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王建民的书法作品集序

孟云飞/文

我的老家在河南,王建民的老家在河北,中间隔着古老的黄河,我们虽相距甚远,但却很有缘。原因有三:一是我们都心仪王立群先生,王建民特别爱听央视《百家讲坛•王立群说史记》,而王老师则是我大学时代的老师;二是我和王建民都对国学富有兴趣,听建民说他案头必备有三书:《增广贤文》、《孙子兵法》、《道德经》;三是我们年龄相当,性情相近,骨子里都有一种文人情怀。基于此,当有一天建民突然给我打电话说要印书,并嘱我写序时,便很爽快地答应了。

王建民很快把他的作品发到了我的邮箱。这些作品真、行、草、隶、篆五体俱全,篇篇可圈可点,幅幅可品可鉴,行行行云流水,字字珠圆玉润,颇能引人入胜,称之视觉盛宴似不为过,一件长十五米的《孙子兵法》手卷足以当之,我想诸君看后定会赞叹有加。王建民的书法以草书为强项,作品不仅形式多样,而且有多种情调,多种风格,兼之一幅一貌,一幅一景,令人百看不厌,但总体上都是章草的体式。凝重含蓄之作多有陆机《平复帖》的意味,奔放动感之作多见颠张醉素,以及王铎、傅山的影子,而其楷书分明是颜、欧之结合,有颜之厚重和欧之谨严,加之墨色之变化,自成风韵,当谓之今楷;其隶书则取法高古,将《张迁》、《曹全》、《石门颂》诸多汉碑融合杂糅,所作恣肆开张,超脱不俗;篆书作品虽仅一件然雄强朴茂,含蓄老辣,意趣发扬,似得力于吴昌硕及近人刘自椟。总的感觉王建民的作品丰富多彩,生动传神,颇具艺术感染力,从中可以看到这位青年书法家厚重扎实的传统功底和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很令我心动和敬佩。几年未见,他竟有如此长足的进步,作为朋友我从心底里感到高兴,他的苦功真的没有白费。

建民的书法给我印象最深者当是他的草书,不仅量多而且质优,其书首重者乃情趣之发挥、性灵之坦露。他的书法集中收入的作品大多是兴之所至,情之所注,信笔随心,率性而为之作,王建民用自己的作品忠实地践行了“书如其人”这一经典理论。正如他在《平复轩学书缀言》中所写:“吾之所谓书者,乃书人之文采、精神、思想、修养、心性、情趣、气韵,甚至生命体验之自然展露、外化和散发,是精神产品,它表现人的一切,写字就是写人。”王建民特别善于向古人学习,师古而不泥古,且能融汇贯通。其法多是精读、熟读、苦读,整年累月连续不停地浸泡其中,使神与帖通,心与帖通,情与帖通,将帖之神、气、骨、血、肉吸纳、溶化,变成自家胸臆、风骨。王建民曾引用黄宾虹先生的名言:“吾人唯有看山入骨髓,才能写山之真。”作为其理论注脚。他还自悟到:学习古人经典,必须善于抓关键,知己所需,明己所求,从一点一丝入手寻突破口,深入进去,凿之不止,必得泉水。如他对《平复帖》的学习就是达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能数小时乃至一整天地静观、静思、静悟,及入神处,茶饭不思,他好俱忘。为此,他还有诗书作品《咏陆机平复帖》入展第二十届中日自作诗书展,诗中有两句可表其心迹:我于《平复》最服膺,苍厚浑拙驻心间。但其学书范围决非囿此一家,而是放开眼量,博采众长。古人的经典法帖凡令其心动深思者,他都尽力吸收消化,融为己有,以达到扩心胸、展才思、学致用的目的,此乃真善学者也!慧者必善积人之长,元代杨维桢言曰:“艺必贵乎积,积而能化,化而后神。”王建民于此理深有体会,并切实用以指导自己的艺术实践,他认为厚积而薄发是一切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王建民虽心仪《平复帖》,但观其书迹,不拘形似,而是取其神味,揉入《十七帖》、《古诗四帖》、《自叙帖》以及王铎、傅山等明清大家的不凡气势中,将章草、今草、狂草和谐有机地融为一体,不见牵强与生硬,唯见自然与高妙,故其书作大气饱满、浑然一体、活力充盈、神趣盎然、率性十足,而不失对“度”的理性把握。

