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下午,深圳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宣布1月29日24时,深圳所有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将全部解除。全市转入常态化疫情防控状态,市民生活生产秩序全面恢复正常。
据介绍,1月7日疫情发生后,全市立即进入应急状态,采取最坚决、最果断、最严格、最全面、最彻底的防控措施,迅速高效开展医疗救治、流调溯源、排查管控、核酸检测、隔离观察等工作,实现19天行程码摘星,展现了深圳速度、深圳力度和深圳温度。
在这出战疫记录中,涉疫区域医院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扮演了重要角色。
1月7日,深圳市在对重点行业从业人员定期核酸检测时,发现2例新冠病毒阳性感染者。其中,个案1是深圳市罗湖区某公司工作人员。疫情出现后,罗湖多个区域陆续调整为中高风险,区域内各大医院工作人员进入“战备”状态。
该如何确保对管控区、封控区内的急症患者应救尽救?一个名为“0107专项医疗救治协调”的微信群诞生了。在这个213人的微信群里,有罗湖区卫健局局长,各医院院长,各医院科室的相关负责人,还有各街道、社康负责人等等。每天,管控区和封控区内的急诊病情,这里都会第一时间更新。
在这个与时间赛跑的微信群里,记录着每一个急症患者的病情,见证着特殊时期的人间百态:
突发疾病的急症患者,就医心切的患者家属,争分夺秒开展抢救的医护人员,当机立断的负责人……
当然,还有此次战疫后,对新年表达美好期许的所有人。救治协调群里下起了“鞭炮雨”,人们在群里庆祝深圳“摘星”,更为新一年的到来表达美好期许。
在这些人中,一只可爱的“猫咪”头像时常出现,她是罗湖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发热门诊主任王兰香。既负责院前急救,也负责急诊抢救及发热门诊,这些特殊的身份让她成了救治协调群里最活跃的成员之一。协调出诊救护车、值班医护人员,与各科室科相关负责人沟通,准备做好院内救治,对王兰香而言,行走的步伐、说话的语速、打字的速度,所有事情都变得更快了。
急诊科在工作。图中接电话的是王兰香。
急诊:20分钟,一场与死神展开的赛跑
在王兰香手机上,医疗救治协调群右上角的小红点不会停留太久。“管控区刘某,从楼上摔下一身血,现需送医救治”,“管控区刘某某,心慌胸闷有焦虑症,血压收缩压200mmHg,要求就医”,群里每条信息的背后,或许都意味着一名正在死亡边缘挣扎的患者。
在王兰香印象中,1月22日是惊心动魄的一天。当天下午,一条心梗患者的消息让所有人绷紧了神经:管控区余某,57岁,今日下午突发胸痛,心电图显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这是一场与死神展开的赛跑。作为经验丰富的老手,王兰香知道,要想跑赢,她需要第一时间获取信息,迅速开始运转。协调出诊救护车、值班医护人员,与心内科主任协调做好院内救治,王兰香像飞速旋转的陀螺,指尖跳跃在手机屏幕上,身体穿梭在医院里。在短暂的20分钟里,患者转至医院治疗的每个步骤都被迅速捕捉,在群里实时更新。最终,这位心梗患者接受了急诊介入手术,成功开通闭塞血管,胸痛症状缓解,转危为安。
处置:从深夜12点到早上6点,接了50多通电话
像这样惊心动魄的时刻,王兰香几乎每天都会经历数次。不仅有各种各样突发疾病的患者,还有许多住在管控区和封控区而治疗不能间断的重症患者,王兰香坦言,“有一天晚上,我从深夜12点到早上6点,一共接了50多通电话。”
在此次疫情处置期间,王兰香所在的急诊科共救治263例急症病例,0例死亡。“这些天以来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患者,仅是孕产妇就有30多个,还有心梗、脑梗、呼吸衰竭、血液透析的等等,”王兰香不禁感慨,“当时只知道埋头干活,每天都是断续的休息,能睡一两个小时都算好。”
急诊科在抢救肺栓塞患者。
发热门诊团队在交班。
医护:负压转运专班某一天的24小时连轴转
在这些天的高速运转中,最让王兰香心疼的,是团队中冲在一线的负压转运专班成员。
