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年多的等待,小米生态链企业九号机器人将登陆科创板。6月12日,科创板上市委公告称,九号机器人首发过会,成为科创板首单CDR企业。这意味着,科创板迎来了一家电动平衡车、滑板车、两轮电动车为主业的出行企业。
招股书2019年数据显示,九号机器人的智能电动滑板车产品营收占总营收比重超七成;小米是公司重要客户之一,关联销售金额占比52.33%,比例逐年下降。代工厂生产产品占比49.75%,比例逐年上升。
小米、顺为各持股10.91%
九号机器人成立于2012年,总部位于北京。2014年10月,获得小米、红杉、华山、顺为等资本共同注资8000余万美元;2015年3月,并购平衡车鼻祖美国企业Segway(赛格威)。
同年,九号机器人完成来自Intel和新加坡主权基金6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2017年10月,完成来自国投创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管理的基金及中国移动创新产业基金的1亿美元C轮融资。
九号机器人的科创板之路一波三折。2019年4月17日,提交科创板申请。不到一个月,当年5月12日,九号机器人的科创板上市申请意外中止,当时公司回应称,系补充材料。
3个月后的8月13日,九号机器人的审核状态又恢复至“已受理”。当年10月9日,九号机器人回复了上交所科创板上市的首轮问询,此后逐步进入科创板受理流程。
九号机器人属于红筹架构企业,且存在投票权差异及VIE架构等公司治理特殊安排。公司董事长兼CEO高禄峰、联合创始人兼总裁王野分别控制公司13.25%、15.40%比例的股份,合计占公司投票权的比例为66.75%,对公司的经营管理以及需要股东大会批准的事项起到决定性作用。
小米集团通过其控制的People Better持有发行人10.91%的股权,对应5.08%的表决权,People Better 报告期内关联方Shunwei(顺为资本)持有公司10.91%的股权,对应5.08%的表决权,但Shunwei与People Better不构成一致行动关系。People Better、Shunwei 均不参与公司日常经营管理。
公司拟使用募集资金投资额20.77亿元,其中5亿元用于九号科技的智能电动车辆项目;5亿元用于赛格威科技的年产8万台非公路休闲车项目;剩余资金用于纳恩博的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智能配送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开发项目。
招股书显示,截至目前,公司境外子公司共16家,公司境内子公司15家,境内分公司2家;参股公司 2家。纳恩博(北京)、九号联合、鼎力联合、纳恩博(常州)、赛格威(欧洲)等5家公司2019年处于盈利水平。
滑板车营收占比超七成,与小米关联销售过半
九号机器人主要销售收入来源为智能电动平衡车、智能电动滑板车两类产品。2017年-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3.81亿元、42.48亿元、45.86亿元,两者产品合计销量分别为82.41万台、231.12万台、233.55万台。
近三年,九号机器人净资产分别为-12.65亿元、-32.30亿元和21.2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6.27亿元、-17.99亿元及-4.59亿元。招股书解释,公司净资产、净利润为负主要系优先股、可转债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导致。
九号机器人国际化业务占比较高。近三年,公司营业收入中来自于中国境外的收入分别为 3.61亿元、15.75亿元及18.09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26.11%、37.07%及39.45%。
公司智能电动滑板车系列近三年境外营业收入金额分别为4834万元、12.16亿元及14.04亿元,收入占比分别为3.50%、28.63%及30.62%。其中共享电动滑板车业务产生的营业收入分别为0万元、9.77亿元及 8.36亿元。
国内业务营收部分,小米是公司重要客户之一,关联销售金额和占比相对较高。近三年,与小米集团发生的关联销售金额分别为10.19亿元、24.34亿元和24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73.76%、57.31%和52.33%。实现的毛利润分别为2.08亿元、4.84亿元和3.61亿元,分别占公司当期毛利的63.27%、39.49%和28.74%。
产品结构方面,近三年来,公司智能电动滑板车占营收比重逐渐超过智能电动平衡车占营收比重,占比分别为24.78%、66.46%、70.46%。由于公司主要产品电动平衡车、滑板车不符合国内的机动车安全标准,也不在非机动车产品目录内,产品有政策上的风险。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2019年12月底,九号机器人发布多款两轮电动车新品,正式进军两轮电动车领域。招股书表示,公司未来逐渐将业务链延伸至智能配送机器人、电动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以及全地形车等领域。
对于公司名字与业务关联度问题。6月12日,科创板上市委审议会议要求,公司进一步采取措施,消除公司名称对投资者的误导,确保公司名称及简称能够准确反映业务实质。
预计今年上半年营收20亿元左右
目前,九号机器人的产品生产主要采用自主生产及代工生产模式,自主生产主要由公司境内全资子公司纳恩博(天津)、纳恩博(常州)进行生产,代工生产模式主要由欣旺达等代工厂进行。
近三年,公司由代工厂进行生产的数量分别为5983台、85万台及126万台,占总产量的比例分别为0.66%、32.14%、49.75%。招股书表示,未来公司将进一步加大代工生产的规模。
受疫情影响,生产方面,2月份工厂复工受到一定影响,导致工厂生产能力下降。随着复工复产,3月份已经满足一季度80%订单需求。
采购方面,公司的供应商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主要供应商在2月份供应偏紧,到3月中旬产能释放约七成,目前整体物料交付满足率达成95%。
销售方面,一季度国内市场特别是出行市场直接受到疫情影响,3月份开始欧美市场受疫情影响严重,所以,线上主要销售平台物流和仓储只进行基本生活物资进货和销售。
受此影响,招股书显示,公司一季度营业收入为 6.52亿元,同比减少30.38%,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0亿元,较上年同期亏损幅度降低;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3亿元,同比减少280.68%。
截至今年一季度,公司总资产为 35.3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74%;总负债14.2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9.37%;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为 21.14亿元,较上年末减少0.35%。
公司预计2020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约为19.26亿元至 23.54亿元,同比变动幅度为-13.22%至6.06%,毛利约为5.38亿元至 6.57亿元,同比下降幅度为0.84%至18.87%。
此外,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6378万元至-8629万元;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6619万元至-8955万元,同比下降幅度约为131.28%至142.31%。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陈维城 编辑 李薇佳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