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来FIRST拍电影,开始疼了才计数

七月里,唐藩古道必经之地、西海锁钥的高原古城西宁,是青年电影人的集散地。“作为FIRST培育创作重要模块”的FIRST训练营,是“面向华语创作者的公共电影教育项目”。训练营每年选拔青年创作者在西宁当地开展半个月的导师集中互动性的授课辅导与实景拍摄的实践活动。此次训练营入营选拔的考核作业是限时改编万玛才旦的短片小说《一篇小说,及其两种结尾》,并在导师指导下进行修改和实地拍摄。入选的十名创作者们已于7月12日在西宁开始课程培训,并在17至19日展开作品拍摄,25日进行短片首映礼。

深焦DeepFocus从此次入营的十位导演中有代表性的选取了文化与教育背景全然不同的三位导演:求学台湾的澳门导演张志威、央美实验艺术系的华裔管钧和MBA毕业后重新踏上电影求学之路的许允瑄,对他们三人入营以来创作的心路历程,进行全程的综合性采访报道。

以下分别是三位导演的口述。

策划 | Totoro、柳莺

采访、撰稿 | Totoro

编辑 | 馒头

张志威:

电影让我找到了抒发和认识世界的方法

我是澳门人,原本也没有特别明确和强烈的规划要学电影。高中时期的我并不太喜欢念书,那时喜欢打电动游戏。如果那个时代有电竞选手,我也许会成为一名电竞选手吧。后来18岁念大学的初衷仅仅只是因为想要离开澳门、离开家人而已。觉得台湾算是一个好玩的地方,所以就去了那里。我在辅仁大学念本科,修的影像传播科系。这个科系涉及到了一些影像创作,在那个时候,我认识了电影。最初被电影艺术的魅力所打动是因为意大利导演费里尼。在华语地区我很喜欢杨德昌。本科毕业时,觉得自己对于电影的了解不太深入,所以报考了台北艺术大学电影硕士班,我的电影求学经历就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其实一直以来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学电影。在没有接触电影之前,我的个性很内向孤僻。电影让我找到了抒发和认识世界的方法、找到了自我书写的方法。影像有它独特的魅力,而且我们也生活在一个四处充满影像的时代。

登入晚餐 (2016)


创作《登入晚餐》是一个缘分。在刚念硕一、从台湾回澳门的飞机上,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韩国新闻:一个女生凭借直播吃饭月入几十万人民币。那个时候直播在华语区应该都还没有流行。看到这则新闻我非常震惊,心想为什么她靠着在网络上吃饭就可以赚这么多钱。我是个不太会在网络上公布自己隐私的人,所以也会好奇新闻里的这个女生到底是出于一种什么心态,为什么会公开的把自己放在网络上。随即我又用一个观众的角度去思考:到底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去观看别人吃饭,想到这里会觉得这则新闻很孤独。看完这则新闻的时候很冲击,这件事就在我心里放了大概一年。后来我看到朋友拍的一张照片:一个老人家在家里玩电脑游戏的背影。我就把这两件事连接在一起,后来就有了这个故事:一个老人家看吃播。

其实吃播只是一个媒介,我想要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登入晚餐》中的老人一直在give给别人东西,但是一直没有人take。短片中所有的关系都是在讲give and take。老人一直在give孙子、儿子、公车司机、电脑销售员,但是他们都没有take。唯一take的人是网络上的吃播主,所以老人的人生在此得以找到出口。不善沟通的父子关系在华人地区非常普遍,儿子想要独立,其实我自己也是这样的,我很少跟家人住在一起。所以会有将自己的希望和渴望放进这个短片里。

登入晚餐 (2016)


《登入晚餐》剧组除了灯光师之外基本上都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制片是我的同学,造型组是学妹,摄影是学长(《我们与恶的距离》导演)、录音组是学弟。短片最后特别感谢中提及的王童老师、李道明老师、陈湘琪老师、廖庆松老师,他们在我电影之路上给予了很多帮助与启发。

