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奥运会上能否有中国发明的竞技项目 毽球运动在长三角逐渐兴起带来的思考

踢毽子是我国一项传统民间体育活动,曾是许多人小时候喜爱的运动,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却一度销声匿迹。最近几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长三角群众性文化体育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作为民族体育的代表,毽球运动受到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青睐,并成为一项赛事。

抬腿、钩脚、扣球、顶球,五彩斑斓的毽球在空中飞跃,疾如箭矢、坠如落石……11月下旬,2019浙江舟山群岛新区首届毽球锦标赛暨长三角地区毽球比赛在舟山举行,来自长三角地区的25支代表队近300名运动员一较高下,业界代表共同探讨毽球运动发展的机遇之门、困局所在、破解之法,以推进毽球运动持续、高质量发展。他们呼吁,毽球应尽快列入全运会项目,进而为填补奥运会中国发明项目空白打基础。

隐匿后再兴起

据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踢毽子起源于中国汉代,盛行于六朝、隋、唐,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2011年,键球运动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83年,国家体委对我国民间流传较广的踢毽活动进行了挖掘、整理与研究,并在总结各地开展踢毽活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出《毽球竞赛规则》;1984年,国家体委将毽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每年举行一次全国锦标赛。上世纪80年代,毽球运动在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掀起了一股热潮。

在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地区,毽球人口却一直较少。“长三角地区人口经济活动能力强,留给体育休闲的时间相对较少。此外,该地区开放程度高,市民可选择的运动项目多。”长三角毽球联盟负责人陈杰对此感触很深。

转折发生在2017年。这一年,在陈杰积极组织下,长三角毽球联盟正式成立,浙江、上海、江苏、安徽等地毽球协会纷纷加入联盟。此后,长三角地区的毽球比赛每年如期举办,至今已成功举办五届,成为毽球爱好者切磋球艺、交流心得的“舞台”。

“近年来毽球运动正持续兴起,并且发展后劲很足。”陈杰如此形容长三角地区毽球运动形势。他的自信从何而来?

一方面,近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发展传统体育,抢救濒危传统体育项目,把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全民健身工程。“因地制宜地普及毽球运动,既是改善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是振兴民族体育事业、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需要。”陈杰表示。

另一方面,随着长三角地区毽球联盟的成立,各个城市推广发展毽球运动更加有序,喜爱这项运动的市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上海,2015年毽球人口不足300人,如今已突破3000人;在舟山,市毽藤球协会成立两年多来,毽球会员人数已翻了一倍。值得一提的是,刚刚举行的2019浙江舟山群岛新区首届毽球锦标赛暨长三角地区毽球比赛,就吸引了来自长三角各个地区近300名毽球爱好者参加。

发展中找问题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毽球运动门槛低、趣味性强,且老少皆宜,但由于缺乏一定的竞技性、规则性和群众基础,存在不少问题。

“目前,毽球运动的玩法、器材主要来自于上世纪80年代,玩球的人也以70后、80后为主。”陈杰表示,在浙江省内,参与毽球运动的多为业余爱好者,市民对这项运动的认识也不够深入。

陈杰分析,当下90后已成为核心人群,而毽球运动的队伍中恰恰缺失了这一类人。“这和毽球的玩法没有紧跟时代有关。” 陈杰举例,同为我国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跳绳,近年来不单在国内掀起热潮,更是风靡至国外。在美国、英国、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以及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花样跳绳已被列为本国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跳绳就是克服了传统跳绳的单一、枯燥,综合了艺术体操、各流派舞蹈等花样技巧从而兴起,部分国家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已经超越于国内。”

江苏省淮安市毽球协会会长陶俊也提到了,毽球运动在年轻人中认识程度不够的问题,他觉得这跟社会重视程度有关。“虽然我们进校园进行宣传表演毽球、发展体育老师带着毽球到课程,但大多家长始终保持淡漠态度,无法从娃娃抓起,这给后备人才的储备、以及毽球队的组建带来了很大阻碍。”

虽然毽球运动门槛低,但想要玩得好,需要在脚上控制能力、腿部柔韧度和身体协调能力上下苦功夫。淮安毽球协会运动员姜坤虽有本职工作,但每礼拜花3至4天时间练习毽球,并坚持了10余年,如今逐渐活跃在各大毽球赛事中。此外,舟山市毽球协会常务副会长俞碧波提到,目前正规院校基本没有开设毽球运动这门专业,社会中从事这项运动的专职教师少,在舟山乃至整个浙江都是寥寥可数,更别提专业的毽球运动教练。而这对于毽球运动的培训、技术的提升相当不利。

看未来谋破题

传统体育项目要传承下去,就不能没有年轻人参与。俞碧波等人认为,如何吸引、留住年轻人,是传统体育项目破发展难题的关键。

俞碧波建议,首先要让年轻人有接触民族传统体育的平台与机会,进而培养兴趣。“我们将毽球运动送进课堂,积极组织各类毽球比赛,目的就是让年轻人在良好的氛围中接触、学习毽球,这当中就会有一部分人产生兴趣。”据介绍,目前在舟山,舟山职业技术学校、舟山航海学校、南海实验学校、定海六中、浙江海洋学院等都开设了毽球课堂。

除了让毽球“接触”年轻群体,更为关键的是创新毽球运动形式,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时代发展。“我们计划从下一届长三角地区毽球比赛开始,增加论坛环节,大家集思广益,在运动形式创新、新的运动产品研发等方面为毽球运动的发展献计献策。”陈杰又以民间体育运动龙舟为例,其创新形式后风靡国外,就是用事实证明背靠传统、面向现代,传统体育才能赢得未来。下一步,在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时,传统体育项目自身也可立足传统,在提升观赏性、参与度上下功夫。

再深入思考——毽球运动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产物,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探索用传统文化为传统体育赋能。“在与世界各大热门运动的竞争中,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突破口,聚焦当代人的生活和关切,尝试拓展毽球运动的边界,让更多人喜欢上毽球运动的同时,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了解。”陈杰表示,在此过程中,媒体可以充分发挥作用,通过传媒的精心策划与宣传,可以让更多的人更加形象、具体、深入地了解毽球运动的价值,增进社会关注,扩大毽球运动的群众基础,从而起到社会推广作用。

“毽球拥有自己的竞赛规则,而且具有群众基础,集民族性、观赏性、竞技性于一体。”对于未来,不少像陈杰这样的业内人士满怀期待,表示希望毽球运动能进入全运会,为最终进入奥运项目打基础,从而撬动更多人参与进来,促进赛事、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奥运会开展的28大类300余个比赛项目中,至今没有一个比赛项目是中国人发明的,而毽球是有据可查的由我国古代人民发明的球类运动。”中国毽球领军人物、深圳市毽球协会资深教练陆学仁也多次呼吁,希望能进一步重视毽球这一中国传统非遗运动项目,弥补中国人对人类体育项目发明创造在奥运会上的长期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