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拥有多元种族和文化,本地有多姿多彩的美食佳肴,而每一种佳肴都有着独一无二的口味和香气。,今天爱在狮城给大家介绍新加坡十大排行榜的美食,不知道你是不是都品尝过。。。
鸡饭
新加坡“国菜”。从充满市井气息的熟食中心到环境典雅的高端餐厅,这道标志性美食随处可见,深受居民和游客的喜爱。
当您看到一个小吃摊上整齐排挂了一只只熟鸡时,就应该知道那便是新加坡的国菜之一——海南鸡饭。
它在新加坡全国小贩中心随处可见,也是很多大餐馆乃至酒店咖啡厅的菜品。同菜不同价:一口大小的鸡块——或是团队用餐时的整鸡——与喷香的米饭、呛口辣椒、鲜香姜酱搭配食用。
这道菜的食谱改编自早期中国移民,他们来自远离中国南部海岸的海南岛。海南当地人称这道菜为"文昌鸡"。他们使用特别品种的鸡,骨瘦皮纤,佐以鸡油饭享用。深绿色的绿辣椒蘸酱为这道菜锦上添花。
新加坡式鸡饭
其烹调方法可以追溯至海南。鸡肉用沸水煮或热烫至全熟,然后浸入冰水保持肉质滑嫩。根据本地一种复杂的做法,鸡肉还可抹上酱油烤制或焗制,带来别样的口感。
在新加坡,这道菜深受粤菜的影响,使用辛辣的红辣椒蘸酱和肉质滑嫩的仔鸡。
不过,这道菜的成败在于米饭和辣椒。米饭,以鸡高汤、姜和香兰叶烹煮,且需油量适中。而辣椒则必须将辣味和酸味融合的恰到好处。
辣椒螃蟹
辣椒螃蟹以酸甜带微辣的浓郁酱汁与鲜蟹一起爆炒,使蟹肉肥美鲜甜的原味更加饱满多汁,让人每一口都唇齿留香。
概述
螃蟹自是极品,但酱汁才是这道菜最闪耀的主角——甜中带咸,口感微辣,让人每一口都充满幸福感。拨开蟹壳时,酱汁会沾得您满手都是,此时,不吮指赏味绝非可能。
酱汁以番茄和辣椒泥烹煮而成,再以打散的蛋液制造出丝丝浓稠,实在是妙不可言;它会让您欲罢不能,不断以炸或蒸馒头饱吸浓郁酱汁一口吃下,将酱汁蘸得一滴不剩。
辣椒螃蟹堪称新加坡最伟大的烹饪发明之一,在所有蟹类料理中独占鳌头。这道国民美食在绝大多数海鲜餐馆均可轻松找到,一般常见的是较为鲜甜多汁的大青蟹。
蟹料理创作
而今已是闻名四海的这道佳肴,其实源起于 1956 年的一辆手推车小摊档。摊主是林春义和徐炎珍夫妇;林春义要妻子徐炎珍试着用清蒸以外的方式处理螃蟹。
徐炎珍女士起初试着用番茄酱炒螃蟹,后来为了使味道更有层次,决定添加辣椒酱。他们就在加冷河 (Kallang River) 边上设立小档口售卖辣椒螃蟹,生意居然越做越好,后来夫妇俩开了餐馆,名为棕榈滩海鲜 (Palm Beach Seafood)。
1963 年,龙凤大饭店创办人兼名厨许国威为这道菜研制除了改良式版本,味道更酸——不再以瓶装辣椒酱和番茄酱作为酱汁原材料,改而以参峇酱、番茄泥和蛋汁烹制酱汁。自此以后,他的配方成为新加坡辣椒螃蟹最常见的版本。
肉骨茶
肉骨茶是一种骨肉兼饮茶的饮食方式,闽南语:Bah-Kut-Teh ,风味享誉海内外。肉骨茶分为新加坡的海南派及马来西亚的福建派,海南肉骨茶较重胡椒味,福建肉骨茶较重药材味。
