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照相馆,一代上海人的永恒记忆

文/惜珍 画/李守白

开在弄堂口的照相馆

映象(海派重彩)李守白

丰子恺先生画过一组名为《瞻瞻的梦》的漫画,丰先生画的是三岁的小瞻瞻4个晚上各做了一个梦:第一夜:家里的桌子没有了,东西都放在地板上,有自鸣钟、爸爸的怀娥铃、妈妈的剪刀等。第二夜:妈妈床上的被褥没有了,床上种满着花草,有蝴蝶飞着,青蛙儿跳着。第三夜:房子的屋顶没有了,在屋里可以看见天上的鸟、飞艇、月亮和鹞子。第四夜:卖东西的都在门口,一天到晚不去。

我很喜欢丰先生的这组画,前三幅让我有了在自家小屋里做类似梦的遐想,第四幅则让我想起自家弄堂口的商店。我小时候,一出弄堂就是一家家连在一起的店铺,丰富而热闹。我家弄堂的第一条支弄是这些沿街商店的后门,这些店里印象最深的是大众照相馆。

在老上海的记忆里,照相馆是最有生活仪式感的,照相簿里的一张张老照片记录了岁月的痕迹和美好,更是历史的忠实见证,回看起来,越觉珍贵。

大众照相馆的名字透着邻家的亲切随和,它虽然没有南京路的王开照相馆那么出名,但却是天潼路上的明星店铺,附近的居民几乎都是它的座上客。

这家照相馆只有小小的一开间门面,门前左侧的玻璃橱窗里陈列着各种人像照,有单个的,也有一组组的,有的放得很大,男男女女都有,那时还没有彩色照片,照片上的彩色是用专门的油彩涂抹上去的。虽然很鲜艳,但看上去假假的,倒不如黑白的来得真实。记得橱窗里摆过一张放大了的我舅舅的照片,年轻英俊的舅舅侧着脸,下巴微微抬起,一束高光打在他又高又挺还带点鹰钩的鼻子上,一副风流倜傥的样子,一点也不输当年的电影明星。这张照片就是在大众照相馆拍的,当时拍的只是一张很小的照片,摄影师觉得好,就把他放大后陈列在橱窗里了。

轻轻推开照相馆橱窗旁一侧的玻璃门,迎面是一个长长的柜台,柜台背后的墙上贴着各种照片尺寸的拍摄价格,需要拍什么规格类型的可以咨询坐在柜台后面负责开票的服务员。顾客开好票从右侧的楼梯上去就是摄影棚,摄影棚里面墙壁上镶嵌着一面镜子,镜子下有个架子,上面摆放着木梳、发夹等可以供顾客整理妆容。拍摄前摄影师让你头发弄弄好,衣服整理整理,那时的人也不化妆,个个素面朝天。顾客往往会把原来就已梳好的头发再重新梳理一遍,以确保没有一根乱发。

摄影棚墙上挂有画着各式布景的画布,旁边有绳子,可以拉,每拉一下,画布上就会出现不一样的风景,有亭台楼阁、有南京路、外滩街景,有开满桃花的园林等,但这些布景一般的人像照是不用的。

当年,我也被大人领着去大众照相馆拍过好几次照。记得拍摄时摄影师让我站到固定的地位,背景是一片白色。摄影师在灯架间穿来穿去,不时调整着每一盏灯的高度和灯光照射的角度,调好灯光的位置后自己便躲进那个取景的照相匣子里,然后把脑袋探出来,挥挥手,要我把头别过去一点再别过来一点,再要求我笑一笑,有时会过来拨弄我脑袋的朝向,让我看着镜头,这让我很不习惯。因为是气囊控制,那摄影师一只手按着气囊快门,只听见“啪”地一下就说好了。我有点紧张,过几天去拿照片,只见照片上的我梳着两根小辫子,辫子上结着蝴蝶结,脸上虽然笑着,但笑容有点尴尬,不过,拿到自己的照片后依然兴奋了好长时间。

