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的花卉画设色妍雅富丽,素享“牡丹王”美誉



张韶石(1913—1991)广东番禺人,少孤,依伯父张纯初生活并从其学画,后到汕头任图画教师。1932年回广州,曾临邓芬所画《浣纱图》,为其赏识,遂得从邓芬学画。1939年寄寓香港,抗战期间曾避居澳门、越南等地。战後定居香港,设“木兰花馆”授徒,毕生致力於中国画艺。张韶石精擅花卉画,设色妍雅富丽兼而有之,笔触流丽柔畅,更以绘牡丹著称於世,素享“牡丹王”美誉,间亦绘画人物、仕女、山水等。





张韶石由于父亲早逝,他自小就跟伯父一齐生活。伯父张纯初以绘画为生,是画坛大师、“隔山派”始祖居廉的得意弟子,在广东画坛上有一定的名气。所以张韶石自幼就受到艺术的熏陶,在耳濡目染下,很快也喜爱上了书画。伯父见他颇有心思,于是就教他绘画,自此,书画就成了他童年的主要活动。





在伯父悉心的指导下,张韶石很快就掌握了“隔山派”独创的“积水撞色、上粉(白色)”技巧,成为了“隔山派”的再传弟子。为此,他特意请人刻了一枚印章–“隔山一脉源流远,吾家两代久相传”。





不久,张韶石又非常幸运地遇上了邓芬。邓芬在画坛上有“鬼才”之称,诗、书、画、曲无所不能,是一位难得的艺术家。张韶石对他的画艺非常敬佩,还经常临摹他的作品。有一天,邓芬在画廊里,无意中发现有张韶石临摹他的『远山图』作品出售,而且极为神似。





他认为:张韶石有过人的绘画天赋,孺子可教也。于是就主动提出要收他为徒。这在邓芬的一生中,是绝无仅有的事情。得到邓芬的指点,张韶石在绘画技巧与创作题材上有了大的拓展。从他的作品中,尤其是人物画,完全可以看到邓芬艺术风格对他的影响。





张韶石出道甚早,16岁就已经开始收生教画。加上伯父与“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都是“隔山派”同门师兄弟。所以张韶石与赵少昂友好,经常相约打牌论艺、雅集挥毫。有时候还会一起做些生意。在广州期间,他们两人曾合伙,分别在街头与头尾,利用交易行讯息传递的时间差异,通过互打手势,进行炒金买卖赚钱。





在中日战争爆发期间,为免战事的祸及,张韶石开始游走于广东、香港、澳门、以及越南各省,沿途举办了多次展览,以赚取路费和生活费。在危难之际,他仍然不忘参与慈善活动,1940年,在广州湾(现广东湛江,抗战期间,曾有很多书画家前往此地暂居)避乱时,他又为当地的儿童院保育院,举办了一次筹款展览。





抗战胜利后,张韶石带着一个藤匧、几支毛笔,从广州移居香港。初到港时,他的生活相当苦难,无屋可居,唯有住在道庵中。待到生活有所改善,他就以夫人的艺名“木籣花”,开设“木籣花馆”,收生教学。





张韶石因受到伯父的影响而专注于花卉画的创作上,他的花卉用色,艳丽而不稳重,雅淡中又带有清逸。他对花卉的熟知和记忆无人能及。绘制的百花手卷图,笔妙色绝。当中的百花,不论是花型结构,还是颜色搭配,都无一错漏。





曾有一行家笑言问他:是否肯定没有一错处?张韶石答他:愿以二十万元与兄打赌!张韶石一生绘画了2幅纸本的百花手卷图。其中一幅被当时的市政局所收藏。另一幅则由其弟子收藏。





张韶石最为人熟悉的绘画,就是他的牡丹图。牡丹又称为『花中之王』,深受大众喜爱。在大陆过往进行的国花选举中,牡丹的得分也是最高。为了表达牡丹独有的特质和寓意,他在创作上采用了多种的不同手法。在深蓝笺纸上以眞金磨粉绘画的牡丹,凸现了雍容的王者气派,而配上石绿色的花叶,又带出了一种内敛、谦让的情怀。





而金笺纸上的宫粉牡丹图,就让人领畧出当中隐喻的富贵吉祥和金玉满堂。在他众多牡丹作品中,而最难求得的,应是用染色上粉技巧绘画的牡丹图,它完全将『花王』的倾国绝色和高贵气质,显露无遗。





张韶石的牡丹图,广受酒店、食肆的追捧。以往,红宝石西餐厅,每开一间分店,都会挂上他的一张牡丹图,用以祈求生意兴隆。新加坡的文华酒店为了令大堂和餐厅,增添上贵丽的气派,亦特意邀请他创作多张巨幅牡丹图。久而久之,他的牡丹图就成了公司开张、新居入伙、酒楼开业的必然之选。





而张韶石的经营手法也别出心裁,当有人求画,他总不说交画日期,等到他每年一次在大会堂展览时,才让买家在展览会去挑选,所以他每次展览都会买个满堂红,并经常出现一幅画同时多人认购的情形,他也来者不拒,回家一稿多画,赚个痛快。





由于气候合适的原因,牡丹在加拿大都长得特别漂亮,而且花大如盆。为了观察『花王』的生长形态,张韶石又专门前往了加拿大实地写生。在赏花的同时,他发觉要在这里推广中国书画无不方便,于是便向居住当地的干儿子–画家兼粤剧家劳允澍提议筹组成立加拿大安河中国美术会,以便推广国萃。为此,他特意捐出一批书画精品,在当地举办展览,将所得的款项全数捐出。为中国文化的推广作出了无私的贡献。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