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波士顿动力机器狗53万人民币开卖,创始人43岁才开始创业

作者丨侯雅玲 来源丨硅兔赛跑

划重点:

1、43岁,早已不再年轻,用现在流行的话讲是“前浪”没错了。但年纪没有限制他的的才能与想象,马克·雷伯特开始创业。

2、波士顿动力早期,资金主要来自美国军方,技术主要也是为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和五角大楼工作,雷伯特和他的机器人“王国”如鱼得水,不用为钱考虑,波士顿动力的“七大金刚”组合初步成型。

3、创始人雷伯特是典型的技术极客,为了搞清动物和人类的运动方式,干过许多常人人想象不到的事情。他还是特别“冷血”的父亲,故意将年幼的女儿推倒,观察她如何站起来、如何保持身体平衡。

美国封锁近100天后,超过4400万人失业,而机器狗却忙不过来了。在波士顿的一家医院,机器狗Spot是医生助手,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安装在Spot头顶的iPad和背部的对讲机与患者远程交流。在新加坡的一处公园,Spot是园区保安。

在Covid-19全球大流行下,Spot尽职尽责的提醒游客保持距离,小心传染。本期硅谷十人,我们将聚焦于机器狗的创始人,背后的缔造者——波士顿动力公司(Boston Dynamics)CEO马克·雷伯特。他奋战在机器人研究的一线,拓展机器人能力的边界,一条条流传出的视频震惊世界,打造出如今网红界的担当机器狗,科技界的门面波士顿动力。

消费74,500美金,折合人民币53万左右,你就能跟亚马逊CEO贝佐斯一样,牵只机器狗,出门潇洒溜一圈。

这钱花的,是不是还挺值?美国时间6月16日起,登陆波士顿动力官网,直接下单,6~8周后,风靡全球极客圈的那只机器狗,就会乖乖躺在你家门口。而且,每人限购两只,先购先得。

小编已经脑补出,以后社交媒体上最前卫的炫富方式,应该是炫机器狗了!

沉寂27年后,只见其“影”,不见其“真人”的机器狗,终于在全球无数粉丝的打Call下,C位出道。

机器狗之父

“我爱机器人,我的长期目标是让机器人像动物和人一样运动自如。而在我看来,这需要全面的开发设计,包括硬件、软件以及运动行为,只有三者达到协调,才是一款我心目中的机器人。”

2017年,马克·雷伯特带着机器狗登上TED舞台。这是雷伯特为数不多的露面,此前,他更喜欢藏在波士顿动力动辄点击量数百万的视频后面。比起商人,他像一个潜心学术的学者。

也是,28年前,波士顿动力成立;11年前,上传了第一条机器人视频;10年前,雷伯特才开始出现在报刊媒体的报道中;1年前,才开始商业化转型卖产品;今年,机器狗才频频接到订单。

马克·雷伯特,今年70岁了。

说“科学天才”似乎名不副实,近30年研究了3个问题——机器人如何运动?如何平衡?如何举重?技术的创新、进步远远慢于他的设想。说“商界奇才”似乎更远,2013年被谷歌收购,2017年,又被谷歌甩包袱似的卖给软银,不赚钱是大问题。

同时,你也无法衡量波士顿动力的价值。雷伯特之前,从来没有人能制造出这样的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Atlas,能做体操,360度转体、空中劈叉不在话下。

机器狗Spot,头顶长长的机械臂,谁也阻止不了它开门的决心,还能签约马戏团表演舞蹈。

我们的认知一次次被刷新,想象力一次次被打开。波士顿动力机器人,并不是从Day 1就有神奇能力,28年的旅程,充满曲折,但或许也正因如此,它才更加让人着迷。

机器狗曾为服务军方设计,现做抗疫、放羊、当保安

在波士顿的一家医院,Spot是医生助手,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安装在Spot头顶的iPad和背部的对讲机与患者远程交流,无接触问诊。通常情况下,这一过程需要5名工作人员完成,有Spot在,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降低。

在新加坡的一处公园,Spot是园区保安。在Covid-19全球大流行下,Spot尽职尽责的提醒游客保持距离,小心传染。

在石油公司AkerBP的海上油田,Spot是安全巡检员,找出船舶故障、发现碳氢化合物泄露、帮助船员撤离……哪里危险,哪里就有Spot工作的身影。

在OTTO Motors公司的仓库里,机器狗Spot的兄弟Handle是”搬砖工”。Handle专门为搬运货物开发,用头顶的吸盘拿起货物,乖乖放到指定地点。

1992年至今,波士顿动力家族集齐了“七大金刚”。

早在2005年,公司就研发出了第一代机器狗BigDog。波士顿动力与NASA的喷气推进实验室(雷伯特的老东家)、哈佛大学Concord Field Station联手开发,服务美国军方。

