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比尔盖茨推荐的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思维方式

你好,我是小墨

我猜,你一定是一个喜欢深度阅读的人~



原创 | 李小墨


前段时间,继2011年“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论之后,“大陆人吃不起榨菜”论,又在台湾的电视节目中横空出世。

台湾名嘴“黄世聪”在谈话节目《关键时刻》中大放厥词:

“大家如果知道的话,榨菜是他们中国大陆吃泡面的时候一定要加的。那这个业绩好的时候,表示中国大陆一般中下阶层他们是过着不错的日子,因为他们都吃泡面配榨菜。

但是你知道吗?这个涪陵榨菜在最近一段时间股价大跌、业绩大坏!为什么业绩大坏?他们连榨菜都吃不起,所以这就是个非常大的警讯。”

你还别说,台湾很多人对大陆的了解还停留在改革开放前,以为大陆还像改革开放前一样穷得叮当响。这样的言论很有市场。

别以为名嘴们蠢,他们精着呢,他们未必不知道实情,只不过为了收视率,明晃晃地迎合本省人暗搓搓的优越感。

在看瑞典学者汉斯·罗斯林所著的《事实》这本书之前,我不明白为什么都2019年了,一部分台湾人还不愿意睁开眼睛看看世界。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这部分台湾人犯的思维错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犯。

我们一眼就看出来“大陆人吃不起榨菜”这个言论很荒唐,是因为我们就生活在大陆。

但踩进类似的思维陷阱,我们都会有愚蠢而不自知的时刻。

《事实》的作者汉斯把“大陆人吃不起榨菜”这样的判断,称为“情绪化的世界观”;“情绪化的世界观”对应的是尊重事实的“实事求是的世界观”。

“情绪化的世界观”,充斥偏见、依赖直觉、受限于个人视野、偏离事实而不自知。情绪化的世界观,带来的是情绪化的判断、情绪化的言论和情绪化的决策,随之而来的后果是:系统性的无知和决策不善。

但人的思想和行动是被底层思维模式操纵的,“情绪化的世界观”就来自本能化、直觉化的底层思维模式。

《事实》这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他帮我们指出10种常见却很隐蔽的本能化、直觉化、应该规避的思维模式。连比尔盖茨读完都深受启发,表示自己也会用《事实》的模型来推进工作,还送给全美大学生一人一本《事实》作为毕业礼物。

这10个本能化思维模式是:负面思维、一分为二、直线思维、恐惧本能、规模错觉、以偏概全、命中注定、单一视角、归咎他人、情急生乱。

这本书真的颠覆了我的思维方式,之前我写了过一篇文章《想学独立思考?先练习“反直觉”》分析了其中的:规模错觉、一分为二、恐惧本能、直线思维,但这10个思维模式越想越有味儿,所以我决定再挑几个做深度分析。

01

不要觉得台湾人蠢

我们也是这样看非洲的


“大陆人吃不起榨菜”的言论就是犯了其中的“命中注定”的思维陷阱。

原文是这样说的:

“所谓的命中注定本能,就是我们认为一些事物内在的属性将决定其命运,无论是人民、国家、宗教还是文化。这种思想认为所有的落后都是他们的内在本质造成的,而这一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人类的这种本能是哪里来的呢?是进化来的。历史上人类生活在相对稳定、很好改变的环境中,所以会假设这种稳定性会持续存在。

上个世纪60年代起,台湾、香港、新加坡、韩国经济迅速崛起,成为亚洲最富裕的地区,被称为亚洲四小龙。

中国大陆的生活水平与之相比,确实相差悬殊。给个数据,大家就能想象了:到1990年,台湾省经济总量是整个中国大陆的43%。

我是福建人,我小时候印象非常深的是一件事是,我家的一个亲戚有一次指着路边一栋非常洋气漂亮的房子,一脸艳羡地跟我说:“这家人的女儿嫁给了一个台湾人,所有才有钱建这么气派的房子,台湾人超有钱。”

所以我能理解,为什么“大陆人很穷”会成为一部分台湾人头脑里根深蒂固的观念。他们的错误在于认为,大陆穷,就会一直穷。

要知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2018年,中国大陆经济总量是台湾省经济总量的21倍。

不要觉得这部分台湾人蠢,我们也是这样看非洲的。

我们一想到非洲,马上联想到的是饿得皮包骨头的穷人,我们压根没想过这件事会有什么变化,我们理所当然地觉得非洲会一直穷下去。

作者曾经受世界上最有势力的一个金融机构邀请,去给他们的最富有的客户做演讲,组织者表示自己很难让客户们理解,新的投资几乎不再存在于欧洲大城市,而是存在于一些新兴的市场,比如非洲和亚洲。