相传华人初来南洋创业时,生活条件很差,由于不适应湿热的气候,不少人因此患上风湿病。为了治病祛寒,先贤用了各种药材,包括当归、杞、党参等来煮药,但是,因忌讳而将药称为“茶”。有一次,其中一人偶然将猪骨放入了“茶汤”里,没想到这(茶汤)喝起来十分香浓美味,风味独特. 后来,人们特地调整煮茶的配料,经过不断地改进,就成为了本地著名的美食之一。
肉骨茶由于用药材和猪肉煲煮的汤底除了非常美味可口之外,且营养丰富和抗风湿,并且提供了苦力们所需的能量,所以从此广传开来,后来经过不断发展和改良,便成了新马华人社会的特色佳肴。而另一个名称由来就是,据老巴生回忆,战前在巴生南区一带已经有好几位永春老乡在街头巷尾摆卖家乡小食,如蚝干咸饭,肉羹汤以及后来演变成肉骨茶的炖肉骨,只是当时没肉骨茶一词,都说是“吃肉骨”罢了。
福建炒虾面
以浓郁的鲜虾高汤和十足火候镬气快炒而成的一道汁浓味醇的地道小吃,让八方食客络绎不绝、欲罢不能。
概述
这道小吃也称 “福建面”,秘诀尽在以猪骨和虾头熬制的香浓高汤里。
主要食材为黄色面条和粗米粉,以及鲜美多汁的大虾、鱿鱼、五花肉条、蛋花,还可选择缀以香脆的猪油渣,让一切锦上添花。上桌时佐以参峇辣椒酱再淋上一点酸柑汁,清新提味。
顾名思义,福建炒虾面,是福建人创造的一道料理。但其起源不太确定。
另有人指出,梧槽炒面其实是土生华人版的炒虾面,酱汁更多,而且佐以参峇酱一起吃。这也是近来较为常见的版本。其实原始版本的福建炒虾面据说会炒至面条将酱汁完全吸干,而且是配搭新鲜切片红辣椒享用。
不过,各家之言孰真孰假,无关紧要;重点是,只要知道小贩中心常见的这道面食美味可口就够了。
炒萝卜糕
与名称不符的是,本地炒萝卜糕不带一丝胡萝卜的橙色,而是分为黑色或白色两种,简洁明快、美味可口。
不要将它与胡萝卜蛋糕甜点相混淆,后者是一款用胡萝卜和香料制成的松软蛋糕,表面富有奶油乳酪糖霜。
这道可口的炒萝卜糕并没有胡萝卜,至少没有橙色胡萝卜。新加坡炒萝卜糕的主要食材为米粉和白萝卜。将米粉和白萝卜丝混合再蒸熟,然后切成小块,和蒜、鸡蛋和菜脯 (腌制萝卜干) 一起烹炒。
这些细腻滑嫩的炒年糕就是潮州方言中的“菜头粿”,几乎可以在每个小贩中心找到。食用时或为黑色(加甜味黑酱油炒制)或为白色(原汁原味)。
中式年糕
这道简单的小吃起源于中国南部的潮汕。在那里,它是众所周知的“炒糕粿”(油炸淀粉类糕点),主要由米粉制成。鱼酱和甜味黑豉油用来腌制年糕,然后切丁,和炒鸡蛋、牡蛎、虾一起炒制。
它由潮州移民带来新加坡,曾被成为“菜粿” (炒年糕),其实就是简单的黑酱油炒年糕。
潮州小贩 Ng Soik Theng 因为当时将白萝卜加入了米糕,所以自称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第一个称其为“菜头粿”的人。据说,让白萝卜版本风行开来的是另一个叫做 Lau Goh 的小贩。
椰浆饭
辛香可口的辣椒酱,配上香浓的米饭,
摇身变为色香味俱全的招牌美食。
概述
将马来语椰浆饭 (nasi lemak) 直接翻译成英语便成了 “rich rice” (口味香浓的米饭)。这里的 “rich” 不是富裕的意思,而是指令其美味绝伦的椰奶。
