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像种庄稼一样去亲子阅读 来看关于亲子阅读的十条建议

2019-05-31 08:41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李月红 实习生 林婧

编者按:孩子是充满好奇心的。对他们而言,阅读是获取知识、接受信息、锻炼思维、开拓眼界的途径,书本是通往五彩世界的一扇窗口。近年来,孩子如何阅读、阅读什么,已经成为每个家庭、每位家长的“必修课”。本期阅读会关注亲子阅读话题:作家张立宪教你“不焦虑”地看待亲子阅读;一位父亲回顾了陪伴孩子阅读的7年时光。在“六一”儿童节来临前夕,愿每位小朋友、大朋友都永葆童心、美好纯真。

以出版《读库》而著称的张立宪决定做“读小库”,源于身边人的焦虑。步入不惑之年,这位知名出版人发现身边的朋友开始谈论生命质量了,其中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如何陪伴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因为这是件很幸福、唯恐时间过得太快的事情。

“输入(阅读)与输出(写作)如何才能相匹配?文字书、图画书是否有高下之分,又是否专属于某个年龄层?在阅读与电子产品对孩子时间的争夺中,要抱何种态度?大众流行和文学经典,该不该厚此薄彼?当对自身素质的要求与教育体制的惯性产生矛盾时该怎么办……”

当爸爸妈妈们将一个个问题抛向张立宪时,他明显听出了焦虑和迫切。在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每个家庭都在实践和试错,用各种各样的办法寻找最适合自己孩子的阅读之门。2012年,他开始筹备“读小库”,陪孩子们寻找这扇“任意门”。

张立宪不分享焦虑。他说,阅读就像农事,要像种庄稼一样去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需要把自己当成园丁,锄草、浇水、灌溉,任由孩子长成不一样的稻子。世界上没有一百分的稻子,也没有八十分的稻子,每一株都是完成成长的稻子。如果爸爸妈妈能这样想,也许就不会如此焦虑了。

他还曾总结过儿童阅读的十大权利,其中包括:不读书的权利;跳跃阅读的权利;不读完一整本书的权利;一读再读的权利;什么都可读的权利等等。这些权利的核心在于,我们提供选择却不强制,鼓励孩子阅读,对于那些匪夷所思的脑洞,给予充分的肯定。

在各种新书讲座上,张立宪很少谈阅读的意义、理念、重要性。他总是向现场的读者分享那些“无主题”“无意义”“无用处”的“三无”绘本,请孩子上来朗读、表演、互动。比如,他会花上整整二十分钟呈现《功夫熊猫》艺术设定集三部曲,讲述整个熊猫世界从无到有的搭建过程以及幕后团队的智力活动,和孩子们一起欣赏那些“无用功”和“弃用稿”,探究背后的原理、逻辑、结构。

“阅读是一种教育培训,以此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张立宪说。当很多书都在教爸爸妈妈学习与孩子的相处之道时,他却选择出版《爸爸妈妈使用手册》,书中的内容是告诉孩子们,爸爸妈妈是老天爷给你的礼物,你该采取各种方法把这俩宝贝使用好。“它教给孩子一种主客易位的思维方式,让他们主动和父母相处。”

给孩子提供选择,不急不躁,保持开放的心态,是父母最不坏的选择。在他看来,要做到根据孩子的吸收能力,为他提供最适合的书籍,关键在于父母对孩子的认知程度要有客观的认识,并找到那些最能激发其内在驱动力的读物。如果孩子对一本超过他年龄的读物非常喜欢且读之弥深,我们不用夸耀他的超常战斗力;如果他对一本适龄读物完全无感,也无需怀疑他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不是用来跟别人比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张立宪觉得,很多时候,阅读是种瓜得豆。图书总是被习惯性地分类为文史哲、音体美、数理化等等,但有时读一本物理书,却能得到文字上的体验,学会怎么精准写作;读一本历史书,可能会因为里面的插图喜欢上美术。所以,我们所抱的成见越少越好,要让孩子自由散漫地去阅读,能够有用、获得启发很好,没有也没关系,生命中就应该有很多没那么多用处的东西。

阅读没有捷径。很多人都说这么多书怎么读得完,可他觉得书籍并不需要读完:你拿到什么读什么,慢慢就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焦虑”的抵抗与消解。那些会焦虑的人大多是想要省力气的,可有些事情是前面越省力气,后面费的力越多。

要说建议孩子读什么书,他会指出一个大致的方向:在这个快读迭代升级、让人无所适从的时代,技术的东西容易过时,反倒是人文教育能够为知识架构铺设基础,或称“底层数据”。对人文教育的侧重,更能从“审美、趣味、品味”三个维度,协助孩子完成基础知识储备之外的人格锻造,培养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对世间万物的好奇心,以及灵性智慧和想象力。

给孩子选择图书,共度阅读时光,对家长来说也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张立宪常常建议买“读小库”的家长们和孩子一起阅读,孩子不明白、有疑问的地方,父母可以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做详细的解释,通过不断提问来开启他们的想象力,通过热烈的讨论从简单的画面和文字中读出更深的意蕴,这才是比较理想的亲子阅读。“花上一大笔钱,买很多很多的书,然后家长就可以一劳永逸,孩子就能一蹴而就,世上哪有这等好事?”