载重340磅、能在复杂地形行军、时速4英里/时,技能点满满。美国军方的初衷是让BigDog在一些地形奇怪复杂的地区代替运输车运载物资,可惜BigDog产生的噪音太大,用了不长时间就被迫退役。

另一款机器人LS3命运与BigDog相似,为服务军方设计,却因为致命缺陷提前退役。

再来就是Spot的同类,四足前进的Cheetah(猎豹)和WildCat(野猫),前者时速高达28.3英里/时,后者则是全球奔跑速度最快的四足机器人(32km/h)。

2018年,一则Spot开门的视频横空出世,会爬楼梯、抓取物品、开门、甚至跳舞的Spot,引发全网热议,人们从未见过跑动如此自然、平衡性这么好的机器人。

这之后会做体操的人形机器人Atlas更是将波士顿动力在全球引发的机器人狂潮推向巅峰。

如果说Spot的机器狗外形,让人们还隔着一层感受波士顿动力技术的先进性,Atlas的人类外形,则让大家彻底觉得恐怖了。这些高难度动作,Atlas现在做的这么好,未来发展出更多拟人功能,似乎也不是难事,替代人类?似乎很快也会噩梦成真。

除了Atlas,波士顿动力的另一款人形机器人PETMAN,设计初衷是为美国军队测试特殊用途的军队服装。

波士顿动力的产品,大体上分为军用和民用两类。民用类,Spot、Atlas和Handle(专门的货物搬运机器人)三足鼎立。

2019年,波士顿动力发展重心转向,从闷头搞科研到全力实现商业化,重点要商业化的产品就是Spot和Handle。其余如Atlas,仍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继续探索新的技术前沿。

波士顿动力1992年成立,直到2019年才将商业化提上日程,不赚钱、只花钱,没有实际产品可卖,一直为人诟病。以这样的形态发展二十多年,也是罕见。

这一切,都要谈到背后那个人,机器狗之父、学术派创始人马克·雷伯特。

曾任MIT教授,43岁离职创业

东北大学本科、麻省理工博士,NASA工作经历,卡耐基梅隆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副教授,学界转商界,教授变创始人……这些是马克·雷伯特的标签,是令投资人又爱又怕的那类创始人。

爱他的技术实力,怕他缺乏商业经验最终无法变现。雷伯特也恰恰印证了投资人对此类创始人的刻板印象。

在卡耐基梅隆大学任教期间,他萌生了创办一个机器人研究实验室的想法,Leg Lab诞生,主要研究与机器人控制、计算机视觉相关的技术。

雷伯特是典型的技术极客,为了搞清动物和人类的运动方式,干过许多常人人想象不到的事情。

比如,花大量时间、反复播放视频甚至放大图像一帧帧研究,为什么山羊可以在悬崖峭壁上稳健行走、为什么猎狗可以在崎岖山路上奔跑、豹子高速奔跑时的腿部有什么变化等等。

他还是特别“冷血”的父亲,故意将年幼的女儿推倒,观察她如何站起来、如何保持身体平衡。后来回忆起来,雷伯特也很愧疚:“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手机上还保留着当时我把女儿推倒的视频,现在想想,真的对她感到愧疚。”

1986年,雷伯特离开卡耐基梅隆到麻省理工任职,Leg Lab也因此搬到了MIT,6年后,43岁的他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创立了波士顿动力,担任CEO。

43岁,早已不再年轻,用现在流行的话讲,是“前浪”没错了。但年纪没有限制他的的才能与想象。

波士顿动力早期,资金主要来自美国军方,技术主要也是为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和五角大楼工作,雷伯特和他的机器人“王国”如鱼得水,不用为钱考虑,波士顿动力的“七大金刚”组合初步成型。

到2012年,波士顿动力的发展遇到了一个转折点——收到来自谷歌的收购邀约。彼时,谷歌任命安卓的开发者安迪·鲁宾(Andy Rubin)建设机器人部门,命名为Replicant,并一口气收购了9家机器人公司,波士顿动力正是其中一家。

