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旧稿件」21年前的记录:凤凰卫视香港回归报道(七)

【旧稿件】21年前的记录:凤凰卫视香港回归报道(七)

作者:哈里

【程鹤麟按语】本周,本公众号继续刊发记录者哈里2017年下半年写作的原始稿件,以纪念21年前,凤凰卫视历史性的、不同凡响的初试啼声。

看着这篇旧稿件,程老汉深感,当时就记录,非常重要。这篇旧稿件所记载的许多事,我已忘却。若非当时就记录下来,有些事就灰飞烟灭了。

第七回 较量维湾

6月中下旬的维多利亚海湾看上去与往日一样,微风轻拂波光粼粼,平静得就像一泓内陆的湖水。而到了7月1日前后,这里将要沸腾,维湾所左偎右倚的香港岛、九龙半岛,将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上图:1997年6月30日晚上,中国领导人在下榻的九龙海逸酒店会见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

北岸的九龙半岛,紧挨着凤凰卫视总部的五星级酒店海逸酒店,是中央代表团下榻的地方;南岸的香港岛,造型别致的会议展览中心,将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特区政府成立及特区政府官员就职典礼和庆祝酒会,是焦点中的焦点。而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耗资一亿元主办的“香港九七万丈光芒庆回归”烟花及花船巡游,就将在维湾海面上进行。所以,全球8000多记者较量于香港,具体说就是较量与维多利亚海湾。

凤凰卫视在维湾北岸设立了“九七香港回归世纪报道”指挥本部,而在南岸的会展中心里则设立了前沿本部,并且在南岸的码头、添马舰等处,也派出了主持人和摄影队。6月13日组建的、由京港两地同事混合的3支特勤外景队,承担的是维湾两岸的机动采访和拍摄。

6月30日中午12时整,是凤凰卫视“九七香港回归世纪报道”启播的时刻,而此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直到6月13日都还不见端倪,把大家急成热锅蚂蚁。可是6月15日下午,节目监制王酉年带了十几个人到黄大仙烧香之后,局面竟然就发生了逆转。也就是说,在最后的半个月里,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虽然历尽坎坷,人人心惊肉跳,终于还是有惊无险,大获全胜。

航拍香港终于实现。虽然那段时间香港总是阴雨天,但还是给了凤凰的航拍队几个难得的晴天,让负责航拍的赵群力很开心。不过王酉年还嫌晴日子不够,抱怨赵群力没跟他一块儿去黄大仙烧香。而上了飞机参加航拍的主持人吴小莉却说,再多拍几次她小命就没了。小莉真是优秀的电视人,每次上天拍摄都表现优异,落地之后就必定呕吐到五脏六腑都翻个个儿。而初学航拍的张绍刚,干脆就在飞机掠过海面时朝着大海交货。

黄小茂精心制作的音乐作品,由新加坡来的编导吴爱萍小姐,千辛万苦地逐一“生擒”凤凰卫视的主持人,挤时间拍完外景,又用了数个不眠之夜做后期合成,圆满交出了音乐电视。

(上图左起:沈蓓蓓、关伟、吴爱萍、郭滢。)

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城市的迎回归专题,也由各城市的电视台支援,陆续寄到香港。遗憾的是,重庆电视台支援的专题,太迟发出,赶上香港邮政部门放大假,直到7月4日才到凤凰卫视手上,而这时凤凰卫视的世纪报道早已结束。

那段时间守在北京监制节目的钟大年教授,于6月21日回到香港,带来了北京节目中心制作的10个“九七花絮”专题片段和其它一些节目。

北京节目中心副主任郭志成与吴爱萍合作,剪出了《邓小平与香港》专题片。

(上图:郭志成。)