他说:“我们绝大多数客户无法看到或者接受非洲国家的进步。在他们的心目中,非洲就是一个永远都不可能进步的大陆。我们希望你通过图标和数据改变他们僵化的思维。”

当年有多少人看空中国大陆,今天就有更多人看空非洲。

读到这里,可能有些读者心里会犯嘀咕。你说的都是国家地区层面的情绪化的世界观,决策受影响也是国家地区以及跨国企业和机构,这不是我等小民操心的事。那我再说一个买房子的事。

在楼市有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本地人常常看不上郊区版块,无论它们的规划多么有潜力,它们的建设速度有多快,在很多本地人心里它们依然等于落后、偏远。

因为在他们的心里曾经落后、偏远的郊区,或者新划入的城区,命中注定落后、偏远,并且这个状态难以改变,他们甚至不愿意承认它们也是城区。这种情绪化的世界观,是很难用理性说服的。

而外地人因为先入为主的偏见,反而更容易看到郊区板块的潜力,更能理性地去分析区位优势。

你看,个人和家庭的决策一样受“情绪化的世界观”的干扰。

发达国家和地区曾经对中国大陆的看空,发展得比较快的国家和地区对非洲的看空,本地人对郊区潜力版块的看空,本质是一样的。

就像《事实》作者所说的:“我们的本能通常都会欺骗我们。上面这些高傲的说法,其实只是人们的一种感觉,而不是事实。”

那么如何控制“命中注定本能”,避免成为头脑封闭的井底之蛙呢?

有两条建议:

首先,要注意更新你的知识,有些知识很快就会变得过时,技术、国家、社会文化都在持续的改变当中;

其次,注意追踪持续的提高,每年小的改变可以在几十年后积累成巨大的改变。

02

找到替罪羊之后,我们就不再思考了


除了“命中注定本能”,作者对“归咎他人的本能”的分析,也让我对许多问题豁然开朗。

“归咎他人的本能”指的是,当坏事发生的时候,人们总是试图找到一个清晰而简单的理由去责怪其他人。

《事实》 的作者发现:“当有坏事发生的时候,我们似乎总是很自然地想到,一定是有其他人故意做坏事。我们总是倾向于相信有人利用权力或者手段,才能够使事情发生。否则的话,这个世界就会让人感到不可预测,令人困惑和非常害怕。”

我马上就想到了《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无论是电影里还是电影外,面对高价药这个棘手的难题,人们总是试图找到一个坏人,而最经常被揪出来承担这个角色的就是药企,他们怒斥药企“无良”、“贪婪”。

药物研发是成本高昂、回报又缓慢的投资。我家先生是做药物研发的,他负责一个仿制药的项目,只是一个小项目,他做了两三年了,还没有成功。

药物研发就像爱迪生找灯丝材料,找到那个对的材料之前,唯一的进展就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证明“此路不通”。每个步骤都有多条分叉路口,未知的路径上都埋伏着失败。给大家发了几年工资有时候只能算成本里的一小部分,因为设备更贵、人体实验更贵,动不动就是几百万、上千万。

这只是一个仿制药的小项目。他待的上一家公司创办9年了,才在今年卖出第一个药。如果是那种开创性革命性的药物呢?常常需要十几年,几十年的巨额投入。

我常常觉得药物研发有点像赌石,花高价买一块石头,如果破开,里面什么都没有,那就是血亏,可是一旦破开,里面是上好的玉石,那就巨额回报。如果不给药企获得巨额回报的机会,逐利的企业怎么肯做这样的投资呢?他们怎么用1次成功覆盖999次失败的成本呢?

《事实》的作者做了更深刻的追问:大的制药企业几乎不对贫困人群所专有的疾病做任何研究,或者不对罕见病做研究,因为市场规模小。

那应该怪谁呢?作者问自己的学生。

怪老板吗?要求老板改变研究方向?可是老板需要对董事会负责,董事会需要对股东负责,股东想要赚钱,不能好好赚钱,无论老板还是董事会都会下台。那谁是大型制药企业的股东呢?

