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人才为何纷纷离开厦门?就业面窄房价高,产业量小名企少

【编者按】一座城市的发展,必须具备的元素是人、空间和产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对人才的渴望促使城市间的“抢人大战”持续发酵。那么,人才对城市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日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选择厦门作为样本,深入研究厦门近年来在人才、人与空间和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之间的最新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思路。力求通过城市样本的分析,从人、地、产三个维度,探索城市发展背后的逻辑。

每经记者 梁宏亮 特约记者 檀 越 每经编辑 陈俊杰

厦门岛南,黄厝海岸边。细软的沙滩上,很多正在拍婚纱照的新人流连忘返,厦门迷人的景色足以让他们铭记。新人们希望能够在厦门多待一段时间,因为,这座城市已成为他们一生幸福的见证。

厦门岛西,某办公楼内。弘信创业工场投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李强为《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倒了一杯茶,靠回沙发上,他望了一眼窗外的天空:“现在我身边,有好多人都想要离开厦门。”李强的语气略显凝重。

厦门,这座高颜值、气质佳、有温度的城市,在新一轮“抢人大战”愈演愈烈的今天,正面临人才匮乏的难题。

厦门。图片来源:摄图网

一群老板的焦虑

家乡在泉州的小叶,曾是厦门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在厦门待了两年多的他,2015年的3月决定告别这里,去北京找找新的机会。两个月后,小叶拿到了北京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的offer,这家公司开出的薪酬,是原来的3倍。

其实,像小叶这样的劳动力在不同城市之间自由流动,本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但是近年来,一些在厦门的老板发现,招人的难度越来越大。

劳动密集型企业对人的需求特别敏感。“现在,劳务招聘的压力非常大,在厦门市场的供给量其实是下降的。”来自新加坡的祁锦昌接手赫比(厦门)精密塑胶制品有限公司已经差不多8年时间。这8年来,他带领公司将销售额从2亿元做到了7亿元。借助厦门的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他的事业可谓蒸蒸日上。但这两年,招聘到足够的工人已成为祁锦昌和他的人力资源总监感到头疼的事情。

“因为有自动化生产线的加入,我们这两年对劳动力的需求其实比较平稳。政府也一直在为我们提供招聘的渠道,但是从劳动力的供给来看,操作工的招聘还是比较严峻。”祁锦昌介绍。

成熟的大企业缺人,还处于成长期的创业企业同样缺人。90后老板洪清涯和自己的团队一起,搭建了一个短视频创作者的服务平台,现在,这个名叫“视频兔兔”的短视频一键分发平台已经颇具影响力。与赫比公司这种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企业不同的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洪清涯缺的不是熟练操作工,而是像应届生这样的“新鲜血液”。

“做我们这个行业,本来人才就很少。厦门本地高校比较少,每年高校毕业的应届生数量本就不多,很多都去了别的地方,剩下的大部分又被大公司招走了。像我们这种创业公司,发展到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人才,可是在招人的时候,根本抢不过那些大公司。”讲到这里,洪清涯显得很无奈。

人才难觅,一些招不到合适人才的企业,也只能选择离开。厦门的RQ SPACE是一家专门为创业公司提供服务的平台,它的创始人曾荣群在厦门的互联网圈子里深耕了几十年。据他这几年的观察,随着招人难度越来越大,很多厦门的好公司,开始逐步向北上广深以及其他大城市整体或部分转移。

弘信电子研发团队的转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李强透露,招不到高端研发人才对他们企业的影响很大,只能把研发基地设到外地去。“深圳、武汉、成都、西安都会有我们研发的布局。”李强坦言,“作为企业,你只能顺应市场,你改变不了这个城市的环境。”

两组绕不开的矛盾

缺操作工,缺应届生,缺高端研发人才,三家企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渴求,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目前厦门人力资源市场的现状。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采访发现,在厦门发展的人才始终绕不开两个矛盾。一是低收入水平与高生活成本之间的矛盾;另一个是相对较小的产业体量与人才对未来较高的发展空间需求之间的矛盾。

谈到收入水平与生活成本,祁锦昌把矛头指向了厦门的房价:“厦门的工资水平在中国不算高,属于中游,但是它的房价相对较高,这个比例就不对。如果我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我会选择一个能负担得起房价的地方,而不会选择一个工资低但房价高的地方。”