但是好景不长,先是2014年,安迪·鲁宾离职,Replicant部门组建不到一年后陷入了群龙无首状态,紧接着另一位发起人James Kuffner也离开了谷歌。

至今这仍是一段悬案,没人知道为什么谷歌大手笔建立机器人部门的雄心壮志,才不到一年就危机重重。

2016年3月,谷歌计划解散机器人部门,波士顿动力成了谷歌亟待甩掉的包袱。据业内分析人士称,谷歌致力于做技术平台和生态体系,而波士顿动力一致以来潜心研发产品,两者的发展重心无法统一,此外,在被收购后的4年里,波士顿动力并未给谷歌带来可观的商用产品和财务回报。

经历了一年的出售风波,波士顿动力最终被软银1亿美金收购。软银一直长期看好智能机器人领域。

孙正义对波士顿动力的未来信心满满,“智能机器人将成为信息革命下一阶段的关键驱动力,而雷伯特和他的团队显然是智能机器人领域的技术领导者。”

雷伯特说,孙正义和他都是“爱做梦”的人,不光在乎眼前利益,更愿意投资未来。软银是个不错的归宿,相比谷歌,波士顿动力在这里的发展空间和自由度会更大。2019年,波士顿动力再次从东家软银那里募得3700万美金投资,这次募集的资金,终于要用来加速公司的商业化进程了。

商业化前夕雷伯特选择退居二线

盼了27年,业界终于等来波士顿动力的商业化产品——机器狗Spot。

但雷伯特没按常理出牌,记者问他你觉得机器狗有哪些应用场景?他回答,我们也不知道,正想让用户告诉我们呢。

众所周知,寻找产品的product-market-fit(市场定位)非常重要,这影响着产品的性能和对客户范围的圈定,甚至能决定一间公司的死亡。而雷伯特却如此佛系,并不打算给自家的产品设限。

他就不怕没客户吗?

只能说,雷伯特对自己一手打造的机器狗的技术有着异乎寻常的信心。他更愿意跟用户发展成合作伙伴,而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一次性买卖。

通过与客户深入交谈,掌握他们的核心需求,波士顿动力会对机器狗Spot的功能做一些定制开发,以更好地适应客户的需求。同时,通过开放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合作伙伴可以在波士顿动力的产品中加上自己开发的应用。

所以雷伯特这样阐释波士顿动力的商业化前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机器人界的安卓”。

当然,雷伯特还留着一招后手。“成为机器人界的安卓”,一听就又是一个复杂、宏达、花很长时间才能实现的愿景。可能吸取了之前被谷歌卖掉的教训,在第一梯队机器狗之外,波士顿动力还打算实现Handle的商业化。

相比Spot,搬运机器人Handle的功能就简单粗暴多了,在仓库中搬运货物。两个轮子控制移动,头顶的吸盘能吸起至少100磅的货物,计算机视觉让Handle可以准确识别目标并完成全自动的搬运工作。

在商业化Handle的路上,波士顿动力目标明确,筛选起合作伙伴来也得心应手,Handle已经在Otto Motors的仓库上岗了。

今年突入其来的疫情,让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驶入商业化的快车道。雷伯特多年来的努力、付出、等待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可就在此时,雷伯特宣布辞职,将CEO职位交给另一位公司元老,曾任COO的罗伯特·普雷特尔。他在波士顿动力早期加入,见证了从谷歌到软银时代的全部变迁,是让雷伯特放心交棒的人选。

“我刚过完70岁生日,过去一年里我一直在思考公司的传承问题,同时也一直在努力思考,自己想明白(是不是到了交棒的时间),跟软银讨论,得到他们的赞同。”言下之意,这是雷伯特深思熟虑后的决定。古稀之年,爱穿花衬衫、散发着浓浓海滩度假风的马克·雷伯特,有些与众不同。

对钱,看的不重。他一直将波士顿动力当做一间R&D研发公司,而非产品公司。他的“至理名言”是:“没经历至少25年潜心研究的机器人产品,不足以商业化。”

对时间,不太敏感。年轻时埋首机器人研究,再抬头时一辈子居然就那么过去了。花了28年打磨出震惊世界的机器狗Spot、人形机器人Atlas,给未来的智能机器人开了个好头。

对名利,没野心。不然也不会急流勇退,在今年波士顿动力机器人大红大紫时退居二线。让新一代将自己打磨好的技术推向世界,鲜花和掌声留给他们。

雷伯特不像是这个时代的人,他不急不躁,花一辈子时间干了一件事情,放在更长远的时间线上看,也许他只是给智能机器人行业起了个头。

不过这并不重要,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这个世界从不缺乏善于思考和想象的人,但永远更需要像马克·雷伯特一样愿意积跬步,把想象变成现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