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综合报道
寿山石产于福建福州市晋安区寿山村,作为中国四大名石之首,其雕刻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艺术发展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澎湃新闻获悉,7月24日,“石之天成——寿山石雕刻展”在常熟博物馆开幕,展览分“崭露头角”、“东成西就”、“东西合璧”三个部分,共展出寿山石雕刻作品95件/套。其中第一部分介绍了寿山石的概况及其雕刻艺术发展脉络,第二部分呈现了“西门派”和“东门派”的雕刻风格以及代表人物,第三部分则展现了两派相互借鉴实现了在寿山石雕刻艺术上的“东西合璧”。据悉,展期至10月8日。
展览海报
崭露头角
寿山石主要分布在福州北部与连江、罗源交界的地带,以寿山村为中心,北至党洋,南至月洋,东至连江,西至旗山,方圆不过二三十里。寿山石的品种有一百多个,以产地来划分,有田坑、水坑、山坑三大类。田坑石按其颜色可分为田黄、田红、田黑等品种。田坑石中的极品田黄石,素有“石中之王”和“石帝”等美称。田黄石雕刻的寿山石雕精品,明清时期就已上供朝廷,为皇帝和统治阶级层所把玩和收藏,因此民间很早就有“一两田黄十两金”的说法。
寿山石雕刻始于南北朝,历经隋唐、五代、宋、元、明而不衰。元代前,印章多以铜、铁、玉为材。明代,寿山石的钮饰艺术得到长足发展,雕刻艺人在继承古代玉玺、铜印等钮饰的基础上,加之造诣很高、风格独特的印钮艺术,寿山石章成了文人墨客们的心爱书物、珍藏书宝。
清 寿山白高山石百寿章
清 寿山石笔筒
现代 寿山荔枝洞石花鸟
东成西就
寿山石雕刻盛于清,在清雍正年间,福州寿山石石雕的销售已纳入官府的征税范围。此时寿山石雕的作品种类开始增多,一些雕刻名家的作品,被社会各界广泛收藏。尤其是一些田黄精品,多为宫廷皇帝贵族和海内外收藏机构及私人收藏家争相收藏。
“西门”是福州区域的方位名称,由于“西门派”的鼻祖潘玉茂是福州西门外凤尾村人,他的弟子们又多集中在这一带,所以就称为“西门派”。其雕法以“薄意”为主,又称为“薄意派”。作品以印章和小品为主,其风格清新俊雅,书香气很浓,专供收藏家、鉴赏家、书画家收藏、玩赏和使用。在传承上,“西门派”沿袭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方法,一般是父子兄弟相袭,或是师徒相传。
薄意是从浮雕技法中逐渐衍化而来的,它比浅浮雕还要“浅”,因雕刻层薄而且富有画意,故称“薄意”。薄意雕品素以“重典雅、工精致、近画理”而著称,它融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是介于绘画与雕刻之间的独特艺术。
清 田黄冻石山水人物薄意
民国 田黄冻石王雷霆薄意
王雷霆(1919-1983),中国雕刻家。号依媄,福州雁塔村人。自幼受雕刻艺术熏陶,先习木雕,后学刻印,又师于薄意大师林清卿。善于因材施艺,巧掩瑕疵,刀法圆熟,层次分明;还擅长用薄意深刻的手法薄雕,作品构图多采取中国画散点透视进行布局,流丽自然,山水、树木多依石势、石纹而成。王雷霆与王炎铨、江依霖等人继续弘扬林清卿的薄意雕法,形成一个很有影响力的“西门薄意派”。
“东门派”也称“圆雕流派”,是寿山石雕刻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以清同治、道光年间的林谦培为鼻祖,主要散居在福州东门后屿及其毗邻的横屿、樟林、寿岭等几个村。“东门派”雕刻作品内容广泛,除制作印章外,更多的是利用石料的自然形态与色泽,雕刻各种人物、动物和花鸟等观赏性陈设品。作品主要雕刻技法是圆雕,修光善用尖刀,精巧玲珑,矫健华丽,作品雕镂结合,追求装饰效果。
清 芙蓉石古兽方章
清 寿山石套章
东西合璧
“西门派”与“东门派”沿袭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方法,一般是父子兄弟相袭,或是师徒相传。其中“东门派”中受“西门派”林清卿影响的也大有人在。如被誉为“东门清”的林友清,以自家技法雕刻薄意,别出风格。此外还有“东门派”的林寿煁、郭懋介等人都争相向“西门派”学习,特别是“西门派”薄意,他们汲取其艺术精华,与自己的雕刻技法相融,最终实现寿山石雕刻艺术上的“东西合璧”。
上世纪50年代初,“东门派”的十六位艺人成立了石刻生产小组,这是寿山石雕历史上首个以非师徒、非亲族关系组成的团体作业形式的雕刻小组。成员分别是:郭功森、周宝庭、林友清、冯久和、林元康、冯志霖、周则斌、林发述、林寿煁、郭功祺、陈景贵、陈敬祥、陈敬祺、阮文钊、黄恒颂和林元庆。小组成员在完善传统雕刻技艺同时,创造出各种新技法与新的艺术造型,将寿山石雕刻艺术推向新的高度。后人将小组的十六位成员尊称为“十六罗汉”。
林元康,男,别名依坤,1925年4月出生,福州市鼓山镇后屿村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州市工艺美术一级名艺人。早年跟随堂兄林元庆学习石雕,后又拜名家林友竹、周宝庭、郭功森为师,以寿山石雕人物、山水圆雕见长,以艺术处理简洁著称。他的作品,构图饱满,以传统八仙题材最富特色,表现革命圣地的山水独树一帜。
现代 寿山峨嵋石童子拾稻穗摆件
林寿煁(1920-1986),字煁宝,福州鼓山后屿村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福建省分会会员、福建省工艺美术会员。林寿煁为寿山石雕“东门流派”的传人,自幼受祖父林元珠、父亲林友清的熏陶,热爱寿山石雕,长成后又吸取“西门流派”的薄意技艺,融“东”、“西”流派于一炉,自创一格。林寿煁工薄意、浮雕,善刻松竹、花鸟等石雕作品善作多层次布局,意境纵深。
现代 寿山峨嵋石松鹤延年摆件
周宝庭(1907-1989年),号依臂,福建福州人。早年拜“东门派”第二代传人林友琛为师,后又入郑仁蛟门下。雕刻技法融东、西两派之长于一体,汇古代艺术之精髓,兼收并蓄,独树一帜,尤以印钮、古兽和仕女为最。1955年加入福州市郊区寿山石刻生产小组。1988年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现代 峨嵋石五子弥陀摆件
林亨云(1930- ),男,福建福州人,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寿山石雕刻大师。自幼跟随舅父陈发坦学习木雕,由塑造佛像进而从事木雕、牙雕、寿山石雕的创作研究,在木雕人物与动物方面有较深的造诣。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倾心于寿山石雕的创作。林亨云在石雕工艺上尤其擅长刻熊,作品有着强烈的空间感和生命力,给观者以强烈震撼力。他创作了众多雕塑作品,题材以动物为主。他多次应邀赴美国、新加坡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其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省级奖励。虽然已至耄耋之年,仍孜孜创作。代表作品木雕《熊》、寿山石雕《海底世界》、《金鱼》、《北极熊》等。《海底世界》、《寒冬一霸》等获得全国金奖。
现代 寿山都成坑石年年有鱼
此次展览由常熟博物馆和福建民俗博物馆主办。据主办方介绍,近年来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福州寿山石的保护与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通过这样的展览,将福州的寿山石文化推向世界,为“一带一路”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重焕生机。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