王建民沉迷书道已近三十个春秋,苦心经营,心无旁骛,忘我工作,其间有困惑,也有突破;有苦闷,也有愉悦。但在与他的接触中我却有了一个重要发现:王建民并不是一个一天到晚只知信笔涂鸦,开口闭口即谈书法的人。他特别爱读书,于古代典籍尤甚,《孙子兵法》几能通背。王建民曾自撰一副楹联表其心志,联曰:开卷即生欢喜心,挥毫便至忘我境,可见他对读书写字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在创作前很善于通过读书来养气增力,陶冶性灵,丰富思想,待感觉心脑俱满,情绪高涨,激情喷发欲出,大有不写不快之感时,他就会拿出半天、一天或一周的时间大书特书甚至狂涂乱抹一番,任情恣性,一任我行,筋疲力尽仍不停手。写至最后墨将干,纸将尽,他或狠笔展毫,乃见入木三分之功;或中锋漫笔,颇有举重若轻之才力;意外之作多在此间产生,令人回味不尽,大饱眼福。王建民颇有心得地说:“每一次创作都是精神的一次升华,整个人也仿佛脱胎换骨,确有助于书家优秀品质的培养和提高。切记:读书之功,汲古之志,一日不可废!纵览中国书法史,从古到今享有盛名,受人推崇的书法家哪一个不是饱学之士?徒有手技,肚子空空,断然不会搞出笔墨生动、意蕴深厚的精品力作。”此理千古不朽,我深信这一点。古人云:“学书者尤贵多读书,多读书则下笔自雅。”林散之先生讲得更具体更深刻,他说:“书学所关,不仅在临写、玩味二字,更重要的是读书。”而王建民的最大癖好是:得见奇书手自抄。他还将“我是一个抄书匠”七字认真恭敬地书写后印入作品集,并自号曰读书人。可以看出王建民对书法有一种超脱的心态,始终把它作为一种文化,一种修养和表达自己的方式,从未囿于笔墨纸砚,而是着意追求作品的书卷气、厚重感、情趣性和自身品格的完善,即以书练人、以人作书。因此读书、读帖已成为王建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明代薛瑄的名句:“万金之富不以易吾一日读书之乐也”,我想这一定也是王建民的心底之声和肺腑之言吧!

王建民,字水石,号读书人,斋名平复轩,祖籍河北永年,中文本科学历,中级群文馆员,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新(新加坡)文化艺术促进会会员、河北省书协会员、邯郸市书协理事、邯郸县书协副主席、邯郸县文化馆副馆长,并被当地党委、政府命名为“优秀拔尖人才”。其作品数十次在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书协、西泠印社以及中国群众文化学会等专业机构主办的书法大赛中入展,并屡获金、银、铜大奖以及王羲之书法奖、孔子艺术奖等重要奖项,时见于专业报刊、作品集,或被文博部门和社会各界名流广为收藏。面对成绩和荣誉王建民不敢自喜,继续谦虚向学,纵横开拓,他是一个有顽强进取精神、有强烈使命感的书法家,绝然不会满足于此,前面的路还很长,也永远不会走完。2008年春,中国书协顾问、河北省书协主席旭宇先生曾为王建民书法长卷作品题词:“……散淡、清逸、有情致,大有前进之空间……。”老艺术家的眼光毕竟不凡,旭宇先生不仅敏锐看到了王建民书法的现在,而且语气果断地预见了王建民书法的未来,诚是对后学莫大的鼓励和殷切的期望。现在五年过去了,王建民的书法世界发生了质的变化,面目多样,五彩缤纷,内蕴日渐丰瞻。王建民真是值得我为之叫好,与时俱进的艺术家,决不会作茧自缚,更不会固步自封,时时在不停地学习中积聚能量,蜕变完善,冲破樊篱,展创新图,期待奋翮雄飞的一朝。众所周知,书法艺术的道路漫漫而修远,但有志者事竟成,付出终有回报。王建民正当盛年,其志甚远,其才可嘉,前景未可限。他的书法仍在不断变化,不断丰富,仍在一点一滴地积累创新的资本。可喜他为艺扎实悟性高,做人低调志气豪,我相信他一定会坚忍不拔,勇往直前,为自己打拼出一片广阔无垠、深邃奇异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