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东盟十国的成员国之一。近期,越南因其稳定的经济增长、进出口数据等原因获得广泛关注,其中不乏对越南未来将替代中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的担忧:越南是否会替代中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亦或是无法完全替代,但却会削弱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看待中越经贸关系?
一、越南经济概况
越南国土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9800万(世界人口综述2021年数据),在东盟十国中排第三位;城市人口占比仅有37%,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东盟十国中位列倒数第四。在东盟十国中,越南属于中等收入国家。根据 IMF 2022年数据显示,该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per capita) 为4120美元,在东盟十国中位列第六位,高于菲律宾(3690美元)、老挝(2320美元)、柬埔寨(1750美元)和缅甸(1290美元),但与新加坡(7.9万美元)还存在较大差距。
按照越南国家统计局公开的信息,2021年全年,越南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Nominal GDP)预计约在3626亿美元。2021年年中的时候,越南疫情快速蔓延,三季度GDP 出现6%负增长。但从2021年10月开始,越南防疫政策转向,政府扩大财政支出,发力基建,同时维持低利率环境,经济活动逐渐回暖,出口恢复拉动第四季度 GDP大幅反弹,录得增长5.22%,全年 GDP 实现正增长至2.58%。其中,越南的第一、二和三产业产值占比分别为12.36%、37.86%和40.95%。
据越南计划与投资部最新公布的外商直接投资(FDI)数据显示,2022年前4个月,越南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资金超过108亿美元,同比增长88.3%;越南所引进的外商到位资金达到59.2亿美元,比2021年同期增长7.6%,其中,2022年前4个月,有72个国家和地区对越南进行投资,新加坡以超过31亿美元的总投资额位居首位,占越南外资总额的28.8%;韩国以超过18.2亿美元位居第二,占越南外资总额的16.9%。
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也促进了越南外贸的快速发展。根据越南工业与贸易部日前公布的数据,2022年4月越南出口额332.6亿美元,同比增长25%,进口也同比大涨15.5%。越南前四个月累计出口1224亿美元,同比增长16.4%。在出口总额中,占比最大的是制造业产品,主要为手机、电脑、机械和纺织品,出口额为1056亿美元,同比增长16.1%。
从越南的出口品类来看,去年四季度以来,机械、家具、纺织等轻工制造品提升较多,这些产业也是越南出口相对优势产业。这些主要都来自于外资企业在越南设立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
制造业是越南的支柱性产业,许多海外巨头选择落户越南。目前,越南出现了很多大牌的代工厂。阿迪、耐克、新百伦、GAP、ZARA、优衣库等知名的服装制造品牌纷纷把自己的主要工厂都搬到了越南。苹果、三星、谷歌等科技大厂也纷纷在越南建厂,越来越多高端电子的产业链都逐步落户在越南。
除制造业产品外,越南在出口额中占比较大的是木制品和水产。木制品是越南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之一,今年以来对美国的出口大幅增长,助推了越南木材出口的快速增长。水产业出口的主要产品包括虾和巴沙鱼。
根据越南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越南货物进出口总额为1763.5亿美元(约为1.15万亿元),同比增长为14.4%。其中,出口额为891亿美元(5842亿元),同比增长13.4%。
凭借出口的稳定增长、制造业的快速恢复以及服务业的逐步复苏等因素,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越南2022年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约5%;越南商品出口额约886亿美元,同比增长12.9%。
二、越南的机遇与挑战
近20年来,越南经济基本维持高速增长,这是越南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推行自由市场改革的“阶段性成果”。伴随着全球产业转移,越南外贸还在提速。例如,耐克超50%的鞋类产品以及30%的服装产品都在越南工厂完成;三星超50%的手机出口以及1/3的电子产品出货量都由越南生产。
近年来,越南一直被认为是中国产业转移的最重要目的地之一。相对中国制造,现阶段越南制造有两大优势:一是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低,二是越南与各主要经济体签署的自由贸易协议(FTA)带来的市场准入便利及关税优势。
越南9800多万人口中,处于15-65岁阶段的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约为69%,生育率为1.94,这意味着劳动力较为充沛,且该优势还将持续一段时间。根据测算,越南的人口红利会在2042年达到顶峰。此外,越南最大的城市胡志明市的一线工人的月薪仅仅在人民币2000元左右,是中国一线城市工人平均收入的1/2-1/3。大量年轻的廉价劳动力,正是巨头们青睐之处,也是越南未来能否去的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此外,越南自2007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先后和日本、韩国、英国等世界多国签署自贸协定,成为地区国家中签署自贸协定最多的国家之一,还积极加入区域自贸协定,如《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越南与欧盟自由贸易协定》(EVFTA)、《越南与英国自由贸易协定》(UKVFTA),以及最近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各种贸易协定提供的关税优惠等极大的便利了越南的国际贸易,降低了贸易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越南在数字经济新战场上亦有布局。谷歌、淡马锡和贝恩咨询联合发布的《2021年度东南亚电商报告》指出,越南互联网经济规模到2025年将达到570亿美元,届时将反超印尼,成为东南亚第一。此外,胡志明市力推“数字化转型计划”,力争到2025年,数字经济要占该市国内生产总值的25%,至2030年提升到40%。越南政府也更重视数字经济时代的数据保护,2022年3月,越南政府通过《个人数据保护法》草案的第27/NQCP号决议,如果最终版本提交国会通过,将成为该国在个人数据跨境传输监管体系中的重要法律。
