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人来说,家的标志,就是一起吃的那餐饭。
日常饮食中,爸妈炒好菜放在餐桌上,大家端着碗一起夹菜,吃饭时聊聊今天发生的事。亲友聚会,一盘盘热腾腾的菜端上来,十几双筷子一起抢光。
吃光,是对一盘菜最大的褒奖。
一个家庭中最温馨的景象,往往是一家人有说有笑地一起吃饭 / 《小欢喜》
大家的筷子不分彼此,在盘中舞动、赛跑,沾上了口水的筷子,下一秒又去扒拉菜里仅剩的虾仁。
如果这个时候有人提议说,不然大家用双公筷吧。准会有人说:哎没事!都是自己人,怕什么。
共食合餐,甚至成了中国人表达亲密的方式,最好的伙伴就是“一个碗吃饭”的朋友。
但是,这样的“亲密接触”真的好吗?中国人合餐吃饭的习惯,可能有什么危害?
一起吃饭,也可能一起生病
不像国外吃饭前都把饭分好,中餐的特点决定了大家更愿意一起吃饭。
中餐的各大菜系中,最经典、最受欢迎的菜品几乎都是热菜,整份端上来才好吃。比方说大家都喜欢的酸菜鱼和毛血旺,最诱人的就是刚出锅时热辣滚烫的感觉。分开盛不光凉得快,口感也变差了。
而且,中国菜很注重形和意,苏帮名菜松鼠鳜鱼,不仅讲究外酥里嫩的口感和精细的刀工,更在意鱼在盘中昂首翘尾、栩栩如生的造型。
松鼠鳜鱼如果被分开就好像失去了灵魂
如果把一条松鼠鳜鱼切成好几段,每人一份,不好看也不喜庆。所以就要整条鱼端上来大家一起吃。
但是,讲究其乐融融合餐制,却是以我们的健康隐患为代价。
因为在大家一起吃饭,觥筹交错的餐桌上,也最是细菌、病毒传播的场所。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餐桌经历:
有人夹菜像是在刨地,要把整个盘子的菜都搅和一遍才恋恋不舍地夹起最中意的一块;
有人特别热衷于给别人布菜,非常热情客气,但偏偏用的是自己刚沾了口水的筷子;
有人夹菜之前会习惯性地先把筷子嘬干净,可能觉得这样会比较卫生……
给别人夹菜,筷子上的细菌病毒可能也被夹进了碗里
而箸来筷往,每个人的唾液也都随着筷子和勺子进入食物,唾液携带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乘机潜伏其中,在一桌人的口腔间挨个串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1]。
比如幽门螺杆菌——这种“长”在胃黏膜上的螺旋形细菌,是造成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的元凶,是人类患上胃癌的头号杀手[2]。它非常容易通过唾液、食物和餐具进行传播,感染者如果跟别人合餐,很可能不知不觉间就把健康人传染了。
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证实,目前中国人的幽门螺杆菌高达50%左右,每两人中可能就有一人感染,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胃病大国”[3][4]。
2012年的一项调查指出,东亚地区是全球胃癌发病率最高的区域,每十万人中发病人数达到了49.2人[5],这与幽门螺杆菌的超高感染率有着密切的关系。
美味的海鲜生盘,如果没有做好食品安全,可能就会藏有幽门螺杆菌
同餐共饮的习惯导致中国人的肝炎患病率也非常高。比如典型的消化道传播疾病甲型肝炎,最容易通过体液和分泌物感染健康人。
80年代的上海就曾爆发过甲肝大流行,感染人数超过30万人。合餐制导致的食物感染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6]。
容易通过合餐进行“口-口传播”的,还包括各种引发消化道和呼吸道疾病的细菌和病毒,你可能不知道跟你一起吃饭的人有什么传染病:甲肝、戊肝、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麻疹、风疹、伤寒、肺结核……这些都会通过合餐传播[7]。
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爆发,为隔离受感染人员而改建的仓库。流感病毒也会在合餐时传播
合餐制的餐桌上,手也是传播疾病的源头之一。
我们的手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各种东西,从手机屏幕到地铁扶手,从水龙头到衣服,上面沾满了各类细菌。
但是饭前没有好好洗手,再在桌上伸手取用食物或是传递餐具的话,就可能把细菌或病毒带给其他人。
在这次新冠病毒疫情爆发后,我们特地强调洗手很重要,也是因为接触时非常容易传播病毒。
饭前洗手也是不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习惯,但慢慢也被大家接受。应对病毒,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洗手
从安全的角度讲,一人一食才是最卫生的吃饭方式。大家各吃自己的,不随便从别人的碗里夹菜,也就不给细菌传播的机会。
即便做不到一人一食的分餐,用公筷公勺也能大大减少食物的污染。
合餐,吃得也没有那么开心
很多人会觉得,中国的饮食文化,无论是烹饪方式、食材搭配还是餐品种类,似乎都是为合餐设计的。
但其实,中国历史上还曾经过有分餐而食的时代,合餐反倒是后来才有的。
不少学者认为,合餐制在唐宋以后才开始流行[8];也有观点认为,合餐是魏晋时期受到北方游牧民族“大碗喝酒、大口吃肉”风俗的影响[9]。
古代影视剧中常常出现分餐制的身影 / 《妖猫传》
而在此前的漫长岁月里,分餐制才是主流。
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分餐可以有效降低了哄抢食物的风险;而在礼法森严的西周,又被当作为尊卑、长幼差别的体现,承载了一部分道德教化的功能[10]。
而随着食物种类和烹饪花样变多,菜品日益丰富,分餐制不能满足需求了,搭伙吃饭的形式自然就发展起来了。
中国人爱吃的热食,比如火锅,分餐食用就很不方便
但是,合餐制真的能让我们吃得更爽更任性吗?
