺术追求的态度,也反映了他对生活本真的理解与包容。

齐白石无疑是巅峰人物,其艺术境界无疑是独立巅峰,可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方禹门的绘画属于齐白石嫡传,由齐白石传其大弟子李立,再由李立传于方,花鸟画的齐派继承与发扬无疑给方禹门等白石后人如山压力。方禹门说:“艺术家的艺术境界都是属于自己的,要成为齐派传人,得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灵气。所以我一直在向大自然学习。也是这样,李立慢慢发现我的画就有齐白石先生的味道,但又有别于齐白石先生。”

方老还谦虚地笑谈,自己还只是学了一点金石书画的皮毛,以后要学的东西还多着呢。谈及对自己作品的感受时,方老似乎有些口拙了,他谦虚而自信地说:“我的字画也没别的,就是好看,别具一格。”

李立大师生前对他取得的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并语重心长告诫禹门先生:“艺无止境,禹门表弟共勉”。

(以下是方禹门老先生的书画作品选)














(摄影陶梁、袁梅)


记者手记:

方禹门先生一生勤勉执着,布衣布鞋,少言寡语;身材清瘦,精神矍铄,俨然似一个下地归来的山村农夫,但他与记者交流却平易朴实,亲如家人。

在成就和荣誉面前,方老并不满足,他深知时间的宝贵,特刻印“安得长绳系白日”以自勉,继续攀登艺术高峰。如今76岁高龄的他仍坚持作字作画,雕刻印章。谈到今后的打算,他笑着说:“艺无止境。我最大的心愿是尽自己所能将‘齐派’艺术完整的继承并发扬光大,争取在金石书画艺术上取得更大成就。”一位年逾古稀的农民艺术家能有如此心境,相信方老一定会收获更多成功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