不过,越南也存在一系列挑战,例如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一般,教育落后、中高端人才短缺、基层工人逃离城市,配套产业链不齐全等问题。尽管越南政府也在努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国民受教育水平,进一步推动自由市场改革,但这都需要长时间的努力。
总得来说,全球产业链的多元化布局,短期内利好越南等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但未来,全球产业链将在中长期呈现出数字化、资本化趋势,并将对现有的全球要素禀赋优势格局产生冲击。在此过程中,全球分工的比较优势格局将被重新定义。
越南等劳动密集型、高碳资源密集型的后发经济体,虽然拥有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但是数字经济发展滞后,或者发展数字经济所需的基础设施面临瓶颈,对这些国家的比较优势需要进行再评估。也就是说,这类国家赶超的历史窗口期很可能并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三、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如何看待中越经贸关系?
越南近期出彩的数据,引发了国内一系列讨论与担忧:越南是否会替代中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亦或是无法完全替代,但却会削弱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如何看到在新时代背景下看待中越经贸关系?
3月份越南外贸出口341亿美元,同比增长14.8%;一季度出口886亿美元,同比增长12.9%。不过,虽然出口数据较大,但一季度越南贸易顺差仅有14.6亿美元,经济附加值并不高。其中,一季度越南从中国进口货物276亿美元,截至一季度末,越南对华贸易逆差140亿美元,越南很多零部件、原材料还是从中国进口,在越南加工后再出口到欧美等地。
综合市场数据和专家观点,我们可以看到,总体上,制造业向越南的转移,实际上是中国供应链的“溢出”而非替代。在细分领域,越南对中国出口的替代效应已经初显苗头,但总体来看,越南仍处于中国制造早期低附加值的组装阶段。尽管产业链的过多过快转移容易引发产业空心化,需要警惕,但同时更应该看到,合意的产业链外移有助于中国的产业升级,随着越南等东盟国家参与深化国际分工,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助推中国成为全球价值链中更为重要的节点。
我国订单外移多集中在纺织服装、家居建材、消费电子等行业,而纺织服装、家居建材行业的产业链向东南亚转移早而有之,去年东南亚爆发的疫情只是暂缓了这一进程,如今更像是进程重启。而且,很多订单虽然转移到了东南亚,但仍是中企在承接。据越南官方统计,三分之一的外商投资家居企业是从中国迁来的。
据证券时报对越南中国商会胡志明市分会会长赵骞的采访,中资企业到越南南部投资基本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0年到2006年左右,主要是鞋子和衣服等纺织类劳动密集型企业;第二阶段是2005年到2018年左右,集中在木器及家居企业;第三阶段是从2018年开始,主要是与苹果和三星等相关的消费电子企业。最近几年,中资企业在越南的投资及生产规模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中国社科院徐奇渊、东艳团队在近期出版的《全球产业链重塑——中国的选择》一书中,就中国对越南快速增长的出口进行了拆解(分为消费品、资本品和中间品),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中国向越南产业转移的成分和性质,用以理解越南在国际分工中地位发生变化的事实及发展趋势。研究表明,中国对越南的出口有两大特点:第一,中国向越南出口的大部分产品是中间品,而不是为了满足越南的最终需求。第二,中国企业对越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是带来对越南中间品出口上升的重要原因。
徐奇渊团队认为,事实上,中国向越南的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使得中越在国际分工上的关系更为紧密,部分中国对欧美国家的顺差转变成了中国对越南、以及越南对欧美的顺差,中国国际收支失衡过于集中的压力得以减轻。可见,现在的中越经贸关系较类似于此前日中经贸关系: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价值链重要节点,越南则有成为次级节点的潜力。从长远来看,全球产业链的数字化、绿色化趋势将对越南的发展空间形成一定的挑战。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的研究报告也持有类似观点。报告认为,现阶段,东盟对我国出口的替代效应已经初显苗头。2021年9月以来,美国从东盟进口的份额基本维持在10%水平,而从中国进口的份额从19.7%降至18%。以越南为例,其对我国小部分轻工产品的出口市场形成了一定替代,包括橡胶及其制品、服装、鞋靴、帽类以及玩具。当前,国内出口的“近忧”在于供给端冲击,东南亚本轮出口高增早已在2021年四季度就已发生,且东盟作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在RCEP关税减免以及原产地累积原则等利好下,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因此对于东盟的出口替代效应需要理性看待,无需过度放大担忧。
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韩军认为,中国产业某些特定环节的“外溢”是必然,中国与越南产业链更多是互补关系。随着越南等东盟国家参与深化国际分工,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提升,未来有望促进亚洲整体出口贸易。
四、新局势下,中国该如何应对产业链
