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品牌为什么出不了头?这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性的问题。就拿国内的日化用品来说,大部分市场都被国外品牌给占领了,而民族品牌要么缩在角落里苦苦支撑,要么就是逐渐被市场竞争所淘汰。举个例子:曾经风靡全国的大宝现在还有多少人在用?就连各大商场里它出现的频率都越来越小了;还有就是我们日常所用的像是舒肤佳、汰渍、海飞丝、金龙鱼和高露洁等,这些其实都是国外品牌。这样一看是不是还有点小惊讶?在日化用品方面,几乎已经被国外品牌包场了。
对于这种现象,有人认为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一个市场如果占大头的全是国外品牌,那么这就相当于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市场垄断。就拿牙膏来说,除了云南白药牙膏之外,你能叫得出名的国产品牌还有几个?一支牙膏一二十块钱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这不仅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不好的,对于国内自主品牌的发展也是不好的,如果这种现象在消费市场普遍泛滥的话,说句严重的,这对于国内的经济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很多人都在呼吁,对于这种现象国家应该管管了。
但是还有一部分人对于这种现象,却抱着不以为然的态度,觉得日化用品毕竟不是高科技产品,还不至于为此做到品牌保护这种程度。市场竞争自然就意味着优胜劣汰,只有经历了市场竞争之后脱颖而出的商品才值得让消费者为此买单。就像任正非说过的那样“消费者觉得华为好用就买华为,觉得苹果好用就买苹果,就连很多华为的员工和自己还用苹果手机呢,不要用爱国情怀来绑架消费者”。民族主义可以有,这也是一个民族应该具有的东西,但纯粹的民粹主义却不是我们所需要的。
在我看来两种观点都有着各自的道理,但民族品牌之所以发展不起来,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很多国产企业缺乏必要的长远发展眼光,在看到眼前的利益,尤其是个人利益的时候,往往会做出一些因小失大的选择。很多国产品牌的企业老板一旦赚到手里钱了便开始移民,民族品牌对于他们来说无非就是一个跳板,一个单纯的圈钱工具。海底捞成功在香港上市之后,其创始人张勇夫妇都已经移民新加坡了;还有接盘乐视的孙宏斌、步步高的创使人、分众传媒的江南春、投资名人段永平还有前中国首富尚德电力创始人施正荣等等,哪一个不是在发了财之后,一查才知道人家已经移民了。
消费者崇洋媚外的风气,国产品牌创始人的移民行为,这两者才是导致国产品牌出不了头的核心原因,因此也怪不得有人说“支持中国品牌又能怎么样?反正赚了钱最后还是得被别人带到国外变成人家的”,自己的爱国情怀不断被消费,这种事情发生得多了谁也受不了,对于这种情况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