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羊城网曾写过不少文章,探讨过一种现象——在广东土生家庭出生和成长的新生代,已经不会讲粤语,又或者不愿讲粤语。
这里,既有父母短视的教育观念,而也有在学习及工作场合使用粤语的机会越来越少的事实。须很坦率地承认,随着时代的变迁,粤语在其发源地广东,已经算不上是一种共同语了。
但相比较之下,海外的华人在公众社交场合要交流,粤语依然是华人圈子最要的共同语,因为海外7000万华人之中,广东人几乎占了一半,很多甚至不是广东人的华人为了融入圈子,也积极自学粤语。
乃至有海外华人朋友跟我说,当你身处海外华人社区,哪怕不懂英语也没关系,但你一定要懂粤语,否则寸步难行。
究竟粤语在海外,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成为华人共同语的地位呢?
01最早一批学粤语的洋人
清朝的前中叶时期,整个欧洲各国的皇室和贵族,对中式文化有一种幻想式的崇拜和追捧,导致对各种中国货物需求极大,也纷纷派商人来广州驻点采购,因此成就了广州成为当时世界的六大城市之一的辉煌史,甚至让广州诞生了当时全球的首富伍秉鉴。全球首富伍老先生的豪宅遗址,就坐落在今天的海珠区南华中路一整条路。
自1757年乾隆御批广州一口通商之后,洋人来中国采购商品,只能住在今天的广州荔湾区文化公园之内半年(夏季和秋季),然后再住在澳门半年(冬季和春季)。
为什么洋人会住在文化公园呢?其实那时候的文化公园地契是伍家所有的,伍家把这个地方献出来给各国建立洋行(领事馆的前身),也给广州各华商在这里建成自己的十三行。
广州十三行建成之后,它就是一个早期1.0版本的沙面岛。在地理位置上,这里刚好在他老人家豪宅的对面,隔江相望,倒是方便他上班工作和下班在家设宴应酬,只要搭船过海就到。
毕竟在那个年代,这里产生的每年国际贸易额比纽约还要高,广州是当时当之无愧的世界贸易中心,全球商人慕名而来。
▲瑞典也有一个广州市(瑞典语广州写作Kanton),这段文字摘录自瑞典Kanton市的“界碑”。
就这样,洋人在这100年内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能离开以上两个地方。仅限于周末,在清兵监视下,可以去芳村的花地湾郊游玩乐。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
因此,所有洋人在这100年期间,首先学到的中国话就是粤语,因为需要在日常和官员、商人、平民交流。
由传教士出版最早期的“粤英词典”,教会了更多的洋人学习粤语(第一本在1828年出版),传教士也用粤语白话文翻译出粤文版本的圣经传教(第一本在1814年在广州出版)。
▲1828年出版,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编著,极珍贵粤语文献《广东省土话字汇》。
▲粤语成文的粤语版圣经《马太福音传》
这100年欧洲人是透过贸易,带着幻想去了解中国的,也因各种客观的局限,导致他们认为“粤语=中文(Cantonese=Chinese)”,“中文=粤语(Chinese=Cantonese)”。
02粤语开始通过“卖猪仔”散播远洋
1842年鸦片战争之后,这时候广州不再一口通商了,洋人可以去中国的任何地方了。
与此同时,只有广东一个省大规模地“卖猪仔”到海外。美加两国各自两条贯穿东西岸的铁路,每一条枕木下就葬身一个广东人,可以从侧面看出流出海外的广东人数量之大。
而广东“猪仔”们带出去的语言自然是广州府话,今天整个大湾区基本上在当时广州府管辖范围内。因此世界差不多200个国家,大量接触的中国话就是广府话,各国1000多条唐人街也将中文和粤语划上等号。
▲“广州府”地图。
03南北方语言的“官话之争”
为团结新国家的各族人民,当时的国民政府颁布公告称:继续延续清室的“官话”(北京白话文)作为民国的国语。但是现实是,在1911-1924年孙中山还在世时,基本上还是南北各说各话。
1924年孙中山与世长辞,一直到1928年北伐成功,北方有北京北洋政府,南方有广州国民政府,大家更是各说各话,自己认为自己才是代表正统!
▲民国时期广州的“中央公园”(今天更名为人民公园)。图源网络
1928年北伐成功之后,定都南京。蒋介石的浙江帮近水楼台先得月,广东帮在南京就像跳出鱼池的鱼,从此慢慢退出舞台。
30年代开始,蒋介石发力开始推行“国语运动”,但广东这个时候有反蒋急先锋陈济棠坐镇,自然当蒋介石当局是隐形。
更何况,当时粤语片在全国很流行,粤语片因为声话画技术领先,并同时获得上海和三藩市最著名的制片商投资薛觉先和马师曾等当时最红影星主演,粤语片气势在全国一时无两,这就与国语政策相冲突了。
后来,老蒋当局想到绝招,准备宣布从1937年7月1日开始“全国禁止拍摄粤语片”。最后在孙中山儿子孙科出面,成功让“禁拍令暂缓3年实施”。但是不到3年,日本人已经发动了侵华战争,令这件事也不了了之。
▲粤语片商向南京政府列出几大“缓禁粤语片”的理由,1937年6月10日《天光报》
▲“禁拍令”暂缓3年实施,1937年6月30日《香港华字晚报》
至于在海外,辛亥革命至1980年前,粤语都是中文的代表。海外华人虽然也有很多是福建人、潮州人、客家人和海南人,但只要大家聚在一起见面的时候,就会讲起共同语粤语。
04普通话何时在海外崛起?