这道菜拥有完美的混合风味:椰奶和香兰叶浸透香米,佐以油炸鱼或炸鸡翅、乌打 otah(香辣烤鱼饼)、炸江鱼仔(本地鳀鱼)、花生、鸡蛋、黄瓜片,和参峇酱(辣椒酱)。
它是一道深受马来人推崇的丰盛美食,非马来人也对它喜爱有加,而且还推出他们自己版本的椰浆饭。两者采用一样的米饭,尽管有些米饭略带香兰叶的绿意清香,但是它们的区别之处在于配菜。
例如,华人的椰浆饭可任意搭配油炸鸡腿、鸡肉香肠、鱼饼、咖喱蔬菜或午餐肉等等。
咖椰吐司
Kaya Toast
再简单不过的组合,却将香脆口感和香甜滋味搭配得恰到好处,是所有爱吃甜食者和思乡游子一道极致的暖胃暖心早餐。
概述
两片炭烤或烘烤面包,裹上冷冻牛油(也称 “黄油”)外加厚厚一大抹以椰浆椰果和鸡蛋烹煮调制而成的浓郁咖椰 (kaya) 抹酱; 再搭配一杯香醇的南洋 “kopi”(咖啡)或 “teh”(茶),堪称一道完美的新加坡道地小点。
这道新加坡式的烤三明治可作为早餐,也可当下午茶享用。要给咖椰吐司锦上添花,别忘了配上两颗半生熟蛋一起吃,爆浆的软嫩蛋黄和半透明的顺滑蛋白不可少了黑酱油和胡椒粉提味。
烤吐司的香酥口感,和著入口即化的甜腻橄榄绿咖椰酱以及厚厚一层牛油香,再蘸着黄澄澄的鲜美半生熟蛋液一起入口;多层次滋味相得益彰,融合得恰到好处,堪称人间一大美味。
关于咖椰吐司的历史故事
这道小吃源于海南人社群,以咖椰吐司闻名的本地几家老字号如亚坤咖椰吐司 (Ya Kun Kaya Toast) 和基里尼咖啡店 (Killiney Kopitiam) 前身 “琼信合咖啡店” (Kheng Hoe Heng) 的创始人,均是海南人。
“亚坤” 创立于 1944 年,由一家小咖啡摊起家,因薄如威化饼的棕色面包片和风味咖椰酱闻名。“琼信合” 的历史则更久远了,早在 1919 年成立,是新加坡最古老的海南咖啡店,以白面包咖椰吐司而声名大噪。到了 1993 年,琼信合让一位常客收购,更名为 “基里尼咖啡店”。
不过,一直要到 2000 年、亚坤和基里尼开始进驻购物商场,把传统早餐概念引进现代都市生活时尚之后,咖椰吐司才开始在新加坡风生水起。此后,大批新咖啡加盟店开始纷纷卖起了咖椰吐司。
咖椰吐司的制作方式多种多样。不妨到各家咖啡店品尝这种备受欢迎的早餐主食,看看自己能不能尝出各家咖啡店供应的是哪种咖椰吐司版本。
咖喱鱼头
以辛辣香浓的正宗咖喱,将鲜嫩美味的鱼头搭配爽口的新鲜蔬菜一起焖煮,热腾腾的咖喱鱼头出炉啦。
咖喱鱼头是新加坡独有的菜式,是文化大熔炉的缩影。它融合了南印度典型的咖喱香料,是华族的一道美食。
每个种族都有自己版本的咖喱鱼头,咖喱的用量略有不同。有些人会加入罗望子汁来增加酸味,有些人则会加入椰奶获得更绵密的口感。
唯一的相似之处便是,辣肉汁中摇曳的肥美的红鲷鱼,以及秋葵和茄子等蔬菜的混合
从“头”开始
咖喱鱼头诞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的一个小印度餐馆。鱼头并不在印度食材考虑之列,但却为了喜好鱼头的华族顾客而加入的。一位来自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的餐馆老板将印度咖喱和中国人最爱的鱼头混合在一起。