王童是我的主修老师。台湾有个电视频道每年会公开招募学生作品,作品入选后会得到60万台币的资金资助拍摄。《登入晚餐》参与此次招募,得到了王童老师的力推,所以我才顺利拿到这个案子。陈慧老师是香港人,是《甜蜜蜜》的编剧之一,她是我们的编剧老师。我在写《登入晚餐》的那个暑假,她来到我们学校,帮我们上工作坊的课。她对于我剧作方面的帮助是最大的。她讲过一句话,让我时至今日仍然感动。她给学生意见时,会常常碰到学生“你可不可以不要干涉我的创作自由”的误解。陈慧老师说“其实我帮你们所做的,只是点亮一盏灯而已,来帮助照亮你们剧本的世界”。我非常感动。《登入晚餐》中关于老人的性格设置本来是更可爱一点,没有这么脾气古怪。陈慧老师用一个例子点醒了我“如果你在街上看到一个老人家,小朋友送给了他一朵花,老人跟小朋友说谢谢,那么这个故事你会想看吗?但如果是老人将花丢在地上踩了几脚,很怪的抱怨小朋友为何要送花,这就会更吸引观众的目光”。受到启发后,我重新写了老人这个角色。

廖庆松老师是我在电影路上的恩人,他教会我很多态度,他热爱电影的态度感动了我。短片是我自己剪辑的,但是就剪辑部分我有请教了廖桑快半年时间。他有一本书叫做《电影灵魂深度的沟通者》,和他的交流到最后真的就像是灵魂沟通。在我定剪完要送调光的前一天,廖桑还有跟我聊修改,我们已经可以用眼神交流“这里多三格或少四格”,好像很数据的方式,但我觉得是在灵魂沟通。一路走来我的创作一直都有他的支持,很感谢他。

廖庆松


关于《登入晚餐》的音乐设计,灵感源自我听过的一部德国歌剧,它的主题曲讲的是现实生活里的人在向地狱中思念的人招魂,想要把他们召唤回现实世界,听完以后我很感动,就请朋友把它改编成短片中的音乐。经过改编之后变成了钢琴和提琴演奏,这与主题很契合。老人和吃播主都对逝去的人有思念,我就用这个概念来设计音乐。钢琴和小提琴作为两种不同的乐器,短片中有一男一女,他们也有各自的代表。

我觉得电影最重要的是情感,就是要让观众有种共情、移情效果甚至是对于角色有崇拜,这些一定是透过情感的。或许每个年轻创作者一开始都会选择从自己最有感觉的题材去入手、去探索,最简单的是亲情,大部分学生电影都是探讨亲情,我亦是如此。当然在今后也会希望拍不一样的题材,因为不想自我重复,也想要去挑战各种创作的方法模式和叙事方法。

新奇的西宁,自由的训练营

关于FIRST训练营,报名提交初审资料后,被告知通过之后还蛮开心的。当时我在帮别人拍片子,突然被通知有一个限时48小时完成的加试题:这次训练营的主题是做文学改编,将一篇万玛才旦的小说改编成分场大纲。台北艺术大学的课程要求是一周拍一部短片,要比此次训练营更赶一点。但是以往的创作经历多是作为学生作业,压力相对没那么大。这个训练营的短片要在影展上播出,还有很多参赛者一起,所以就会有包袱和压力,不想太丢脸,也不想搞砸。本来是抱着想自由创作,来这里玩儿和“撒野”的心态,现在突然有点压力。

万玛才旦


前两天刚到西宁,有去勘景和寻找演员,发现我的剧本中的时代背景与实际场景有些不符,所以就又改了一个比较适合勘景照片的剧本。后来随着导师马克马巴夫的加入,他觉得我的剧本太过抽象,希望我们拍摄比较生活的题材。后来我又重写了一个与万玛才旦小说不同相关的剧本。