而在已经离开厦门的小叶眼里,房价并不是他离开厦门的主要原因。在北京待了一段时间以后,小叶离开了北京,又去了杭州。在他看来,北京、杭州、厦门三地的生活成本其实相差并不大。

“老实说,租房和吃喝,三个地方其实差不了太远。当时我在北京西二旗那边,房租1500~1800元左右,在厦门租一个小区内的一居室的话,可能也需要1500~2000元。现在,我在杭州住的稍微好一点,房子在2600元左右一个月。”

而据曾荣群的观察,很多人才离开厦门,实际上是因为厦门发展机会比很多大城市要少。在厦门火炬高新区的一位负责人看来,厦门的社会风气好,气候环境好,生活比较舒适。“很多硅谷回来的都会觉得这里的环境太美了,出去就是海边。”不过,这位负责人也坦言,厦门确实地方比较小,产业发展没有北上广深体量大,成熟度相比也有差距。“而且,厦门知名度高的大型企业、龙头企业还是比较少一些。没有像华为、腾讯这些响当当的企业。”她说。

小叶举了一个例子:“就拿互联网产业来说,2013年到2015年,我们看到了很多风口,无论是O2O还是人工智能,在北京你会看到很多企业如火如荼、热火朝天地干,但在厦门来看,好的企业其实还是那几家。”

在曾荣群看来,产业成熟度、集中度是吸引人才的一个方面,除此以外,还要形成良好的工作机会和再次创业的环境。“人才到了一个地方,不是说你给我高工资,给我好的发展方向就足够了。现在人才考虑的是,我到了你的公司以后,发现工作其实自己并不喜欢,那么,还有没有机会跳到更好的地方去?”

三个重要的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从常住人口总量来看,厦门近些年一直保持着增长的势头。

厦门市统计局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末,厦门市常住人口401万人,比2013年增加28万人。从统计局的分析来看,2017年厦门市人口出生率在上年大幅提高的基础上继续提升,死亡率略微下降,所以带动了自然增长率继续大幅提升。同时,统计局认为,随着生育二胎热情的全面释放,预计今后几年的生育水平将有所回落,逐步回归至往年的正常水平。

在这样的背景下,找到吸引人才的适当切入点并贯彻实施,便成了厦门需要完成的任务。

《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提到,厦门规划至2020年总人口达到500万,预计远景人口800万。也就是说,2013~2017年末,厦门5年时间内增加了28万人。而2018~2020年这3年间,厦门要再增加100万人口。厦门未来的“引人”压力,可见一斑。

吸引人口,当然是为了支撑产业的发展。早在中兴事件前,厦门就把目光聚焦在了集成电路产业上。2016年6月,《厦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厦门市加快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相继发布。从区域规划、资金投入、政策配套、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对未来厦门集成电路产业进行布局。

厦门要发展产业,毋庸置疑要以人才为基础。而《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6~2017)》显示,目前我国集成电路从业人员总数不足30万人,但是按总产值计算,需要70万人,尚有40万的人才缺口。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李浥东此前曾向《中国青年报》表示,他看到在对中兴事件与国家芯片的讨论中,关注技术差距的多,关注人才问题的少。而在他看来,国产芯片的研发和应用短缺,更为根本的问题在于我国计算机人才培养的“头重脚轻”。

正是因为如此,厦门未来如果要想真正实现集成电路产业的蓬勃发展,集成电路人才哪里去找?对厦门来说,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除了打造自己的产业生态,厦门在促进对台工作与两岸关系发展中也发挥着独特优势和作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唐永红教授此前曾撰文指出,发挥厦门对台独特优势,加强对台工作,促进两岸关系发展,推动祖国统一大业进程,是中央赋予厦门经济特区的特殊历史使命。

青年是两岸关系的未来,已逐步成为两岸交流中的生力军,他们对两岸关系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将更加明显。在新形势下,厦门如何做好两岸人才交流工作,为台湾同胞在厦门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厦门居民同等待遇,以及促进台资企业在厦门更好更快发展?这是厦门另一项需要重点考虑的任务。

李强表达了自己的忧虑:“面对全国的抢人大战,厦门应该怎么面对?”