结果大卖。今天,印度菜、中式菜、马来菜和娘惹菜餐馆的菜单上都有它的身影,常常盛装在仍在沸煮的砂煲上桌。好鱼的食客会说,鱼鳃是鱼最好的部位,而鱼眼则是一大享受。
叻沙
地道叻沙混合细滑椰浆与辛辣香料,在金黄绵柔的汤汁中带来难以言喻的味蕾享受。
从槟城的罗望子风味叻沙到沙捞越类似咖喱的叻沙,新加坡的叻沙各种各样。但是它们都没有土生土长的加东叻沙有名。
加东叻沙受住在加东地区的土生华人(海峡华人)启发。它有色如火烧夕阳的香辣浓汤,以椰奶和虾米入味,再浇上鲜蛤、虾和炸鱼饼等食材。
其特征在于它的米粉:粗粉被切成短条,用勺子即可轻松享用。有些摊位,吃叻沙时只会给勺子——根本不需要筷子。
得益于特许经营和乐于进取的叻沙摊贩对各种风味的借鉴,如此美味的加东叻沙从新加坡东部传遍了全国各个角落。
多年来,加东的每个小食摊位都宣称自家是正宗叻沙,让很多人困惑不已。
其中,“胡须(janggut)”版更为有名,它得名于一个下巴下方留着痣须的小贩的外号——“janggut”在马来语中是胡须的意思。由其家人经营的这个摊位现将店铺开在女皇道购物中心。
加东沿线也有一些不太高调的摊位,均在售同样美味的叻沙,这些美味定义了新加坡叻沙。区别就在于,普通的叻沙需要用筷子捞起未切断的面条。
印度煎饼
这道源于印度的特色美食色香味俱全,香飘四溢、脆爽可口。看煎饼大师以娴熟手艺,将质朴面团拍打和拉扯,制作出美味煎饼。
概述
外酥内软的印度煎饼 每次品尝都十分过瘾。这种源自南印度的圆面饼,主要是在面团中加了酥油(印度澄清黄油)后飞抛拉伸制成,通常搭配鱼或羊肉咖喱享用。
在印地语中,Roti 意为 “面饼”,而 prata 或 paratha 意为 “扁平”。一些人认为这道美食是从印度旁遮普的煎饼做法演化而来,但是穿过新柔长堤到了马来西亚,这种扁平的圆饼却被称为 “roti canai”,因此有人认为它源于钦奈。
无论它源自哪里,印度煎饼是适合全天任何时间享用的美味。虽然经典的印度煎饼为原味或加上蛋为馅料,本地菜单现特别推出各种现代花式口味,如奶酪味、巧克力味、冰淇淋味,甚至还有榴梿味——如今的印度煎饼既可当主菜也可作为甜点。
若有机会光顾多几家煎饼摊位,您还将发现各家煎饼质感不尽相同,有的黏软有嚼劲,有的酥脆爽口,不过大多数煎饼都给人软中带脆的口感。
煎饼制作最难之处在于拉伸面团,煎饼师傅施展这绝妙功夫时往往让人驻足围观。观赏煎饼师傅手脚麻利地抛甩面团,不单把面团拉伸至如纸张般纤薄,就连面积也扩大至原先的四或五倍。师傅将这面团折成薄薄的长方形,然后放在抹过油的烤盘上。
推荐吃法:直接用手!
新加坡的美食其实很多很多,这只是其中的代表而已,如果你能来新加坡记得以上推荐这些美食一定要去品尝一下,文章有不足的地方希望大家在下方参与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