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侨心向党丨张国基:“淡泊名利”的华侨教育家

来源:红网-时刻新闻

编者按:在湖南,有一批情系桑梓的归国华侨群体,他们心系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湖南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了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红网时刻联合湖南省侨联系统开设《侨心向党》栏目,弘扬老归侨爱党爱国情怀,庆祝建党100周年。今天我们通过张国基姐姐的孙子雷腊生来讲述他的故事。

张国基。

红网时刻记者 李兵 聂伊岑 实习生 余果 综合报道

“春风沐南洋,桃李满天下,育才百年志,启后不朽功。”这是新加坡南洋校长在祖父百龄大寿上的题词。时至今日,张国基的孙子雷腊生仍珍藏着这幅字画,搬家数次住哪都带着“它”。

“祖父虽然没有给我留下物质财富,但是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永存于心,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相反,会越来越光辉。”雷腊生回忆起与祖父的点点滴滴,感慨万分。

这位跨世纪的长者,是印尼急东南亚地区华侨教育事业的拓荒者及先驱之一。被革命前辈宋任穷誉为“一位不悔的教育家”。

雷腊生向记者讲述张国基的点点滴滴。

万里赴戎机投身革命战

1894年4月,张国基出生于益阳县迎风桥乡一个耕读之家。他自幼丧父丧母,由雷腊生的曾祖母教养成人。

从小张国基便天资聪颖,勤奋好学。191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与毛泽东成为了校友。同窗五载,两人交情甚厚,慢慢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五四”运动爆发后,湖南学生联合会成立,在毛泽东的周密部署和指挥下,担任学联副主席的张国基等被秘密派往衡阳,游说军阀吴佩孚,将时任省主席、军阀张敬尧驱逐出湖南。驱张斗争取得胜利,加深了他对国家前途命运的认识。

1919年底,毛泽东写信给新民学会,提议派员到南洋群岛了解东南亚各国状况。当时正值新加坡华侨中学校长涂开舆归国延揽师资,张国基前往应聘被录用。到新加坡任教后,他时常阅读华文报章,密切关注国内局势。毛泽东多次写信鼓励他站在时代前列,报效国家。

1921年,张国基母亲逝世回国奔丧,毛泽东写信约他到长沙面谈,并邀他视察讲学十余天。

1926年底张国基回国,经毛泽东举荐,他随即被派往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出任教育长。4月,他应毛泽东、周以栗之邀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讲习所被逼停办。随后,汪精卫于7月间也掀起反共浪潮,国内一片白色恐怖。在危急关头,张国基受毛泽东指示,于当月随同徐特立、方维夏等秘密赶往江西,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一师少将师长。

上世纪二十年代正是中国社会风起云涌、变幻动荡的年代。党组织考虑张国基的特殊状况,从宣传发动海外华侨支持革命的角度,决定续派他从事华侨教育事业。1928年底,他再次搭上去新加坡的邮轮。

为国赴海外归国桃李芬

1939年,张国基与几位同事在印尼创建了中华中学。学校以“中华”冠名,就是要传播优秀中华儒家文化,“立德树人”。

在中华中学任教20多年,张国基竭尽全力,培养了大批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华侨青年。如:侨生邱鹤庚上学有困难,张国基就把他接到家里住,学费、衣食及其他生活费用全由他承担。1950年邱鹤庚在中华中学毕业后,回国深造,成为了著名的内科医生。

抗战期间,张国基还发动和领导华侨学生向爱国华侨募集了巨额捐款。

由于专心致志于教育,知行合一,他深得侨界信任,学校因此成为印尼华侨社会最负盛名的侨校之一。1952年,吴学谦率中国青年代表团访问该校时评价道:“华中是华侨的骄傲,是南洋的一颗明珠。”

1958年9月,张国基回国定居,仍担任北京华侨补习学校校长。当时,张国基已年逾花甲,但革命斗志不减当年,继续担当起归国华侨学子教育工作。在任期间,张国基共培育了3000多名侨胞子弟。

