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2022年6月1日,这是一个对上海无数个体经营的街头小店无比重要的日子,在经历了2个多月的封控管理后,从这天起,他们又能重新营业了。然而还是有相一些街头小店没能挺过去,在解封前就退租关门,位于淮海坊居民区的Martin&Jin理发店就是其中之一。
5月23号,离解封仅剩一个星期,李孟华在家中给房东打了电话,决定不再续租淮海坊68号的店铺,这也意味着他和两个朋友在上海合伙开了3年的理发店倒闭了。
李孟华也曾回到淮海坊店铺的旧址,这间20多平方的一楼小屋正在招租。走进去,曾经精心挑选购买的镜子椅子已被搬空,摆能证明李孟华三人曾在这里奋斗过的痕迹似乎只剩下了洗手台边搓洗不掉的染发色素,和一件陈旧的围兜。周边的邻居大叔看见李孟华,还能想起他六月初搬走时痛哭的样子。他当时觉得,大不了就回河南周口老家,“我家里还有地呢。”
逐渐地,老客人们都得知了他关店的消息。而把李孟华和搭档们留下来的,是一群外国人。以南非客人Kristy为发起人,超过60位外籍客人为李孟华三人募集了两万五千元人民币的资金,希望他们不要离开上海,能重新开张自己的店铺。还有一位远在新加坡的德国客人筹集9700多元打了过来。另外,英语的祝福的视频、祝福的话语,也通过对话框,纷至沓来。
外人可能很难理解,上海有无数大大小小的理发店,李孟华的这一家是否要紧到这种程度?
但它确实是一些人的刚需。
为了不辜负客人们的期望,李孟华通过找寻,在距离淮海坊不远的茂名路上,找到了徐春开“麗發铺”的理发店。两人达成合作,李孟华的三人团队借用场地,共同分担房租。
早晨九点,比寻常的理发店开业时间早得多,第一位客人踏入店门,李孟华热情地上前和她打招呼。给客人倒上一杯咖啡或是开一瓶啤酒,为的只是让客人感到像在家一样自在。
而让外国人们更为依赖的,是李孟华团队对于不同人种发质、发色的充分了解。
从异国他乡来到上海定居,不怎么懂中文,是这些人在上海理发最大的障碍。不想办卡、害怕被宰,做头发的时候,想要找到一个称心的理发师并不容易。
Stacie,在一所国际学校担任老师。职业的要求不允许她烫染任何出挑的发型和颜色。但是曾经的一次紫发的染色经历令她奔溃。不知是那位发型师技术的问题还是语言沟通的问题,Stacie顶着一头亮粉色回了家。之后她不得不购买了新的染发剂,请朋友在家里帮自己染回的深色。
而在李孟华面前,Stacie是放心的。站在她身后的这位小伙子,专业、耐心,头发剪多长,要什么颜色,都会事先和她一一确认。
有这么多外国客人捧场,还得益于李孟华一口能交流自如的英语。他的客人不会想到,初中肄业的李孟华,曾经一个英语单词也不认识。2016年,19岁的李孟华出国到泰国旅游。异国的语言和文化给了他巨大的冲击。这使得他萌生出了学习英语的想法。旅行结束,李孟华开始重新学英语。他入职了一家有外籍理发师工作的理发店,开始自学英语。
每天把2000个单词通读两遍,有人说英语就站在一边旁听,半年下来,李孟华发现,自己会说英语了。
中国理发师会说英语的很少,但上海的外国人却很多。掌握了一门新的语言,李孟华迎来了更多的机遇。在他的手机通讯录里,外国客人越来越多。搭档张锦程、朱星月也跟随着他的脚步,提高着口语水平。
在过去两年半的时间里,通讯录里一半多的外国客人离开了上海,要实现重新开店的梦想,李孟华每天都会拍摄一些客人的影像,制作成短视频,希望让更多的人认识他。他希望能够再一次凭着自己的双手,让一切都重新步入正轨。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朱厚真 徐玮 实习记者:杜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