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前洋┃到屏南古村看陶瓷(二)

初闻海上丝绸之路,以为单是丝绸交易,后来才知亦是茶叶之路,日本学者三上次男在他的研究专著《陶瓷之路》说:“这条海上贸易线路,应该称之为‘陶瓷之路’更为恰当。”难怪洋人把陶瓷叫做China(中国)。住在马六甲海峡旁的南洋人听说,1998年,一家专门从事海底寻宝的德国公司,发现沉船“黑石号”稳稳地坐沉于马六甲海峡南端海底一千多年。稳稳的原因是船里载着67,000件陶瓷,正是这一批占了全船货物98%的陶瓷,透露了船的沉没时间。

这艘装满中国货开往西域的商船,船名已不可考,叫“黑石号”是发现地点马来文叫Batu Hitam(翻译中文为黑色的石头),瓷碗上的字样是“湖南道草市石渚盂子有明樊家记”和“唐代宝历二年(826年)”的铭文。考古学家再结合对船上八角茴香的碳十四测定,结论推定船沉时间应是九世纪上半叶。这个时段正是中国国力最强盛也最为开放的时代,是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茁壮成长期。

“黑石号”出土的瓷器上的装饰花纹,有花草、动物、人物和园景等,既有汉字,也有阿拉伯文,说明这一批大量带有明显伊斯兰元素的阿拉伯艺术风格陶瓷是按阿拉伯客户订制的产品。许多国家在中国陶瓷传入以前,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器,上层社会改用瓷器作为食物器皿乃是身份的象征,也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因为中国陶瓷的大量外销,各类生活陶瓷终于有机会进入寻常百姓家。

早期的中国瓷器,在阿拉伯帝国和欧洲宫廷,价值比黄金更昂贵。一个贵族要拥有一个金碗并不稀奇,但要拥有一个精美的瓷碗,并不容易。陶瓷的珍贵在于制作过程的难度,也在于运输的不易。由于不适合车马反复转运,陶瓷变成海上贸易最主要的商品之一。看过《黑石号沉船宝物》一书的陶瓷专家评说,“黑石号”可说是一座“藏在海底的唐代瓷器博物馆,为我们解开沉睡在海底的中国记忆”。

近年来,考古人员经过考察发现在东南亚和欧洲等地的沉船,陆续打捞出来的福建瓷器中,很多都是福州等地的产品,数量比瓷都景德镇的还要多。福建省考研研究所楼建龙所长表示:“福州怀安窑、宦溪窑,闽侯鸿尾窑、南屿窑、碗窑山,闽清义窑,连江浦口窑,福清东张窑等,都是当时外销瓷的主要生产基地。”

走在这个被繁华遗忘的千年古村,远眺群山苍翠,绵延悠长,近看的每一棵大树,几乎都是超过百年的老树,小桥流水人家,古庙老树老屋,某些角落经过岁月洗刷,瓦解成断瓦残垣,叫人唏嘘时光的力量,然而,更多留下的痕迹让人看见昔日的文化余韵。程庸说: “海丝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形成了中西文化经济的双赢发展,也共同繁荣了世界经济的繁荣。”在为马来西亚收藏家写陶瓷收藏时,收藏家的着眼处是商业收益︰“目前投下最少的本钱,换取将来最大的利润。”这与程庸的眼界和胸怀无法相比。海丝路承载着福建陶瓷之路的文化交流,所以,程庸把自己多年到世界各地收藏回来的陶瓷,从上海转运到福建古村,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提醒村民历史更迭中曾经拥有的文化光辉。他同时邀请乌兹别克驻中国领事到来见证这项文化盛事。

一起出席开馆典礼的摄影家张建松在《建松视界》里图文并茂写下:“当阳光透过古村的屋角飞檐,照射在博物馆的岩壁青苔上,程庸收藏的波斯三彩、乌兹别克斯坦彩陶、利摩日白瓷、迈森青瓷、代尔伏特青花釉陶、西班牙彩陶、高丽青瓷、日本伊万里彩瓷、萨摩彩瓷、越南青花等,散发着静寂的、温润的、异国的光泽。”这项破冰行动深具意义。如果古村落的人们没有机会外出看艺术,那么就让艺术返回来进驻古村落,以温润的陶瓷温润村民的心。

朵拉,原名林月丝,出生于马来西亚槟城,祖籍福建惠安,专业作家、画家。现为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理事、大马华人文化协会霹雳州分会副主席、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理事、曾受邀为马来西亚及美国等多家报纸、杂志撰写专栏;曾任马来西亚棕榈出版社社长、《蕉风》文学双月刊执行编辑、《清流》文学双月刊执行编辑等,多篇小说被改为广播剧在马来西亚及新加坡电台播出。曾获读者票选为“国内十大最受欢迎作家”之一。多部作品被收入中国、美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大学及中学教材。主要作品集有《那日有雾》《问情》《十九场爱情演出》《行人道上的镜子》等。

来源:屏南新闻网

ND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