说起来很讽刺,它的初衷之一是让每个人都按照口味和食量各取所需。但现实是合餐制的规矩太多了,主宾陪副的座位排次、碗筷的摆放、上菜的次序、夹菜敬酒的辈次,都有讲究。
家庭聚餐的时候,一道菜端上来,只有在长辈动过筷后才敢吃,稍微多夹几筷子就会被爸妈使眼色;和领导一起吃饭,根本不好意思自己转桌盘,好吃的菜轮不到自己,回家时还可能饿着肚子。
在长幼有序的餐桌上一起吃饭,根本不存在想吃啥吃啥 / 《大宅门》
合餐制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健康问题——它让我们难以把握进食的标准和分量,不知不觉就会吃得不健康。
比如,挑食的孩子可能只吃肉不吃菜,要父母一直夹菜才能保证营养均衡。改成分餐制之后,孩子吃了什么、剩下了什么,就一清二楚了。
健身爱好者都知道,锻炼之后吃的“减脂餐”要按照一定的蛋白质、碳水比进行搭配,还要严格控制总热量。改成一人食,把食物拍下来发给健身教练,他才能告诉你吃没吃对。
如果是合餐制,你可能根本记不清自己究竟吃了多少。
所以,哪怕是为了自己吃得更开心,吃得更营养,分餐制也是个更好的选择。
从现在开始,改变还不晚
不过,分餐制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却有点难。
用公筷公勺,本来是为了安全卫生,但在有些人看来就是生分。
如果是在自家吃饭,家常菜可以不考虑菜的造型,但分餐时洗碗又成为了一个问题:一顿饭做三菜一汤,再加上饭碗,一家三口就要用15口碗。除非家里有大型洗碗机,不然光洗碗都觉得累。
分餐好是好,洗碗却令人头疼
都使用公筷公勺的话,是可以少洗几口碗了,但实践起来简直麻烦得不行:本来动一次手就能夹到菜,现在要放下自己的筷子——拿起公筷——放下公筷——拿起自己的筷子……
对此,梁实秋老先生也表示很为难:“谁有那样的耐心,每餐两副筷子此起彼落的交换使用?”[12]
所以,无论是清末民初的“西风东渐”,还是建国初期的“爱国卫生运动”;无论是80年代末的上海甲肝大爆发,还是2003年非典肆虐时,分餐制始终没能成功推广开来。
吃火锅的时候,如果每次夹菜都换公筷,可能很多人都觉得麻烦
非典时期,提倡分餐制的呼声一度高涨,当时中国烹饪协会还专门制定《餐饮业分餐制设施条件与服务规范》,提出一般筵席实行公筷公勺和一人一盘的用餐方式,并正式申报强制性国家标准。但随着疫情结束,话题热度很快就消退,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13]。
现在,分餐制在国内的主要应用场景,可能只有食堂、自助餐厅和外卖。
2020年3月16日,贵州省从江县刚边乡中学初三学生在食堂进行分区域编号吃早餐。分餐制似乎只在特殊时期才能
但其实,中餐并非与分餐制无缘。喜欢日剧的人都知道,在日本,妻子做好饭之后会先在厨房按人数分成“定食”,每一份都刚好是一个人的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用餐具,哪怕要多刷好几倍的盘子也从不混用。
出于卫生的考虑,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就开始推行公合餐具,现在已经把分餐制贯彻得相当彻底了。在新加坡、韩国这些受中华文化影响颇深的国家,使用公筷、分餐也成为了就餐的标配。
日剧里制作精细的食物,同样采取了分餐 / 《东京大饭店》
国外的中餐馆,人们早已习惯用分餐的方式吃中餐,“一菜一筷、一汤一勺”,所有食物都用公合餐具取用。
有网友说,在日本的中餐馆里,一道大菜端上桌子,服务员会摆在圆桌上旋转一圈,让客人都先“眼尝”一番,再把菜端下去分成小份。虽然麻烦,但是既饱眼福,又吃得卫生、吃得安心。
所以说,改变合餐制也并非不可能。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意识到,习惯并不一定就是合理的。
人类为很多习惯都付出过代价。吃野味的代价是细菌、病毒传播;饭前不洗手的代价是病从口入;合餐的代价是饮食的不卫生。
为了更健康的生活,改变一下饮食习惯只是要我们付出的最小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