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中国的低端制造产业转移是向中西部还是东南亚?

五十年代,美帝把钢铁、纺织转给日本,自己干汽车、航天、电子。中间日本艰难地用举国之力产业上攻到了汽车和电子,在美帝几轮贸易战压力下守住了一部分,发展为自身的核心产业;

六七十年代,日本把服装、玩具转给亚洲四小龙,自己留下来汽车、电子、仪器和一部分装备制造,到今天还守住了大半块江山;

九十年代,亚洲四小龙们纷纷把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给中国大陆。新加坡跑去搞炼油和制药,台湾留了个台积电,韩国留了个三星;

现在,我们在美帝压力和自身意愿下把大量“低端”产业转移至东南亚。要不要转、怎么转、能留下什么,才是当前要谨慎思考的。

有个老调不必提,就是“东南亚基建差、劳动力素质差、产业结构落后”,所以不会大规模转移,不用太担心滴。

当时的主流结论是:东南亚连裁块布都不会,让他们组装个电子产品那是做梦。

08年全球金融海啸,国内同步出现了一波劳动法大跃进,大量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开始转移东南亚。

折戟沉沙一大票,敲诈勒索、示威罢工、良品率低、运输基建差、上下游配套严重缺失,总之负面新闻雪花般飞来,国内媒体又是热闹了一波。

12年左右,有票“公知”吹越南,越吹。但当时越南的工业水平还是差,一轮打脸后,更是加深了舆论对东南亚“工业无能”的印象。仿佛我们天命就是世界工厂。然后到今年,越南已经生产了全球一半的Nike鞋。只要工业转移到了某地,并保持订单持续,加上一个脑子不要太乱的地方政府,劳动力、基建甚至产业上下游配套的问题一定能逐步解决。

15年前我们无法想象孟加拉能够生产服装,现在孟加拉是全球第二大服装生产基地,18年服装出口额340亿美元,21年目标出口额是500亿美元。

我们18年也就是1570亿美元服装出口额。孟加拉服装增长值是11%,比孟加拉还猛的是越南,服装增长值13.5%,年出口产值达到了315亿美元。大人,时代会变的。没有特定的人种和文化会在工业上有优势,相反,工业作为现代化的核心要素,是来专门扫荡人种和文化的差距的。

东南亚在物流基建、工艺熟练度、上下游配套、原材料及元器件上都还有严重缺失,但是三来一补已经被他们干到了这个规模,再轻视他们,有点自大了。

我们是不希望这些“低端”产业去东南亚的。中纺联,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算是当年纺织部的遗产组织,年年发声,年年都是一个态度:希望中国东南沿海的“低端”产业往中西部转移。

毕竟从赚外汇的角度,服装这个“低端”产业,每年还能为中国赚来三分之一的美元欧元。而且我国总体依然是个劳动力过剩的国家,不管这些产业被某些リカ酱系经济学家定性得如何“低端”,都是可以消化过剩劳动力的重要出口,并且为地方带来良性的产业资本循环。而且真不用低工资竞争。

越南工人的月薪已经到1500元人民币水平了,孟加拉工业也从月薪600元涨到了800元,今年马上过1000元大关。

我们依靠国内的产业集群优势,完全可以靠供应链上下游的高效率来摊平工人工资差距。东部沿海的许多服装厂,工人工资都到5000元每月了,单子还不是照做,老板还不是照样赚钱?

反正来10万个月薪3000元的就业岗位,河南一定欢迎。

当下的问题,是有心无力。确实上下都有人认同要保留这些“低端”产业,并在中国境内实现波浪式的产业转移,加速中西部人口密集地区的工业化进度。但是虚拟经济形成了巨大的收益剪刀差。

假如在河南,炒房卖地也比开工厂赚钱,那土地政策为什么要向工业倾斜呢?为什么不往各种“产业园区”项目上靠呢?

这里要感谢一下河南地方,土地指标这么紧张,这几年还是上马了不少工业项目。毕竟一亿人,不能靠一线城市的互联网也不能指望贵州的旅游。

爹不亲娘不爱的,只能老老实实干工业。不过工业虽然能带动就业、增加税收、促进产学研的内生循环,但是工业用地不值钱啊。住宅和商业用地才值钱,房地产才值钱。

越南柬埔寨孟加拉靠什么起来的?国家免费出让土地收益,前面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这块地国家不收钱。东南亚但凡有点工业化念头的,都在出让本国的各种国家资产使用成本,因为这块是工业的大头。而在中国,你要是没点手段,你是搞不到廉价的土地使用权的。


这不是地方有多黑,而是在土地财政的大环境下,但凡有点基建和物流的地方,都带着相当高的金融溢价。我批块地给你搞产业,一年能收几个钱?一百万?一千万?杭州上半年卖地就卖了1700亿吧?我干这事是不是更开心?产业资本一看:要么我直接去搞房地产,要么我跑路。

所以,从文件上看,国家还在鼓励“低端”工业往中西部转移。况且今年经济形势不好,六稳六保,这类文件下得更频繁了。

但从现实来看,都在往东南亚跑。尤其是从孟加拉、越南、柬埔寨、菲律宾的FDI来看,中国是他们国际投资的大头,加上香港往往能到第一。


我们在主动向他们转移我们自己的“低端”产业。脱实向虚一直在持续,并没有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