郭志成年轻有为,善打硬仗。他是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的主摄像之一。加盟凤凰卫视之后,与王酉年、矫捷及主持人窦文涛、许戈辉合作,于去年(1996年)拍摄了引起轰动的《解放军驻港部队大纪实》。1997年的6月27日,他又同两位主持人一起,再次进入深圳,与先一天到达的王酉年、矫捷会合,拍摄驻港解放军进入香港之前48小时的情况。

(上图:香港回归前夕,凤凰卫视摄影队在深圳同乐军营采访解放军驻港部队。)

允许凤凰卫视二进深圳同乐军营的官方命令,是在6月26日才刚刚下达的。那些日子里一直惴惴不安的王酉年,得令后真是大喜过望,他和矫捷连换洗的衣服都没带,就匆匆从香港赶去深圳。这个节目后来由香港同事赵宏兴与剪辑师配合,漏夜加班制作,按时播出。

北京节目中心主任郭滢,一方面要照顾北京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又是香港会展中心前沿本部的主编。他于6月中旬来到香港,了解基本情况特别是会展中心的基本情况,之后又匆匆赶回北京,安排摄影师Bill先生在北京拍摄“九七香港回归世纪报道”的大片头外景,还要安排7月1日前后北京重大活动的报道细节。6月28日,他带着北京制作的最后一批“罐头节目”和数百件特制的凤凰卫视回归报道T恤衫,风尘仆仆又回到了香港。

6月30日中午12点之前的那半个月,可以说是让凤凰卫视的同事们回想起来人人都吃一惊的日子。不论北京香港,全体同事都忙得人仰马翻。也不知怎么,虽然大家每天只睡三五个钟头,有时只睡个把钟头,每天却都能照样精神饱满地工作着。6月28日上午10时,当天早晨7点钟才下班回家休息的程国华,又被一个电话召回指挥部。他见到程鹤麟的第一句话是:“哇,好希望现在是7月3号上午的10点。”

(上图:左一,钟大年;右一,程国华。)

在那半个月里,王纪言台长、沈纪总指挥,每天都要抓住温港成、邱伟华、程国华、潘红星、伍淑娴以及程鹤麟等人,听取最新报告,不断调整细节。沈先生提出,计划必须准确到秒,必须做到零秒误差。由于情况总在不断变化,工作台本就也在不停地修改更新着。

(上图:图左,凤凰卫视香港回归报道总指挥沈纪;图右,程鹤麟。)

6月16日下午,沈纪总指挥召集会议,会上指示总撰稿程鹤麟、程国华在24小时之内拿出的工作台本。当晚,二程在关伟、伍淑娴的合作下完成了任务,并于当夜打印出来。程国华一高兴,在台本末尾让打字小姐打上“大功告成”4个大字。这4个字从第二版开始就不见了,因为后来的事实让程国华相信,孙中山先生的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将会从始至终伴随着凤凰卫视的60小时直播节目“九七香港回归世纪报道”。大功,只有到了程国华所期盼的7月3日到来的那一天,才算成功。

此后,工作台本又出了6版,差不多是每两天就改一版。而6月28日那天,一天里就出了两个版本。为了不致混淆,聪明的程国华叫打印小姐一版竖着印,一版横着印,一版用白纸印,一版用绿纸印,还用过蓝纸盒黄纸。6月28日那天的两版,A版是黄纸,B版是白纸。程国华还给各个版本取名,方便区别,什么“标准版”啦,“完全标准版”啦,还有“完全操作手册”什么的,像是给他家的宠物取名似的。

程鹤麟当时曾写打油诗曰:“忆昔碰杯时,相互不熟悉。偷偷看两眼,各自想心事。”

(程鹤麟按:不知道当时是什么心情,也记不得写的是谁,是泛指还是特指,总之,这几句暧昧的打油诗,很怪。)

【附录:《亲历者的回忆|凤凰香港回归世纪报道:六十小时播不停》节选】

作为直播的总撰稿,程鹤麟南下香港支援同事,他对香港的第一印象,也许很别致:

6月中旬,摄影师矫捷、张绍刚、樊庆元还有我,几个人提前大约一个星期来到香港,统一住在佐敦的一个招待所里面。每天早晨到附近的一个上海馆子里去吃早点,然后坐馆子门前的6号小巴到黄埔花园去公司上班。天天如此。

我们的个子都算高,都讲普通话,还不会听讲粤语,于是没过几天,餐厅里那些早班的服务员全认识我们了,就在那里议论。有一天,有一个大胆的男服务员在我们面前用广东话说“解放军!”——他以为我们是解放军,因为佐敦附近正好有一个英军的军营,后来就被解放军接管了,这个我听懂了,就跟几个同事说他们以为我们是解放军,张绍刚还打趣说,以我们几个的年龄,在军队都是校官级别了(笑)。其实张绍刚那时刚刚24岁,当校官好像早了点儿。

我的主要工作是总撰稿。因为九七回归虽然是一个新闻直播,但是新闻直播有个开场语,官方的活动事先都有公布:整个过程、几月几号、几点几分,官方有什么活动,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日程表,做每一场活动直播的开头介绍。我写的内容可以说是一个脚本,也可以叫做是一个参考,因为政府事先公布的流程,没有很多细节,要靠主持人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补充,我们的工作是解决主持人的事,当然也要靠主持人自己事先做功课,我们没给他们准备的,主持人和评论员事先要做功课,所以有一部分香港同事专门负责资料收集,他们收集的一摞一摞的资料,在给我的同时,也给了主持人和评论员。

那时候,我们还在大量地使用手写,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每一个字都是在电脑键盘上敲出来的,就像刚才说的,所需的资料不像现在一个邮件即可解决,也是一摞一摞的,印成各种颜色的纸上,我写完一部分就扔掉一堆资料,那些主持人评论员也是,按照时间的推移、一场场活动的结束,他们面前的纸张资料也越来越少。

当时,凤凰卫视的办公地点在红磡,与回归活动的重要场地——湾仔香港会展中心隔海相望,凤凰所在的办公楼很逼仄,唯一的一间会议室就拿来给我们做办公室,北京来的同事都集中在那儿,既可以开会,也可以写稿。当时的办公楼居然没有禁烟,同事们烟瘾上来,一边吞云吐雾,一边脑力风暴,会议室内常常“伸手不见五指”。

——程鹤麟,中文台副台长

程鹤麟和他的同事们在烟雾缭绕的会议室中,参考一摞摞资料漏夜赶稿的情形,也给匆匆经过的邱伟华留下了印象。香港人邱伟华负责节目播出的统筹协调,写出的文案经过他的编排与时间计算,形成完整的最终播出流程。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与他的同事,是“令这些想法化为现实,最终呈现在电视荧幕上的人”。

我记得当时是有一些写稿的同事比如程鹤麟他们,就这样写啊写啊,写了相当长的时间。我记得有好多张纸,每一张纸就可能是一个小时的内容文案,那就有60张纸。我们从星空卫视取得播出时间表,将节目内容包括广告片一一对照进时间表中,确认大家都对得上。这些节目内容包括政府活动的直播时段,以及我们自己的“罐头”、比如我们提前拍的一些访问、航拍画面等等,全部填入播出时间表,形成初步的播出流程。

在直播时,可能会突然发现某部分时间比原来预估的长了一点,那就需要再调整后面的节目,这是所有直播都会发生的情况:播出流程一定会有所转变,但是如果之前的准备功夫做得足够,这种临时的转变就会简单一些——因为已经有一个清晰的框架在那里。那一晚,我们就在那里“砌”这个框架——我们最主要的就是要确认这一切如期播出,且没有任何错误。这几十张写满流程的纸,到了那日开始直播的时候,一个部分完结就扔掉一张……这是挺特别的回忆,因为很少会做60小时这么长的一个流程。

——邱伟华,节目制作总监、资讯台副台长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