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再加上疫情等不确定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担忧出现了——全球产业链在长期中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将弱化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
不过,徐奇渊团队指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下,中国本身也是全球产业链多元化布局的选项之一,同时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因此中国毫无疑问仍将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多元化可能对中国的产业外移产生一定影响,但并不等同于简单的去中国化。”
另外也要注意到,从单一效率取向的全球化,转变为效率与风险平衡的全球化,意味着我们要承受一个更高成本的全球化,也将进一步拉低未来的全球经济增速。而一个更低的全球经济增速,反过来也将导致全球化的进程放缓。
对于巩固国内产业链、做好中西部地区产业链承接,徐奇渊、东艳团队提出了四点建议:
(1)中国可以执行梯度税收优惠。中西部地区可以试点对标东南亚国家,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以税收政策工具引导和支持产业有序转移,加强省际协调,减少横向税收竞争。
(2)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改善中西部地区政府的激励约束机制,提升市场化水平和政府效率,改善政企关系。
(3)在市场主体方面,推动内资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使其逐步摆脱服务外资的“代工”地位,塑造稳就业、增利润、育品牌三赢局面。
(4)在中西部边境省份可以积极与越南、缅甸开展劳务合作。越南、缅甸劳动力成本低,年轻劳动力资源充裕,可在中国广西、云南等边境省份布局中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尝试我国产业链+越南劳动力的经济一体化模式,通过提供语言培训、学历教育等方式吸引越南年轻劳动力入境学习、工作,这样既可以缓解我国年轻劳动力短缺,又可以通过引入境外劳动力要素把产业链留在国内。
未来,面对全球产业链数字化趋势,中国又该如何抓住机遇?
前面提到,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而言,其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或将进行重估。
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发展数字经济、从而实现产业链数字化的最大障碍:首先是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短板。其次是对于个人隐私保护和商业效率的权衡面临更多困难。最后,大部分发达经济体原本就面临一定的产业空心化,以此为基础要实现以实体产业链为基础的数字化整合,也将面临更高成本。
相较而言,在推进产业链的数字化、资本化的过程中,徐奇渊团队认为中国在以下两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1)中国的数字经济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基础,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商业模式创新处于世界前沿,在新兴技术领域也有一定竞争优势,独角兽企业数量仅次于美国、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
(2)中国的产业链完整、生产配套网络发达,这为产业链数字化提供了很好的整合基础。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制造业部门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在某些具体领域还有一定的脆弱性。但是,中国目前的生产能力、交通物流水平、生产配套网络等等,都为产业链的数字化、资本化提供了坚实基础。
徐奇渊团队认为,产业链的数字化,有可能改变甚至颠覆中国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劣势。不过,中国的资金成本还是高于其他主要发达经济体。但是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境外融资、利用境外资本市场的低成本资金,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中国也在积极探索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从中长期来看融资成本的下降值得期待。
总体而言,产业链的数字化、资本化发展趋势,对中国而言是一个可以抓住、而且必须抓住的历史机遇。
与此同时,如果全球产业链的数字化、资本化成为发展趋势,那么国民收入的分配也将更多倾向于资本,而不是劳动者。在此背景下,收入差距、甚至失业将成为一个更为严峻的全球挑战。
也就是说,我们更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使得产业链的数字化、资本化发展具有更好的包容性、普惠性?政府如何在再分配过程中起到更好的平衡作用?
参考资料:
1、《“越南制造”如何影响中国?越来越多中资企业把产能转移过去》证券时报,2022年5月9日
2、徐奇渊《面对全球产业链数字化趋势,中国如何抓住机遇?》,财经,2020年6月17日
3、明明债券研究团队《如何理性看待当前的出口形势?》,中信证券
4、 路虹《越南前四月外资外贸很红火》,中国商务新闻网,5月13日
5、《全球产业链重塑——中国的选择》为上海浦山新金融发展基金会课题“全球产业链重构与中国应对”的研究成果,课题联合主持人为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特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经政所研究员、副所长徐奇渊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经政所研究员,国际贸易室主任东艳,课题组主要成员包括赵海、苏庆义、崔晓敏、姚曦、杨盼盼、马盈盈、熊婉婷、董维佳、陈思翀、郎平、潘圆圆、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