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至80年代初,空姐没有正规培训系统,都是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方式,由经验丰富的老乘务员担任教员,一批一批传承着。
李莲英给新乘务员讲授服务
培训也没有固定的地点,中队办公室、宿舍的走廊及飞机上,都是培训场所,老乘务员讲授机型设备的使用,机上服务,各国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地理知识,当时开航的国家很少,屈指可数几条航线,熟悉世界地理,名胜古迹,山河大川,让我们了解到了中国以外的世界多么精彩。
1972年,尼克松访华,打开了中美大门,民航在1974年引进了波音-707飞机,承担了全部国际航线和部分国内航线,随着航线的不断开辟,对空乘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民航总局领导也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培训问题迫在眉睫需要解决,如何系统培训?中国民航是一张白纸,需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有一位旅客叫包玉刚是香港船王,十分关心民航的发展,由他牵线搭桥,中国民航总局与日本航空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民航派出考察团到日本航空进行了考察,并商谈好协助中国培养一批专业培训人员。
赴日考察人员
客舱服务模拟训练
1979年我国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准备开航美国旧金山和洛杉矶,为了适应远航的需要,民航将引进美国SP-747大型宽体客机,培训则成了首要解决的问题,民航总局决定派出了由北京民航管理局,华东管理局,广州管理局包括两名外语翻译10人,远赴日本为期40天的考察学习,这10个人像火种一样,为中国航空培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梁秀荣、郝玉萍、孙秀萍、武韵秋等人参加了这次考察学习,全面了解了日本航空培训系统,客舱管理、水上及陆地紧急脱离、失火失密等应急情况处置、各机型客舱设备使用、机上供餐供酒等十多项课程,通过考察日航的培训系统,全新的培训理念给了考察人员很大的启发,第一次了解到应急系统中GADBA,(滑梯预位)是做什么使用,深刻的意识到乘务管理、客舱安全在飞行中的重要性。从日本学习回来,梁秀荣的培训团队开始构思筹划中国民航的培训系统的宏伟蓝图。
1984年成立了乘务科,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没有资金,无法购买模拟仓设备,大家集思广益,后来她们了解到有一批淘汰的飞机座椅储存在北山的仓库里,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拨给了乘务科,乘务科的全体自己动手从北山运回了飞机座椅,组装成了客舱模拟舱,乘务科培训教室设在总队机关四层,模拟培训就是那时开始了,那个年代没有电脑和打印机,梁队长带着乘务科的教官们自己编写教材,当时乘务部有6个分部,乘务科的教官们去各部搜集素材,开始编写适合本部培训教材,那时铅字印刷设备,都是自己刻钢板自己印刷成册,空姐开始有了第一个培训场所。
767飞机引进时由美国波音公司给乘务长以上干部介绍客舱设备使用,孙秀萍担任了课堂英语翻译,随后的普通乘务员培训均由乘务科进行培训。
1988年民航正式开始企业运行,根据公司的发展成立了乘务培训中心,飞行中心,地面中心,并开始立项、招标、土建,引进,安装调试,筹备一直到1990年筹备完毕,正式启动开始运行,乘务培训中心有6个科室,乘务科、应急科、设备科、美容科、维修科,办公室。1991年开始全面培训,增加了水上紧急、脱离陆地紧急脱离训练。
1992年,乘务模拟舱引进,北京机场建立了
亚洲最大的培训基地,教官们在原有基础上编写的教材,增加了思想教育、职业道德,公司规章制度、规范飞行,职责标准、模拟舱训练,应急培训,职业形象开始规范,才有了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为全国27家航空公司包括民企提供了良好的培训训练,空姐从站姿、走姿、坐姿的职业形象培训,公务舱、头等舱,乘务长,主任乘务长等级培训,转国际航线培训,新乘务员要经过 3个月培训考核合格才能上岗。
教官张秀花在模拟舱给乘务长培训
水上紧急脱离训练
教官队伍也壮大了,每年派去国外考察学习,如新加坡,欧洲、法国、德国,国泰等地,国际上也经常发涵,受邀参与国际客舱安全会议,每年派人参加,孙秀萍主任代表中国民航在国际会议上曾做过主讲嘉宾,同时也带回一些案例供大家参考,乘务训练中心,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一点点逐步发展起来。
本文作者与教官赵玉珍合影
90年代末,中国民航形成了正规化、规范化的服务体系,空中服务也做到了有章可循,中国民航真正走向了国际化和现代化。打开厚厚的“飞行乘务员手册”,从乘务员形象、客舱服务到客舱安全管理,每一页都凝聚着一代又一代“空姐”的智慧与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