照相馆的后门在我们弄堂里,比起气派的前门,后门要小得多,只有一扇简单的木门,从门里进去,就有一架木头扶梯直直地引向楼上,楼梯一侧有一扇小门可以通往前门。楼上有一部分是照相店员工的私人生活空间,因为最好的房间全用来做生意了,起居空间就显得很局促。这一排街面房子的后门基本上都是一样的格局。

大众照相馆的西侧是良心服装店,那是一家前店后工场的服装门店。除了为顾客量身定制外,也做成衣,通常是市场上比较行销的衣服。但凡永安公司或时装公司出了新品,不多久,在良心也能找到类似服饰,不动声色地引领着天潼路的服饰时尚。天潼路上的女人们喜欢到良心买衣服,她们穿上新买的良心服装店的衣服会迫不及待地去隔壁的大众照相馆拍一张照片,因为是胶片拍摄,拍好后要经过暗房洗出,照片是要等几天后才可以取的,这让她们有了激动和快乐的期盼。

随着数码相机的出现,照相馆的生意日益清淡,平民化的大众照相馆也销声匿迹了。20世纪90年代初,在台湾风行已久的专业婚纱摄影引入大陆,大部分照相馆变成了婚纱影楼,到了20世纪末又衍生出了中国第一家写生馆,到了2009年左右,影楼界又滋生出新派摄影,这些新派摄影多以工作室为主,环境小资,讲究品位,高超的化妆技术、完美的灯光设计使他们拍出来的人物个个不输明星,虽然价格不菲,但依然吸引了不少爱美的人士,女人们为了留下自己美丽的形象不惜奢侈一会,咬咬牙进入影楼,心甘情愿地领受这温柔一刀。

到影楼拍照只能是偶尔为之,好在现在手机也能拍照了,而且操作简单,拿起手机就可以随便拍,随拍随看,喜欢的留下不喜欢的删除,动动手指就可以了,还不要成本,这确实让所有喜欢拍照的人幸福感满满。

作者及画家介绍

惜珍

惜珍,本名朱惜珍。上海作家。

著有《海上学人——一蓑烟雨任平生》《永不飘散的风情》《花园洋房的下午茶》《梧桐深处的别恋》《走近草根艺人》《在上海寻找上海》等城市文化主题专著。2016年出版的《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全三册)至今已多次重印,其电子书已被美国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和埃默里大学图书馆引进。

2018年与朋友共同创作出版长篇小说《面朝地中海的房子》。

2020年被评为静安区十大公共文化旅游人物。

2021年出版散文集《上海:精神的行走》(上下册),以作家的眼光去写城市的前世今生,用文字描绘出一幅幅气韵生动的城市画卷。

李守白

重彩画家,海派剪纸艺术大师。

中国民协剪纸艺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华东师大、上海工艺美院客座教授、"非遗"海派剪纸代表性传承人、上海守白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艺术总监。

作品先后在法国、德国、奥地利、古巴、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外多地举办展会和参展,连续17年参展上海艺术博览会,作品摘取包括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文化部"文化遗产日奖"在内的10多个金奖。先后被授于中国"德艺双馨 剪纸艺术大师"、上海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中青年艺术家"、"2020中国非遗传承创新功勋模范人物"等称号。作品被中国剪纸博物馆、上海美术馆收藏委员会、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上海大剧院画廊、美国星巴克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中信泰富广场有限公司等世界多国机构和私人收藏家收藏。

石库门留影(海派剪纸)李守白

编者按:

本栏目来源于1994年2月8日创刊的《静安报》副刊《百乐门》。在微信平台,“百乐门”将以全新形式向读者展示。每周定期推送,换个角度阅读静安。投稿可发至 jinganbao2016@126.com

作者:惜珍

图片:李守白

编辑:施丹妮

美编:王菲

栏目主编:施丹妮

部分图片来源图虫创意、档案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