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章晓丹
俗话说,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汕善堂。潮汕善堂文化是潮汕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广东潮汕地区历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善堂。善堂就是行善济世的堂所,是实施安老助孤、救灾救急、扶贫济困、赠药赈灾、造桥修路、消防巡堤等慈善活动的组织。潮汕善堂就是潮汕地区带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慈善机构。
清末民初开始,潮汕善堂进入一个由繁荣到全盛的时期。据统计,当时善堂数量达到500余座之多,遍布潮汕地区各个角落,深深地融入民众的生活中,参与并承担了当时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多项公共事务。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等海外潮汕人聚居地也先后建立了善堂,把当地潮汕人紧紧凝聚在一起。潮汕善堂已经成为潮汕人的独特文化。
慈善与佛教
近代的潮汕地区,自然灾害频发,瘟疫肆虐。清朝末期开始,大量以“善堂”“善社”为名的慈善组织在潮阳、海阳(潮州)、汕头埠等地建立起来,这些善堂善社主要由绅商捐资,借助民间信仰力量创办。
无论是知名的善堂还是普通善堂,大多善堂是从佛堂发展而来,例如潮阳报德堂。据《报德堂记》所载,宋代大峰和尚于练江上建石桥以方便两岸民众往来,乡民感怀其善举,建报德堂崇祀弥勒佛及大峰和尚。大峰和尚修路建桥,施善于人,后人感恩,建堂祭祀,以他为神。
近代,潮汕地区影响最大的善堂当属汕头存心善堂,存心善堂是由潮阳的棉安善堂发展而来。棉安善堂建成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全称“棉安善堂潮汕念佛社”,由当时的绅商萧鸣琴所倡建。这座善堂既是举办慈善活动的机构,也是供奉大峰祖师的“念佛社”,是近代意义上慈善与佛教相结合的善堂。同年,棉安善堂社友从潮阳棉安善堂请大峰祖师木雕像到汕头供奉,组织存心善社,1901年又将之建设成为正式的善堂,全称“存心善堂潮汕念佛社”。
此后,潮汕地区各县纷纷建立了善堂,潮阳、惠来等地尤多。这些善堂善社先后建立了医院、幼稚园、收殓所、消防救护队等附属机构,施行兴办义学、施食施衣、施医赠药、过境接济、消防救护等善举。
在众多善堂中,僧人也参与了实际的日常事务。如饶平县海山镇的存德善堂,1915年,释怡峰法师主持了存德善堂堂务。
潮汕地区近代的善堂多由绅商所捐资创建。1861年,汕头开埠,成为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之一,商贸日渐繁荣。倡办潮阳棉安善堂的绅商萧鸣琴,曾任英国怡和洋行买办,他创建了当时广东最大的民营轮船公司——汕潮揭轮船公司,也是汕头总商会首任总理。延寿善堂则是由张榕轩、张耀轩所倡建,张氏兄弟修建了我国第一条民营铁路——潮汕铁路。
位于汕头老城区,为纪念宋代大峰和尚而修建的大峰庙。章晓丹摄
民国十七年(1928年),潮汕各地开始奉行民国政府内政部关于废除淫庙的命令,当时以大峰祖师崇拜为主的善堂被定为“淫庙”,列入废除名单之内。时任棉安善堂总理及存心善堂董事的詹天眼,重新解读大峰造桥、修路的历史事迹,将大峰祖师归入对社会有益的先哲之列。他联合潮汕地区100多家善堂联名上书地方政府。此后,地方政府正式颁令,肯定了大峰是位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人物。
善堂的传播
消灾祈福、诸神诞辰、做功德等活动是潮汕善堂重要的宗教活动。一年四季,潮汕善堂依照本地习俗,要举行各种节日庆典和祭神仪式,诸神诞辰也要举行隆重的庆典活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的“盂兰胜会”就是重要的祭神活动,民众多有捐献,这些捐献连同祭品用于接济有需要的人。
提供丧葬服务是绝大多数潮汕善堂提供的日常性业务,丧葬礼俗中有一系列的法事仪式,其中“做功德”就是诵经念佛、超度亡灵的佛教仪式,它融入了潮汕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是寄托民众精神的丧葬礼俗。善堂担负着佛堂的角色,满足了民众的实际需要。通过这些佛事活动,善堂也得到报酬或捐赠,用于慈善事业。
近代潮汕地区的善堂与信仰随着出海谋生的潮汕民众向东南亚等地传播。潮汕人背井离乡之时,往往捧着家乡的庙堂香火一同前往。大约1900年前后,大峰祖师圣像传至泰国,泰国潮人设坛建庙,以续香火。新加坡最早的潮人善堂——修德善堂养心社创始于1916年,为潮安县浮洋镇人从家乡的修德善堂养心社请大峰祖师神像所设立。
此后,修德善堂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麻坡和笨珍等地先后建立了分堂。香港、台湾地区和柬埔寨等潮人聚居的地方也有潮汕善堂的建立。
与潮汕本地情况一样,海外潮汕善堂既是宗教组织,也是慈善机构,善堂的慈善与信仰是海外潮人的凝聚力。海外潮汕善堂的基本理念和施善活动大体相同,既发扬大峰祖师的慈善精神,救贫济世,也担负着佛堂的角色,供奉大峰祖师及各种神明,举行消灾祈福、降鸾扶乩等宗教活动,成为海外潮人生活的部分内容,也是其漂流在海外时心灵的重要依靠。
国学大师饶宗颐曾说,潮汕善堂的文化是潮汕人现实主义的处世观点糅合儒、释、道的哲学思想所形成的特殊文化。确实,善堂以宣扬“为善至乐”为主旨,与儒、释、道三教教义同源;善堂的楹联、碑记也蕴含着以儒释道、以道解儒的哲理;独特的潮汕善堂音乐,既有佛的梵音,也有道的颂曲,更糅合儒家礼乐;善堂膜拜的偶像,儒、释、道一视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