四项举措的努力

为了吸引人才,解决人力资本的问题,厦门正在努力。

2017年7月25日,厦门市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厦门人才新政45条)。这项人才新政在引才上以大力度派送“真金白银”,对新引进落户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毕业生及归国留学人员,按硕士每人3万元、博士每人5万元发放生活补贴。

今年4月,厦门出台了《厦门市促进外资增长若干措施》,措施明确,2018年~2022年,厦门外商投资企业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1000万美元及以上,且投资厦门市重点发展产业项目,给予企业中符合具体要求的员工个税地方留成补贴、参照本市户籍人员条件在厦购买商品房住宅(即可购买2套、不受社保缴交年限限制)以及允许落户等优惠措施。

此项政策出台后,有观点认为,能够享受到此项优惠政策的人才寥寥无几。甚至有人质疑,能够达到年缴纳个税8万元(含)及以上的员工还要给予个税地方留成补贴,有“补富抽穷”之嫌。

对此,曾荣群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关键是怎么定义人才,前阵子很多人都在讨论,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人才。是学历高吗?我想可能不见得。后来就有人提出,企业愿意给他高工资,那肯定是人才。所以,政府就针对这块给予扶持,希望人才留下来。”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金圆研究院理事长戴亦一认为,厦门的抢人策略,应该和郑州、长沙、西安有所不同。“厦门地方太小了,不像西安能抢这么多人。厦门应该抢高素质的人和高净值的人。应该向深圳学习,要拿出真金白银来补贴这些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

厦门海沧区政府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人才要与产业互动,要从产业的方向来聚集人才。“人才到了一个地方,当地的条件能不能支撑其基本需要?能不能满足其就业和发展需要?这些都是要考量的。所以,人才政策,不是放得越开就对人才越尊重。”

正是出于这种要把产业与人才相结合的考量,在厦门市政府出台的《厦门市加快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实施细则》中,专门就吸引集成电路方面的人才进行了安排。据了解,厦门除了对集成电路高端人才会给予30万元~100万不等的一次性安家补助外,集成电路产业相关紧缺专业毕业生也将享有安家(租房)补助。

而厦门的另一项为台湾同胞在厦门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厦门居民同等待遇,以及促进台资企业在厦门更好更快发展所出台的具体政策(60条),同样充满了诚意。4月10日晚,厦门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厦台经济社会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在国台办“31条措施”的基础上,增加了经济合作、社会领域等方面的内容。

目标有了,政策也有了,但怎么通过人产互动、差异化吸引真正解决“人才焦虑症”,依然是厦门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毕竟年轻人已经开始对“房补共户口齐飞”的引才政策审美疲劳,不拿点诚意出来,恐怕很难赢得这场城市间的未来争夺战。(实习生王舒婷对本文亦有贡献)

厦门的地与人:一场资源配置的“突围仗”

每经记者 梁宏亮 特约记者 檀 越 每经编辑 任芷霓

据统计,月初的“五一”小长假,厦门纳客133.12万人次。根据厦门高速交警监测,光是假期前两天,进入厦门的自驾车及小型客车(含厦门牌照车)达到25.54万辆,同比增长26.94%,岛内的资源承载压力可见一斑。而在清明假期第一天,厦门出岛的“四桥一隧”车挤车,翔安隧道更是堵得水泄不通,从天黑堵到凌晨。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即便是在假期之外,游客没有集中光顾厦门岛时,岛内的资源承载压力也十分突出。厦门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任工程师孟永平称,由于教育、卫生等公共资源都集中在岛内,导致整个岛的进出越来越拥堵.“几个出岛通道,比如海沧大桥、集美大桥,翔安隧道,基本上是修一个堵一个。”

当前,厦门也正朝着“国家中心城市”努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优化其空间布局,解决资源配置难题,成为了厦门的一项重要任务。

图为厦门园博园的桥梁 图片来源:新华社

岛内:“高经济密度”下的产业迁移史

厦门岛内面积158平方公里,占厦门全市的面积不到1/10。《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计算发现,2017年,岛内的经济密度(即区域国民生产总值与区域面积之比)高达16.79亿元/平方公里,而岛外经济密度为1.35亿元/平方公里,岛内经济密度是岛外的12.4倍;岛内人口密度1.29万人/平方公里,岛外人口密度仅有1278人/平方公里,岛内是岛外的10.1倍。