1月初,刚刚结束任务准备进入假期的罗湖区人民医院负压转运专班成员又遇上了疫情。结束休假临危受命,他们重返岗位,负责接送管控区、封控区内的急症患者。负压转运专班通常负责接送新冠阳性、疑似、密接等患者,由专门的负压救护车出诊,一个负压转运专班配备医生、护士、司机三人。
每次出任务前,他们都要经过严格的防护服穿脱和洗消,一旦穿上防护服,就不能吃饭喝水上厕所,每一次任务,都是对医护人员体力和心理的考验。“出诊一次需要4-6小时,有一次我们转运团队一天出了6次任务,等于24小时连轴转一分钟没停。”
这样高强度的运转,让王兰香十分心疼转运班队员。在这次疫情的转运任务中,转运专班医生柯勰在一次凌晨前往龙岗区接患者的紧急任务中直接从四五级台阶上摔了下去。为了不耽误工作,柯勰爬起来继续完成任务,坚持挺到了一早交班,直到王兰香看到了她肿大的脚踝。
“都肿成这样了,你怎么摔跤后不马上处理?这几天出车任务多强度那么大,还怕给人添麻烦,我真的好心疼。”王兰香说着说着就哭了。最后,还是柯勰安慰她,“没关系的,如果我临时休息了,这么短的时间,你去哪找人替我呀?”在一次次的团队协作中,王兰香深知,263个急症病例0死亡的背后,是每一个尽职尽责同事的默默付出。
过年:近20年来,她大部分时间都在急诊科里度过
随着管控、封控、防范区全部解除,农历虎年春节也即将到来。王兰香回忆,自2001年从黑龙江来到深圳,近20年来,自己大部分时间都在急诊科里度过。在她的记忆中,只有两三个春节回了老家。“今年过年我妈妈和姐姐都来深圳,妈妈会帮我照顾孩子,但我确实都没有时间陪伴他们。”提到家人,王兰香觉得遗憾又抱歉。
与住院等部门不同,急诊科救治病人几乎没有可以慢下来的时候。“前年有一个病人脑出血,一直也联系不到他的家人,最后独自在医院过除夕。那晚我们给他订了一份饺子,一起吃饺子过年。这个患者救治成功后,通过多方联系,发现是新加坡人,最后被大使馆接走了。”在王兰香的记忆里,类似的事情非常多,每一个在急诊科过年的病人都有一段特别的故事,而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陪伴。
深音
据王兰香的经验,新年期间,来急诊科就诊的病人并不比平时少,“我印象比较深刻,每次我在大年初一初二值班,有不少老人家会在过年期间降温后出现心脑血管意外,还有一些人一年到头就和亲人团聚一次,比较激动喝很多酒,很容易就出现问题。”
她说,希望今年能少些急症患者,人人都能过个平安年。
记者手记
回望此次疫情,我们看到一则又一则刷屏故事,见证深圳一次又一次“出圈”。深圳卫健委公号小编霸气回复“电话发我”、护士新娘放弃婚礼投身抗疫、深圳为外地未测核酸孕妇紧急剖宫产、核酸贴贴小女孩贴上就不哭了……
“出圈”背后,是无数个愿意为深圳这座城市付出的“王兰香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深圳疫情之下“良治”的成果。良治非一日之功,它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环节——罗湖区人民医院急诊科、负压救护车转运专班,都是其中小小的一环。它们既体现了深圳“速度”,也见证了深圳“温度”。
王兰香所在的“专项医疗救治协调”微信群,给了既做好疫情防控又不影响正常医疗秩序这道难题一个漂亮的解答。难题背后,科学的制度和流程的优化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全市转入常态化疫情防控状态,市民生活生产秩序全面恢复正常。但疫情防控仍不容掉以轻心。市疾控中心专家表示,深圳全市降为低风险区域并不代表没有风险。近期,国内仍有部分地区出现散发本土疫情,深圳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市疾控中心也提醒市民继续增强防范意识,做好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勤消毒、保持社交距离等防护措施,主动做好个人与家庭成员的健康监测,非必要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
采写:南都记者 严兆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