学生说:“那些有钱人呗”

但不对,大型医药企业都是非常稳健的股票,能长期提供稳定的回报,股东通常是退休基金。

作者最后得出了一个荒谬的结论:如果非要找出罪魁祸首,那么应当找那些老年人。你们应该回家揍你们的祖母。

归咎他人本能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非常恐怖的后果。

希特勒把当时的德国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问题归咎到犹太人头上,是所有灾祸的根源。他替大家找到了一个仇恨对象,一个罪魁祸首,原本系统性的、复杂的问题就变得简单了,只要铲除这个罪魁祸首,问题就会消失了。

这就是汉斯认为我们不应当为任何事责怪任何一个个人或团体的原因。

因为当我们找到替罪羊的时候,我们就停止思考了。而事实往往非常复杂,往往存在系统性的原因。如果你真的希望改变这个世界的话,你必须深刻地理解它的运行规律,而不是简单地考虑究竟应该责怪谁。

安史之乱归咎给杨贵妃,却不反思军政、经济制度的问题;房价高的罪人就是黑心开发商、外地炒房团,却不反思系统性的原因;

视频曝光的校园霸凌事件,归咎给单独事件中的欺凌者,辱骂和攻击他们,甚至攻击未成年人保护法,认为这个法律不应该用来保护残忍的孩子,却不反思学校、家庭和社会如何系统性地干预和提前预防这样的事情重演;

归咎他人,找罪人,是简单的,但只会使你把握不住问题的真正要点,并且无法集中注意力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想克服归咎他人的本能,需要停止寻找替罪羊

03

以偏概全,严重的时候会要命


归纳法是非常必要和有用的本能,但是就像其他本能一样会扭曲我们的世界观,它容易让我们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有时候会要命。

《事实》的作者汉斯有一次带学生到非洲学习,坐电梯的时候,一个学生走得慢,电梯的们缓缓关上,那个学生冲过来,试图用脚挡住电梯门,可是电梯门并没有缩回去,而是继续关闭,紧紧夹住了她的脚。

还好带路的人迅速暗下里紧急暂停按钮,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个学生来自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所有电梯都有灵敏的传感器,探测到门之间有东西的话,电梯门就会自动打开,她就以偏概全,以为全世界的电梯都是这样。

以偏概全,也会影响我们对孩子的教育。

我曾经在一篇逻辑非常严密的罪案分析文章下看到一条类似这样的评论:没想到逻辑这么强大的文章,作者竟然是女生!

表面上是在夸奖,其实暗含着一种刻板印象,女生鲜少拥有强大的逻辑,女性不擅长逻辑思考。

这会造成什么影响呢?如果这位读者生了一个女儿,女儿的一次数学考砸了,他会认为女儿本来就不擅长数学,不知不觉给女儿贴上永久性标签,如果这位读者生了一个儿子,儿子的一次数学考砸了,他会认为儿子是态度不端正、粗心、不认真等原因造成的,这些都是暂时性的标签。

类似这样的暗示叠加起来,心理学上有个“皮格马利翁效应”,孩子真的会成为你所描述的样子。可是逻辑能力是个体差异,并不是性别差异,当你以偏概全,认为是性别差异,并且女孩们相信了这一点的时候,会抹杀掉女孩们未来的多少可能性?

以偏概全还有一个常见的例子,是成为“地图炮”的地域攻击。曾经有一个美团的内部招聘,直接在招聘要求上写着:不要黄泛区和东北人士。最终引发众怒,发布招聘要求的员工被辞退。

那如何控制我们的以偏概全本能呢?

作者的建议是:经常质疑自己的分类方法。

在同一类别中寻找不同,在不同类别中寻找相同;

注意大多数。大多数仅仅意味着超过一半,我们应当具体区分,大多数究竟意味着51%还是99%;

同时要注意极端案例。极端案例往往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影响,但是它们可能只代表着极端案例,而不是普遍现象。

“情绪化的世界观”,充斥偏见、依赖直觉、受限于个人视野、偏离事实而不自知。情绪化的世界观,带来的是情绪化的判断、情绪化的言论和情绪化的决策,随之而来的后果是:系统性的无知和决策不善。

希望这本书可以帮助大家建立“实事求是”的世界观。


今天推荐的书:


(文章原创首发于个人公众号:深夜书桌,ID:shenyeshuzhuo

- The End-

作者简介:

李小墨

职业读书人,畅销书《请停止无效社交》作者;前海南特区报记者;

我相信,一个人的阅读史,往往就是他的思想成长史和能力发育史。每看完一本书就写一篇深度解读文章,每个月一份高质量书单,每天更新随笔日记。不卖劣质鸡汤,不说正确的废话,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