在2014年,不到全市1/10面积的厦门岛,已经承载了全市1/3的工业产值。

基于此,厦门岛内企业在成长到一定阶段后,发展会受到空间限制。“比如像软件园这边,位置是有限的,目前已经饱和了。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需要的空间就越来越大。原来需要两千平方米的办公场地,做起来之后就需要三千平方米。但这里已经没有位置了,就只能搬走。”RQ SPACE创始人曾荣群表示。

而厦门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将岛内的工业迁到岛外,岛内的空间留给新兴产业。

2013年8月,厦门市政府出台了《厦门市促进岛内工业企业搬迁岛外暂行办法》,通过土地收储补偿、搬迁改造奖励等政策,推动岛内工业企业逐步向岛外产业园区转移集聚或向异地共建产业园区转移。岛内工业企业若迁往岛外发展最高可获1000万元的奖励。

在2014年3月出台的《“美丽厦门”战略规划》中,明确今后岛内不再发展工业。

岛内大量工厂外迁,留下来的土地如何规划?为了解决闲置的工业厂房使用问题,2014年5月,厦门市又出台了《厦门市工业仓储建筑使用功能临时变更审批管理办法》,规定原有的工业仓储用地可以临时改变用途,改造为办公、商业、酒店等政府鼓励发展的第三产业,束缚工业仓储用地的“制度枷锁”自此被打开。

一系列腾笼换鸟的组合拳打下去之后,厦门工业开始根据不同的功能定位,逐渐在岛外的各大工业园区集聚。厦门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2017年,岛外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48%,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也占到了全市的71%。

岛外:寸土寸金背后土地管理新思路

赫比(厦门)精密塑胶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赫比(厦门)公司)近年来在厦门岛外发展得很快。2010年其厂房土地面积仅有1.6万平方米,而现在已经增加到了3万平方米。赫比(厦门)公司总经理祁锦昌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他们非常看重厦门在区位上的优势以及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因此预计接下来的三年,他们还将继续扩大厂房土地面积。

不过,祁锦昌也表示,虽然周边的土地资源很充足,继续扩充厂房面积问题不大,但是对于赫比(厦门)公司来说,在获得土地的方式上,他们还需要作出一个重要的选择,那就是“买地”还是“租地”。

“现在租金每个月大概在60万元人民币左右,压力还是比较大。”祁锦昌算了一笔账,“我们在苏州那边也有工厂,那边的地是买的,因为那里的土地出让年限是50年。我们当时也想过要在这里买地,但是这里的土地出让年限只有20年,我们评估后感觉不划算,所以就租地来用。”

祁锦昌所说的这项政策,指的是2014年10月底,厦门市政府出台的《推进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实施意见》。意见规定,工业用地的出让年限由过去的50年缩短为20年。厦门尝试工业用地“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制度,并结合产业生命周期,实行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制度。

事实上,不仅厦门,上海、广东、北京、海南等地近年来也都相继调整了工业用地出让年限,进一步加强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今年5月3日,深圳市政府签发了《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总部项目遴选及用地供应管理办法的通知》,并作为市政府2018年1号文正式下发,规定总部用地出让期限按照30年确定。

将工业用地出让年限缩短为20年是出于怎样的考虑?一位厦门某区政府的相关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解释,“根据我们的调查,能够做到20多年的企业其实很少。如果企业没到使用年限就关停,就会导致工业用地低效利用、闲置不用等情况。如果土地出让年限还是50年,在城市进一步扩张的时候就会十分被动。作出这一规定,主要还是为了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只要企业发展得好,是不会担心政府不为企业提供土地的。”他强调。

布局:从“海岛城”向“海湾城”发展

早在2002年,厦门就提出了“跨岛发展”的战略,以解决厦门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在《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中,厦门提出要形成“一岛一带多中心”的组团式海湾城市格局。“一岛一带多中心”分别指厦门岛、环湾城市带以及各区级中心,其中,环湾城市带能够串联起海沧、集美、同安、翔安,辐射漳州开发区、龙海、角美、南安、金门等区域。