“让小朋友读书,为的是走出读书人的角色。”张立宪说,读书的最终目的不是读书,而是不以读书人自居,用健康的、拥抱万物的态度,接受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与之好好相处,并认真活出自己。

关于亲子阅读的十条建议

张立宪

01“你总是一副很能干的样子,有没有本事看完一本书?”阅读就像游戏通关,告诉孩子,认真读完一本书,一本很厚很厚的书,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02越是强调,越是刻意。阅读同样如此。不用老是提醒孩子“爱读书才是好孩子”,批评孩子的不爱读书,以及炫耀孩子多么爱读书并读了多少书。就像我们不再强调呼吸和饮食一样,让阅读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成为他的生活习惯和生存必需。

03段子手不是段子养成的,而是靠其扎实的阅读基础和严格的写作训练。过量、泛滥的碎片化阅读,培养不出链接联想能力和智慧创造能力。

04 许多家长很想多陪伴孩子,但就是架不住小朋友的追根问底。如果任由孩子问下去,爸爸妈妈会囧死,于是动用威权让其闭嘴,或者用“没看大人忙着吗”来选择逃避。对于学识教养先天不足的我们这一代来说,跟孩子一起学习、共同成长,比单纯引导孩子看书更有必要。

05许多童书都标注有年龄段的划分,这些“分级”是为了给家长提供参考,也是鼓励孩子参照这种划分并将其打破。阅读一本超龄读物,得到的阅读体验远大于适龄读物。对这样的阅读冒险,家长既不要无动于衷,也无需大惊小怪。

06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应该读一些踮起脚尖才够得着的书——有难度,吃力,挑战惯性思维,甚至对你形成冒犯。阅读本就不是一件需要顺着、求着、哄着、讨好、悬赏才去做的事情。

07智商就是阅读理解能力。一个人的发育缺陷主要体现在:该说的时候不能准确表达,该听的时候理解不了听不进去。要想会说,首先得学会听。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的正是倾听能力;从阅读中所得,可以提高描述概括能力。

08在这个知识快速迭代的世界,一个人如果能够通过读书,学到对知识和信息的评估、筛选、串联、整合、挖掘、优化、嫁接、呈现、传播、再生能力,即所谓知识迁移能力,这种本事到什么年代都可贵。

09不管是抱怨书贵,还是觉得便宜,事实上即使花钱把书买了下来,它也并不是你的。到手的只是它的皮相,如果不读,它的价值就是零。可如果你读了,它的价值、带给你的阅读体验和人生影响,可能远超那个金钱额度;也可能给你带来的精神损失和隐患,比把你们家房子烧光尤甚。

10相较传统国学,我们更欠缺的是城市文明、契约精神、商业伦理、公民意识方面的教育与培养。更有意义的阅读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成为可以从容自在地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世界公民。

去陪伴,让孩子带你看不同风景

纪驭亚

7岁的孩子,已经阅读绘本5000多册?这个听上去不可思议的事儿,就发生在杭州一名一年级男生米乐身上。

米乐的爸爸张敏曾是一位小学校长,目前在拱墅区青少年宫担任书记。他告诉记者,自己从米乐出生后就开始亲子阅读。在米乐0至6岁时,每天的亲子阅读时间都在1小时以上。每天早上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都是父子俩的固定亲子阅读时间,平时还会见缝插针地看书。米乐上小学后,因为有了课业负担,还要练钢琴,亲子阅读时间才压缩至每天30分钟。如今,家里的书从客厅、书房到床底下,都塞得满满当当。

“儿子出生后的这7年,我去异地出差过夜的次数屈指可数,而且不管工作有多忙,都会在米乐睡前赶回家一起亲子阅读。每年我们还会一起出去旅游,例如美国、新加坡、日本等等。出去旅行前,我会给他买相关国家的绘本。旅行时也会带上书,不会因此断掉阅读习惯。”如今,积累了7年亲子阅读经验的张敏早已是杭城亲子阅读领域的领路人,每个月都会应邀到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做好几场亲子阅读的讲座。

在张敏看来,家长亲子阅读的最大问题是太功利。“常有家长问我怎样能通过亲子阅读达到他想要的教育效果?但实际上,亲子阅读就是一种亲子愉悦互动的家庭活动,是生活的一部分,仅此而已。父母不能当老师,绘本不能当教材,少对孩子提要求。一旦孩子发现你在教育我,亲子阅读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张敏说,每个孩子的阅读兴趣都不一样。例如米乐每本书只愿意看一次,偏好科幻类。看起来阅读量极大,但直到上小学前,识字量大概也就100个。但自己从来不会焦虑米乐识字量不够,也不会因此进行引导,更不会逼着他认字指读,因为孩子的阅读兴趣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长期亲子阅读也悄悄在米乐身上发生了“化学反应”——视野特别开阔,能够理解和表达的词汇量越来越大。张敏记得,在米乐四五岁时,一家人去美国旅行。在美国大峡谷,米乐突然张开双臂说,“啊,我要看看这美丽的新世界!”这句话来自米乐之前看过的绘本《神奇的窗子》。听到米乐能在生活场景中输出自己在绘本里看过的句子,张敏特别惊喜。“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而且绘本看得多了,他还会自己编故事呢。米乐上幼儿园时,老师就跟我说,可喜欢跟米乐聊天了,他知道的很多,说的话都很有意思。上小学后,虽然识字不多,但大量的绘本积累让他的理解能力比较好,而且会主动跟老师表达自己的想法,适应得也很好。”张敏说。

在采访中,张敏还跟记者提到了“9岁是亲子阅读分水岭”的理念。“在亲子阅读这件事上,家长放手越慢越好。9岁之前,孩子自主阅读能力其实不强,建议家长不要放弃亲子阅读,除非孩子自己提出愿意自主阅读。”张敏说,但这也不意味着9岁以后,孩子的阅读就不需要家长操心了。哪怕到了初高中阶段,亲子阅读也应该换种方式继续坚持,即父母跟着读孩子在读的书,这样才能跟孩子有更好的思想情感联结。“亲子阅读,是父母帮孩子打开一扇扇窗的方式,同样也是孩子带着父母去看人生不同风景的方式。”张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