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最宜居城市评选中,新加坡曾凭借空气质量、优秀的基建、完备的医疗设施、一流的教育和低犯罪率连续17年成为全球头号宜居城市。
然而50年前,它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的未来如此辉煌:自治伊始的新加坡,并非像大众印象中的那样,坐守英国撤出后的众多遗产后平步青云;当时的它,固然有着一定的发展基础,但同样面临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经济畸形、种族纷争留下的满目疮痍,能住上像样房子的人,还不到10%……
曾经有一位长者为新加坡的独立而遗憾
而后带着这个城市迈向全球顶级都市之林、
(李光耀 1923-2015)
(图片来自[email protected] D. Ward)
但半个世纪,足以改变很多。
畸形繁荣下的南洋岛国
新加坡坐落于马来半岛南端,除新加坡本岛之外,还包括周围数岛。从东南亚诸国的位置来看,新加坡地处东南亚中心;从全球位置看,新加坡地处马六甲海峡东口,处在太平洋与印度洋的航运要道上,可以说扼守了欧亚大陆海上通道的咽喉。
新加坡夹在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之间
虽然位置极其重要,却也是必争之地
历史上长期依附于某一强权
要作为独立城邦是很难的
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让新加坡自19世纪以来便一直是西方在东南亚殖民的战略要地,长期将其作为印度洋战略中关键的转口港口。
新加坡城的创建者莱佛士爵士的雕像犹在
从英国本土带来的权力
是这个城邦国家最初的经济之源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
但这一地位终究是基于英国人殖民体系的存在,50年代末,新加坡获得了自治地位、脱离了殖民地背景后,不仅新的问题出现,很多此前遭忽视的问题也逐渐凸显。
之后新加坡又从马来西亚中独立(被踢出)
这位长者对此也是深感遗憾
不得不艰苦奋斗改变新加坡的命运
(图片来自[email protected] Archive)
英国人撤离不久后,新加坡就被马来西亚踢出了联邦,并敌意很满地减少了通过新加坡进出口的货物;印尼在苏加诺执政的最后几年里,也对其发起了对抗政策;同时英国宣布撤离新加坡军事基地,不仅让新加坡失去了稳定的外汇来源,也逼迫他们自己搞国防,而这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马来和印尼如果真要扼杀新加坡的话
新加坡几乎没有什么好办法
当时连淡水都大部分要靠马来柔佛州供应
而马六甲海峡上有的是城市想取代新加坡
另外,由于新加坡在英统治期间吸纳了大量外来人口,属于一个为殖民化而建立的国家,人口构成多样,除了华人还有印度人、马来人、武吉斯人、爪哇人等民族,大大增加了国家管理难度。
在这座资源匮乏的小岛上
哪群人都不富裕,都是讨个生活,也不用分你我了
(图片来自[email protected] of G.R. Lambert & Company)
更糟糕的是,虽然人群的种族背景多样,但真正能为新加坡未来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少之又少:刚刚独立的新加坡教育水平很低,几乎谈不上人才储备,缺乏产业发展的燃料。
这些没知识没技能的人还没房住。殖民期下的新加坡城市建设令人不敢恭维,实现自治时新加坡人口虽然只有158万,但存在很严重的房荒:市区有40%的人住在贫民窟和窝棚下,只有9%的居民能够住上像样的公共住宅……
面对这一个个困境,要想在这块“崭新的沼泽地”建起高楼,强大的信念还不够,必须靠不断取得进步、稳定人心才有可能实现。
信心助推岛国逆袭
新加坡第一代领导人相信,新加坡独立不久尚无能力独立生存,需要将新加坡的未来托付给“国际体系”,接着确定了新加坡要走外向型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以此来改变过于依赖转口贸易的殖民地经济模式。
要想求生存,首先要和西方领导人谈笑风生
(李光耀与里根)
(图片来自[email protected] Reagan Presidential Library)