今年训练营的另一个主题是讲家庭关系。我之前有听说过一些消息:一些单亲妈妈并不是那么的喜欢自己的小孩,原因在于记恨让自己怀孕的那个对象,“我看到你(孩子)就好像看到他(孩子父亲)一样”。这令我很震惊,在我的世界观里,母亲一定是有母爱的,但其实也确实有一些因为性教育缺乏而年纪很小怀孕做了妈妈的女生,她们生下小孩,但其实与小孩的关系并不是很好。我现在的剧本就是这个类型:一个妈妈夹在儿子和男朋友之间。勘景还在继续。还是希望找一些当地特色的场景,因为西宁于我而言是很新鲜的,我看到一些没拆迁的巷弄,很有感觉,很感兴趣。

关于演员,希望能够具有特色,让人看到他/她,就想继续看,就会对他/她产生好奇。当然通常来说这种演员都是素人演员。因为专业演员大概已经都被训练成一个标准化的模式了。素人演员也相对而言比较难找。FIRST训练营有提供一些经纪公司的演员资料库,相对而言,素人演员的资料会比较少一点。现在也还在权衡拿捏之中,也没有说具体更偏向哪一种,因为都各自有不同的火花,不同的人加入会让片子长得不一样,这也是我喜欢拍电影的原因。

此次FIRST训练营和之前参加的电影创作训练方面的活动有些不同。金马电影学院入选的全部是导演,但最终是分组拍摄两部短片,所以同组成员会有别的导演,所以变成彼此是互相较劲、寻找话语权。当时我们同组的三人个性都是怕起冲突,所以我们有点彼此暗自较劲,互相影响对方创作。

FIRST训练营是每个导演独立拍一部短片,所以不会有这类创作限制。金马电影学院的设置会更完善,因为人手多,拍片量只有2部,所以资源更集中,FIRST训练营要拍10部,所以每个人能配置的资源比较少,但这也相对而言更独立自由了。韩国富川奇幻影展工作坊我觉得更像是制片课程,教你如何去证明你自己、影响你自己。鲜浪潮导演交流计划是寻找海外导演去和香港鲜浪潮导演合作,在每个区域拍短片。这也完全没限制,提供资金和场景,自己想办法去拍摄,是更自由的创作,连导师都没有。FIRST训练营更有趣,有导师也有自由。


FIRST训练营学院与马巴夫交流



管钧:

开始疼了之后我才开始计数

我能给你讲个小故事吗?

正在做仰卧起坐的拳王穆罕默德·阿里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你一天能做多少个仰卧起坐”。

阿里:“开始疼了之后我才开始计数”。

小时候,我喜欢艺术,父亲喜欢历史,从小听父亲讲中国和西方的历史文化故事。我本科主修绘画和雕塑专业。2013年作为大三学生参加了Yale Norfolk的一个艺术项目,这次经历不仅让我与电影结缘,也是我教育的转折点。参加项目时,我画了两幅绘画,拍了一支video。项目期间我带了一本书:塔尔科夫斯基的《雕刻时光》,觉得诗化的电影语言很美。这个个人经验于我而言非常重要:无论是视觉艺术还是电影这类影像艺术,都承载着叙述性。由在地性的绘画慢慢转化成在地性的拍摄,把影像当作一个新的媒介。在此之后,我的创作不再局限于绘画和雕塑,开始了装置和影像的探索,利用空间性,记录现场性。

长大后来到中国,我发现自己的中文很差,于是本科毕业后的一年时间里,在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中文,与大一学生一起学习先秦两汉的历史。历史与文化是相关联的,给人以体感性。那个暑假,我还在北师大参加了另一个学习中文的项目。那段时光,我的中文水平以及文学素养大幅提高。在此之后,我便往返于纽约、南京、北京三城。后来考到了中央美术学院,学习美术。