时间来到了1979年,整个新加坡开始在学校系统“推普”,他们称之为叫“讲华语运动”。
这个决定也影响了旁边的马来西亚。只用了几十年时间,就将整个新马的粤语原生态环境,彻底改变成普通话为公开场合使用的语言。
从此之后,海外开始粤语和普通话同时绽放。而洋人的认知开始产生变化:原来除了粤语是中文之外,还有一种中文叫“华语”,中文(Chinese)原来有两种。
于是洋人们开始重新定义中文了:
①Cantonese Chinese=广州话=粤语=广东话=唐话=中文的一种;
②Mandarin Chinese=官话(满大人的拼音)=华语=国语=普通话=中文的一种。
以上是今天整个世界各国洋人们对中文定义的普遍认知。
▲海外各大书店售卖的两种Chinese主流字典:Cantonese字典和Mandarin字典。
05粤语怎样成为华人的核心共同语?
有句话叫“未有香港,先有怡和”,意思是说,香港还未发展之前,总部在广州的怡和洋行,已经在建设香港了。
而在东南亚也有一句类似的话,“新加坡未‘发’,南越南已‘达’”。二战后,新加坡还很落后的时候,李光耀对南越的首都西贡市(今天的胡志明市)就羡慕不已,并感叹称:“如果新加坡能像西贡那样繁华,那就好了。”在这之后,他就按照脑海中西贡的繁华盛世,去建设出今天繁荣的新加坡。
▲亚洲最繁荣的城市——六七十年代西贡市的街景及女士时尚的穿着
李光耀羡慕的这个南越南,是整个东南亚最繁荣的“远东明珠”,唯一能和它竞争风头的只有东京。
▲亚洲最繁荣的城市——六七十年代西贡市的黑超型男骑摩托车的一瞬间
这样繁荣的南越南,当时有400多所粤语中小学,为中国海外最多中文学校的国家。单单是首都西贡就有200多所,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开明中学“(原名广肇中学)学生1900人;“越秀中学“(原名穗城中学)学生5000人;“复兴小学“(原名穗城分校)学生2000人等。
由学校层面在校内推广粤语,是粤语为什么在海外能强势多年的核心原因。而400所中文学校不是越南人恩赐给华人的,而是华人之中的广府人,透过持续多年在经济上的奋斗,基本上控制了整个南越南各行各业经济的方方面面上层建筑,用财力和实力把学校建造出来的。
校内对所有华人采用粤语教学,学生上课和课间之间的交谈都用粤语,因此华人出社会后,在公共场合见面,也习惯讲粤语。
其实胡志明他本人就能讲一口流利的粤语。1925年,胡志明为支持“省港大罢工”特地到了广州,并以流利的粤语发表演讲。
▲南越西贡市——“穗城中学”(后更名为越秀中学)1957年儿童节合照。
后来,南越战败,北越战胜。南越大概有100多万有钱人逃到美国和加拿大隐居,这些“南越南人难民”之中,有很多很多都是能讲一口标准广州西关口音粤语的华人。
这里穿插一段笔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在加拿大坐巴士时,有一次遇到一个司机,矮矮的、身高在1米5左右的中老年男人,一口流利标准的粤语。
我问他是哪里人,他告诉我,他是南越南的福建难民。我很惊讶,便问他为什么是福建越南人,粤语讲得这么好?他回复说,他的粤语是他走难过来加拿大之前,小时候在南越南的小学和中学学会的。
既然提到加拿大,那再延伸讲一下,在加拿大有一个粤语叫“满地可”的地方,普通话翻译叫“蒙特利尔”的城市,是加拿大最富裕的省份魁北黑省的首府。魁北黑省是加拿大的一个另类存在,整个省是讲法文的。
▲加拿大四大城市的粤语翻译名称
但单单在蒙特利尔一个城市,就居住着6万多个“讲一口流利粤语的南越南华人”,其它北美各大中小城市也隐居着很多很多粤语8级的越南华人。
那么,来自不同省份的华人之间又是受什么影响,选择了粤语作为公众场合交流的最高频次使用的共同语呢?
是南越南西贡市昔日这种奉粤语为中文共同语的民间半官方行为,直接和间接影响了后来的香港、新马等各移民城市还有1000多条唐人街共同语的语言结构。
在海外,无论你是祖籍哪里的华人,无论你本身会不会粤语,但只要时间久了,你自自然然会讲一口粤语了。这既是历史和环境造成的,但更多的是由心里由内而外产生了对粤语的认同。
反观在广州,身边很多想学粤语的人,他们在广州生活了很久,一早想跟广州人用粤语对话,把粤语练好的。但是老广偏偏就是不明白这一点,还长期找他们去练习自己的普通话。到头来自己的普通话练得不错了,但是人家的粤语十几二十年都得不到锻炼。
既然海外的华人,无论祖籍哪里,只要有心,都能把粤语练好,那生活在广东的新一代,把粤语练好岂不是更容易?
各位自己友,
如何能提高工作和学习使用粤语的频率?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