首先出场的是低价值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品、服装、家具、船舶修理等。虽然这些产品的附加值很低,但对于新加坡来说,它们多少解决了缺少贸易腹地的大难题,并且建立了初步的工业体系,对日后的意义非凡。
腾笼换鸟的转折点是1973年石油危机。原油价格强势拉升,新加坡制造业大受打击,不得不开始缓慢地进行“经济重组”,向技术密集型过渡,电子、精密仪器等高附加值产业渐渐兴盛,到70代末期,炼油业、电子业和海事工业己成为新加坡工业中的三大支柱。
以至于新加坡虽然不产石油
但却是全球三大炼油中心之一
(新加坡炼油厂灯火通明)
(图像来自google map)
最后一次在80年代的转型似乎也是顺理成章,完成了原始积累的新加坡终于得以跻身高新工业国家行列,金融服务方面也斩获颇丰。
港口带来了物流,带来了人流,带来了资金流,带来了对多种多样的服务的需求
这仍然一座建在港口之上的都市,但也早已超越于此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
产业爆发出的高光本色,建立了外资的信心,它们带来了新加坡急需的资本、技术和人才。新加坡也继续加码,通过取消非居民利息预扣税,吸引国际金融机构,逐渐成为亚洲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到90年代初外汇市场位居全球第四……
表现在经济上,则是到 1979年时,新加坡人均 GDP达到 4078美元,跃居世界前 31名。
现在则是第七(比香港地区高出33%)
(图片来自[email protected]各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列表)
经济发展起来了,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比如多民族下的难统治管理的问题,已经在共同奋斗的过程中渐渐消解,不同背景的移民如今借着“具有创造性和冒险精神”的共同特点,和共同的新加坡人身份,为一个目标而努力。
这是属于人口背景庞杂的新加坡的又一个高光时刻。
财富和地位可能才是最具吸引力的身份
在巨大的收益面前,很多问题都不是问题了
(图片来自shutterstock)
国力强盛的同时,新加坡的国际地位也在一步步提高,更多国家愿意与之合作。
拿教育来说,新加坡在70年代后期实施跨国合作培训计划,将待培训人才送往欧美,还在重点产业上与国外企业共同培训,如与德国Rollei合办精密工程培训中心,促进精密工程、硬盘驱动成为支柱产业……
这看似正常的操作,对新加坡而言又是一个高光节点,因为这是独立之初的它没有办法做到的。
但在经济起飞的同时,伴随很多城市出现的高房价现象却没有让新加坡人住不起房。这是因为独立后不久新加坡就开始推进“居者有其屋计划”。
新加坡自1970年代开始建造卫星城
由政府开发和治理,生活措施齐全
基于经济水平差异,有不同的公寓类型供选择
(图片来自:[email protected]_diablo)
该计划一个关键是,新加坡政府推出低于市场价格的“组屋”供民众购买,以实现住房供给量的增加。效果很亮眼:80年代中期时,85%的新加坡居民拥有了自己的住房,此后一直维持在90%左右。
对于新加坡来说,踩对每一个历史的关键点,并能以之化解社会矛盾,是非常幸运的。这些转机,最终塑造了众多高光时刻,也成为这个弹丸之地国运狂奔的润滑剂,让发展顺畅地进行下去。
时间并不意味着磨损
新加坡国运的一路升级,有赖于上下一心的努力。但光有领导层的决心还远远不够,民众的信念与支持同样重要。而这就需要不断地用发展过程中的高光时刻来刺激,否则就很容易因内部崩溃沦为失败国家。
其实不只是在大的国家层面,对每个个体来说同样如此。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磨难总会不期而遇,甚至每一天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如意:
与朋友意见不和、应接不暇的应酬、最亲密的人突如其来的情绪……这些事看着小,但杀伤力可不小,样样似乎都会磨损人的心境,丧失前进的动力。
但正如视频展示的那样,面对人生的“磨难”,人们往往会发现它们背后隐藏着让人为之一振的高光时刻:儿子的真情吐露,同事并肩战斗的意愿,或客户的一句肯定……这些小小的高光,成为了为人生保驾护航,助力腾飞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