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语言学家刘一冯,也是一年级小学生的妈妈,这是我入驻头条的第二个月。
这两天在新加坡出差,借出差之便,以非结构性访谈的方式采访了几位中产华人父母,我竟然发现,大多数的新加坡父母不怎么焦虑,远远没我们焦虑。甚至只有20%的孩子才能上高中,他们大都也能接受这个现实,这是为什么呢?
先从引爆我的焦虑说起。
新加坡来过多次,但那时主要以专业领域的学术交流为主,并未过多关注中小学教育的情况。这次明显不同,因为我受刺激了。
这几个月,身边有无数人在耳边强调,“你怎么不买学区房?怎么可以不买学区房,你知道吗?现在只有50%的孩子可以上高中,如果你的孩子读不了高中怎么办?”
我本来挺有主见一人,听大家这么一轰炸,我也傻了,是呀,这读不了高中怎么办?我淡定不了了,我佛系不下去了。我瞬间就感觉自己养了一个废柴。(我们在二线城市的一个普通小学,唯一的优点就是离家近)
但是,我后来冷静下来一想,这不对啊!
这第一,即便我买了学区房,也无法百分百保证我孩子能上高中啊,因为高中要凭真本事考的。
这第二,即便有高中读,也未必是好高中啊。
这第三,即便是考上了好高中,也未必能上985啊。
这第四,即便上了985,也未必就一定是个人才,也未必就能为社会做贡献,也未必就一定幸福啊。
这会,你们肯定会跳出来骂我,学区房不是买个保证,而是概率,增加你孩子成功的概率,大大增加。咱且不说,这成功的定义是什么,咱就说,经过咱以上四点的分析,这多大的概率都狠狠被稀释了。我能承认的是,在我们这块,买学区房,大大增加了这孩子上985的几率。至于其他,我真的存疑。
但是,即便我存疑,我也不得不重视这个问题,如果我的孩子读不了高中,他该读什么?
大家告诉我,那只能去职业学校咯,比如学下修车、做菜什么的。
其实,我还觉得没什么不好。所以,这不,一到新加坡,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听人家的比率了。
在新加坡,从小学三年级后就开始分流了。成绩好的去快班,不好的去慢班。
慢慢念到初中,基本上只有20%的孩子可以升高中。能去读高中的,大部分都会去很好的大学念书。
总的来说,新加坡孩子分流基本呈三大部分,一部分是这20%最会念书的(去很好的大学),然后是一部分资质普通的学生(占30%多,去大专院校),一部分是40-50%不太会念书的(这部分比例最大,去职业学校)。
只有20%的孩子可以升高中,新加坡的父母不焦虑吗?
这几位采访者给我的答案是一致的——大部分的父母不怎么焦虑。
他们告诉我:
其一,在新加坡,好的学校不是你有钱花钱就可以上的,你考不上就是考不上,大部分的父母是帮不了孩子什么忙,那既然是这样没什么可以去走后门的空间,那就接受现实,不如让孩子舒服一点,开心一点,过个孩子应该过的生活。接受孩子的平庸,这不是什么丢脸的事儿,毕竟大多数人都是平庸的,这是正常的。
其二,即便孩子们去读了大专或职业院校,并不代表他们的孩子人生就无望了。他们可以在这些技术学校踏踏实实地学习、掌握一门技术,毕业之后,就可以进入社会,有一技之长,收入也不算很低。也有不少比大学生还高。他们也不觉得不好。(这点主要依赖于他们的职业教育培训做得很好,相比国内,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其三,不管孩子们从哪里毕业,他们工作几年后都可以申请购买政府的祖屋(类似国内的廉租房),政府会有政策补贴和支持他们的首付款。也即是说,孩子们长大后,无论怎么分流,不会有太大的买房压力,都会有房子住。只是住的高级与普通、面积大与小的差别。
当然,肯定哪里都有焦虑的父母和鸡娃的父母,这几位朋友告诉我,精英阶层的孩子学习压力肯定是很大的。另一个群体是,新移民家庭,有些华人家庭还没在新加坡站稳脚跟,对孩子的教育也是铆足了劲儿,孩子承载了家庭的很多希望。但大部分的新加坡父母,是没有那么焦虑的。
很多好的学校,小学三年级前都是几乎没有作业的,有的话,也是很少的。父母们愿意鸡娃的话,会送孩子们去上兴趣班或者补习班。我采访的这几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都能平衡好兴趣班的时间,让孩子在晚上8:30-9点之间入睡,因为新加坡早上上学早,所以父母们早早就养成了孩子们早睡的习惯。
我无法在这篇文章里去分析我们为什么如此焦虑。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在想,可以做些什么去减缓这种焦虑?
我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包括我自己),多去了解一下新加坡的职业教育为什么做的这么成功?我们怎么能成功地借鉴?我希望有更多跨国对比的文章,让我们了解,除了读高中,还有哪些其他的好的分流形式?我也希望能有这样的研究团队,能去做一个历时20年的研究,去对比一下不同的国家里,这些读职业技术学院的孩子和读好大学的孩子,他们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对比?到底哪一类更幸福更成功?亦或者都幸福都成功?这都需要数据和研究来说话。
其实,我们也会发现,我们自身就是数据,就是样本。我最近经常会反思和对比我身边的本硕博985的毕业生和其他人的生活状态与幸福指数,还真没发现压倒性的结论。我们中学同学里就有不少人,成绩真的是差,三本四本也难考进,现在过得也挺好。而我们近处的,高校里这些本硕博的985们,大多数过得也很艰辛、很不容易,好不容易熬到教授,熬到千青,极其优秀的除外,大部分也已四十不惑,大大小小一身毛病。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少年强则国强,教育的改革真的需要举全国之力、全社会之力去推进、去改进!孩子有谋生保障和住房保障,这就是新加坡父母没有那么焦虑的根本。
这篇文章不算正式访谈,样本数也不能算广泛和丰富,但确实代表了新加坡一部分父母的看法。有不足的地方,欢迎大家的严谨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