雷腊生说,张国基是一个爱学生胜过爱自己孩子的人。他常对孙辈说:“我的儿子只有一个,我的学生却有很多,对我的学生,比儿子还要亲。”

张国基从事教育事业60多年,教过学生达1万多人,其中有7000多在海外,遍布世界五大洲,真可谓“桃李满天下”,为祖国和海外侨胞培养了大批有觉悟、有本领的人才,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每逢寿诞和过节,常给他来信寄贺卡甚至邮寄钱物敬谢师恩,有的还会远涉重洋前来登门探看他。

两袖拂清风只为家国兴

张国基将学生给他90岁的贺礼,全部赠给家乡人民。

张国基是一位在血雨腥风中入党,有60多年党龄的老一辈共产党员,无论是顺境或逆境,他始终保持党的优良传统,艰苦朴素,平易近人,严于律己,不遗余力地献身革命,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竭尽全力为社会事业作贡献。

1984年,张国基当选全国侨联主席,按规定要配一名秘书、一个服务员和一台专车。当时张国基说:“现在自己身体好,生活完全能自理,工作也用不着秘书代劳,外出开会来车接一下就可以了。国家要用钱的地方多,能省则省,绝不能浪费国家和人民的钱,如果让三四个人来为我一个人服务,我怎么能安宁呢?”结果是,配给他的秘书、服务员、专车、大套间他一样都没要。

“初次来到他的住处时,令我大吃一惊。”雷腊生记忆犹新,一间不到15平方米的卧室,靠墙摆着一张宽木床,床面靠里的三分之一堆满了各种书刊。床的对面是一个书柜,一张书桌,桌面被占了一半。70多平米的房内,除了两张沙发,在就是一张旧藤椅和两把木椅子,这里白天是他的办公室兼会客厅,晚上就成了他的卧室和书房。

“生活上他从不讲究,工作上却十分讲究。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时刻把人民放在心里,处处关怀人民的生活,特别是关心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雷腊生介绍,有一年,他对北京乘车难的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为此他还特意买了一张通用月票,经常出入公共汽车,全市100多年公共汽车线路他都乘坐过。得出结论后,他在人大会上慎重提出了改善首都公共交通管理的建议,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家财不为子孙谋“九颗牙齿”传后人

廉洁奉公,是张国基的生活信条。1974年以后,张国基历任北京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馆长。1978年侨联恢复后,他先后当选为北京市侨联副主席、荣誉主席以及全国侨联主席、全国侨联荣誉主席等职。虽长期身居要职,但他从不谋求半点私利。

张国基不止一次对儿子和孙子们说:“你们有本事,不要我的钱,也能创家立业;没有本事的话,给钱也没有用。所以你们只能靠自己,我没有什么东西留得给你们。”

雷腊生感叹到,“祖父他老人家一心想的都是人民,心里装的都是大家。”1984年4月,张国基九十大寿,他在海外的学生寄来十万元寿金,张国基把这笔寿金全部赠给家乡人民,使益阳县迎风乡民主村的五百多户村民,家家户户点上了电灯,村里还办起了几个加工厂。

十万元现金办电没用完,当地干部见张国基儿孙的住房陈旧,想拿出一万元来维修,张国基坚决不同意。他用剩余的钱成立了“张国基文化教育基金”,用于奖励归国学习的华侨学生和家乡益阳的优秀师生。

雷腊生清楚的记得,张国基对他们说过,“我的遗产就是这9颗牙齿,百年之后,你们每人拿一颗作纪念。”

2001年,在中国侨联支持下,益阳市侨联用“张国基文化教育基金”与益阳民营实业家杨谷良合作,在张国基故里益阳资阳区迎风桥镇以其名字命名,创办了益阳国基实验学校,为广大学子插上了梦想腾飞的翅膀。

本文来自【红网-时刻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