因此,厦门近年来岛外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提速。厦门市发改委方面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2017年岛外四个区共完成投资1518.54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70.3%,总量是岛内投资的2.4倍。

若想实现跨岛发展,建立更多的进出岛通道是最为实际的办法。2002年以前,厦门仅有厦门大桥和海沧大桥两个进出岛通道,2008年之后,厦门又陆续建成了集美大桥、杏林大桥和翔安隧道,保证了行人和车辆的通行。

以RQ SPACE众创空间为例,其在岛内和岛外都有创业基地。“起初,因为交通不便,大家都不想去岛外发展,但是后面交通搞好了以后,很多人也愿意往岛外面走。”RQ SPACE众创空间合伙人贝贝说。

在完善岛内外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上,目前,灌新路、集灌路、同集路等一批工程的建设、改造已经完成,厦成、厦安高速等重大工程建成通车,“两环八射”交通运输骨架已经基本形成。

从增长速度来看,2017年岛外人口增速显著高于岛内。厦门统计局分析称,近几年,岛内工业外迁企业大部分转移到同安区,同安区承接了大量的产业工人,导致人口猛增。

对于未来厦门城市空间结构该如何调整的问题,厦门大学教授赵燕菁此前曾撰文称,调整城市结构,不仅仅是工业的外迁,还必须是核心功能的外迁。厦门需要将岛内的货运码头和全市的行政中心外迁。

2017年6月,厦门港口管理局局长吴顺彬接听厦门市市长专线后透露,厦门港东渡港区将适时搬迁改造,远洋集装箱和散杂货运输功能要转移到海沧、刘五店、招银港区,大宗散货运输功能转移到后石港区,东渡港区仍保留300万标箱能力,同时可靠泊近洋航线。

赵燕菁撰文指出,只要港口外迁,岛内交通压力可以马上降低20%;相关物流、工业用地可以退二进三;邮轮、会展、旅游、娱乐经济应运而生。

居民:难舍岛内优质资源

虽然岛内的高人口密度已经给居民带来了压力,但岛内的很多人,其实还是不想迁到岛外。主要原因,还是考虑了岛内在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资源优势。

杨先生在厦门已经打拼了十多年了,目前还没有厦门户口。作为一家公司副总经理的他,每个月工资也能拿到1万多,可是在厦门岛内生活,这个薪酬水平对他来说压力还是有点大。为了能多赚点补贴家用,空闲时间他会出来开滴滴。

为何要坚持留在岛内生活?他坦言,主要还是想让孩子能在岛内的公立学校读书。

“厦门岛内的房子,现在一个首付随随便便就是100万,而且还是又小又旧的房子。”杨先生直言,“我的孩子通过积分入学的方式在岛内读书,像我们这样的如果孩子没有进到公立学校读书我们可能已经走了。如果到漳州、龙岩这样的城市去,虽然工资会少一两千,但是过得舒服。我们主要就是为了孩子在这里能有一个好的教育资源和环境,自己虽然苦一点,但是也还能坚持得住。”

2016年初,厦门启动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新三年行动计划”。其中一项就是推进厦门一中、双十中学、外国语学校、科技中学和厦门实小五所名校在岛外办校区。

不过,《2017厦门高中各类学校招生计划分配表》显示,厦门一中、厦门六中、双十中学、湖滨中学、松柏中学等厦门名校的普高招生还是以位于厦门岛内的湖里、思明片区为主。

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秋季,厦门一中海沧校区、科技中学翔安校区的初中部要启用,各招收4个班。不过,目前两校的划片范围还未公布。

在杨先生看来,更多的教育资源会被配置到岛外,反倒可能对像他这样的普通家长造成更大的压力。“如果小孩被分到了集美、同安区读书,我们要送孩子去岛外读书,还要再跑回岛内来上班,大人小孩都要累死了。”

不止杨先生,在祖国大陆生活了十二年多,来自台湾的许嘉玲女士也认为,“厦门是一个生活机能发达、气候宜人、节奏步调很慢的适合宜居的地方。近年来,厦门出台的各类对台优惠政策,对台湾人才来说十分具有吸引力。”如果厦门能够在医疗体系和教育体系上进一步完善,将会更具吸引力。

“如果未来有好的机会,会选择全家搬到厦门来定居。”她说。

(实习生王舒婷、马靖沣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