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4日电(记者王雷 张漫子 陈诺)一段某武馆内20多秒的太极与格斗对决视频近日刷屏网络。这场以个人名义进行的太极和格斗之间的较量,引发网友关注并引起“传统武术能不能打”的讨论。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武术,究竟是“花架子”还是“真功夫”?何为武术之要义?它的传承和发展遇到了怎样的问题,又需要怎样的守护?
一场太极与格斗较量引发的讨论
一场非正式的较量,将中国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格斗推上风口浪尖。
短短20多秒,“太极高手”即被现代综合格斗MMA选手挑落。以“功夫”自豪的网友惊诧之余惊呼:“太极高手”遭综合格斗选手“秒杀”,中国传统武术到底有没有实战能力?
国家一级武术师、一级教练李俊录说,如今的太极没有突出的实战技能,更没有进行强化训练。“真正的实战需要通过训练来掌握时间差和距离感”。
传统武术,包括两种性质不尽相同的技法及其训练方法体系,即常说的击技与套路。武术的击技,是一种关于技击实战的技法体系,而武术的套路,则是一种专门用来记录技击动作或者用来表现技击之美的实用艺术。
在清华大学教授、亚洲体育政策学会副主席乔凤杰看来,武术之所以为武术,就在于它以技击为显著特征,然而并不意味着武术等同于技击本身。“练习传统武术的人能不能打,一是要看他练习的传统武术是否包括击打在内的武术,二是要看他是否下功夫真正地练习了武术的击技,三是要看他是否和现代的各种格斗技法进行着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李俊录认为,太极本身不是以搏击、对抗为主的武术项目,即便有攻防技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在逐步弱化,变成主要以修身养性为主的一门武术。而现代搏击,是一门以竞技为主的现代体育项目,因此两者之间的较量很难有可比性。
当今对传统武术的多种需求
人们印象中,历史上的中国武术主流是在战场。而发源于冷兵器时代的武术和如今现代社会的武术承载着不同的功能与意义。
纪实文学《逝去的武林》作者、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师徐皓峰说,民国时期习武之风盛行,武术称为国术,对强壮国民起到很大作用。
就当下来说,目前人们接触到的传统武术,是历史留传下来的,由技击、养生、表演、心性修养等多种追求共同组成的综合性的知识体系。“现在人们对传统武术的追求是不完全一样的,有的追求技击,有的追求养生,也有的追求表演,还有的追求心性修养,有的则是追求合一。”乔凤杰说。
不论是爱看“李小龙”的外国影迷,还是活在当下的国人,都为武术贴上“神秘”的标签。长期在武术教育一线工作的李俊录认为,传统武术首当其冲就要“去神秘化”。“很多人都不知道太极的实战能力,都是从影视剧作品中获得最浅层次的了解,认为练太极的人都像是张三丰一样。其实呢,现在大部分太极爱好者目的主要在于修身养性”。
“由于传统武术的传承目前并不普及,所以大众才会出现误读”“由于认识不深,在练习武术的群体中还出现了‘隔空打牛’等一些乱象”。
不少体育界人士感叹,对于武术,当今青少年的关注与学习热情并不高,反而是空手道、跆拳道等外来技击术风靡全国。
当今社会,传统武术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进步。乔凤杰认为,传统武术的击技练习者,是必须下大功夫并且必须放下自我、不断地与其他格斗技能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渐远的“武林”与值得传承的武术精神
武术如今更多的是以强身健体的体育运动形式出现在世人面前,而“以武会友、以搏励志、以武求道”的交流活动则为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特色的技击项目提供了一个展示魅力、切磋交流的舞台。
李俊录说,中国传统武术的核心在于强身健体,武术可以育人,到任何地方都要有一种正能量的表现,站得正、行得端。自古以来,“以武会友”是一种武术精神的传承,真正的武者追求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而不是一味好勇斗狠。
新加坡新秀武术总教练胡刚表示,在武术中,心意、形意的真传正传乃是正、大、明。这意味着武术不止于技术,更在于其指向的精气神、胆识、气魄和抱负。津津乐道于一拳一脚、谁胜谁负,与真谛相去甚远。
时代变迁,历尽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武林人的追求不应消逝。徐皓峰曾表示,传承和发扬传统武术,吸引更多的人喜欢和参与,让武术运动走向世界舞台是每一个习武者的责任和担当。
在全球体育文化互动的大环境下,文化自信是武术传承的必然选择。安徽黄山学院体育系教授汪俊祺说,武术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先辈们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的情感,有着特定的文化属性。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扬,不能忽视其应有的文化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