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冯丽妃
3月18日,“2021亚太地区自然指数”发布。其中包括亚太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200强名单,以及4个学科类别百强名单:地球与环境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统计时间范围为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
2020年亚太地区科研产出贡献份额排名前10位的机构中,有8家来自中国,分别是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榜单显示,2015~2020年期间,中国大部分学术机构科研产出增幅明显。其中,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机构的自然指数贡献份额“暴涨”, 广州大学(亚太地区195位)相关增幅更是达到7130.4%。
在地球与环境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4个分类学科排名中,除东京大学上榜物理学、生命科学2个榜单前5外,其余前5名均由中国机构包揽。
自2015年以来,亚太地区科研产出对全球的贡献份额已由26.9%增长至2020年的34.3%,而中国对这一增幅的贡献超过了98%。如果不计中国,亚太地区的科研产出份额会略有下降,部分原因在于日本的产出贡献出现了下滑。
根据最新数据,亚太地区领先的科研国家是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印度,领先的科研城市为北京、上海、东京都市圈、南京和首尔都市圈。
榜单显示,中国机构整体表现强劲。在2020年亚太地区科研产出贡献份额排名前10位的8家中国机构分别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二)、北京大学(第四)、中国科学院大学(第五)、南京大学(第六)、清华大学(第七)、浙江大学(第八)、上海交通大学(第九)。
相较之下,日本科研机构的贡献在下滑。比如,此次排名第3的东京大学在2015~2020的贡献份额增长率为-20.7%。
值得关注的是,2015~2020年中国大部分学术机构科研产出增幅明显。其中,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河海大学等机构的科研产出呈“暴增”趋势,广州大学(亚太地区195位)相关增幅更是达到7130.4%。
整体来看,近5年亚太地区自然指数贡献份额增加最多的50家机构中,除排名30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排名48的印度加尔各答科学教育与研究所外,其余48家机构均来自中国。
按照学科划分,就地球与环境科学领域来说,在2020年亚太地区贡献份额排名前20家机构中,有15家来自中国。排名前5的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
在物理学领域,2020年亚太地区贡献份额排名前20家机构中,中国有12家。排名前5的分别是中国科学院、东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在化学领域 ,2020年亚太地区贡献份额排名前20家机构中,中国有16家机构上榜,表现强势。排名前5的机构分别是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
在生命科学领域,2020年亚太地区贡献份额排名前20家机构中,中国占据“半壁江山”。排名前5的机构分别是:中国科学院、东京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
注:
自然指数通过追踪机构和国家发表在82种高质量自然科学期刊上的科研论文,呈现全球高质量科研产出及合作情况。该指数主要采用论文数和份额两种科研产出计算方法:
•论文数(Count),即“论文计数 (article count/AC)”,是指一篇文章不论有一个还是多个作者,每位作者所在的国家/地区或机构都获得1分。这就是说一篇论文能为多个国家/地区或机构带来一个分值。
•贡献份额(Share),即“分数式计量(fractional count/FC)”,旨在体现每位论文作者的相对贡献。一篇文章总分值为1,每位作者被认为对论文有相同的贡献,分值在所有作者中平均分配。例如,一篇论文有十个作者,则每位作者的得分为0.1。
参考资料:
https://www.natureindex.com/supplements/nature-index-2021-asia-pacific/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