最初我很喜欢卓别林和巴斯特·基顿,因为他们在视觉上的调度很吸引我。因为开始接触电影很晚,观片量也不大,所以有时候观片会具有目的性,为了学习而非欣赏。不是纯粹的艺术欣赏,而是通过观片去学习,喜欢每个导演其中的一部分,比如我喜欢库布里克的技艺,观察他如何调动很多细节;喜欢塔尔科夫斯基舒服的韵律和节奏。目前的我,是以一种学习的心态来看片。

巴斯特·基顿 Buster Keaton


《浮生守土》拍摄于2015年,当时我已经在南京待了1年。创作灵感来自于我和家人在清明节回纽约去扫墓看我爷爷。这是时隔四五年后,再次一家人一起去扫墓。我是一家人里年龄最小的,看到爸爸、妈妈、哥哥都在磕头。最后轮到我要磕头的时候,当额头碰着青铜墓碑时,我就开始哭了。我不知道是为什么,可能是因为我读懂墓碑上的字,看到了我的父亲,想象他的父亲也作为儿子祭奠亲人磕过头,可能是因为想起在山东成长生活的我爷爷,现在长眠于纽约的墓地,那一瞬间很矛盾很复杂。这个事件在我的记忆中尤为深刻。后来到了南京,在此看到很多陵墓,会调动起那次扫墓的感觉。《浮生守土》短片中类似小蘑菇形状的石柱,是南朝时期神道雕刻了麒麟的石柱。石柱连接了地上地下,也保持着一种和地下的联系。我便以此外化我当时扫墓的那种感受。于是就拍摄了这个影像,重新梳理和整理我自己的经验与感受。

《浮生守土》剧组只有我和演员两个人,是用单反拍摄的,看起来很不专业。拍摄过程持续了很久,大概有两个月。拍摄完毕后在美术馆放映的视觉体验与常规观影体验非常不同。因为在美术馆放映的时候,观众可以随时进入故事,故事没有开始和结尾。

最初从叙事角度设计时,开始和结尾并不是简单的呼应,而是调动视觉构图和信息量去吸引观看者停留30-45秒,如果观者可以持续观看45秒,那么希望他可以重复观看一轮半放映。所以最初的画幅设计,投影的距离很短。当你身处于这个放映空间的时候,你不可能完整观看全部画面,需要转头去看。所以诸如磕头这类戏份的构图设置,都会让人物集中位于画面中间。角色人物的运动时而从右到左,这就需要调动起在美术馆空间观看的观众,跟着角色在走,从左到右又从右到左的徘徊。设计短片时从叙述到画面的考量,是为了能够适合在美术馆这种空间播放。

《浮生守土》


《浮生守土》(Stationed Drifting)从影像到片名都包含着一组看似矛盾性的命题:固守与漂流;水与土。这种矛盾又非矛盾,而更像是存在的一种感觉。我更喜欢通过叙述去描述身处一个地方的感觉,这种感觉也许是存在主义,也许是人与空间的关系,也许是自己以往的感觉,这其中肯定是存在矛盾的,但矛盾性与复杂性都包容在了一个媒介中。比如设计剧本时,磕头这一情节,虽然奇怪荒诞甚至荒谬,但又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完全不知如何处理这两种矛盾的感受。就我个人经历而言,也是充满了矛盾性的:我从没见过我爷爷,也没有跟爷爷有过任何相处,但是来到过中国,爬过泰山。在那里磕头的时候,更像是一种仪式感,但是想象与意念在那一瞬间爆发了眼泪,很神奇。可能生活中会有这种难忘的时刻,会促使创作者想要表达、并通过一个形式、一个媒介去包容这种复杂性。

关于《浮生守土》的音乐设计,最初的设计是想用古琴和电子音乐,实验性的把这两个声音搭配在一起。古琴是一个很具象的声音,琴弦发声是因为有拨弦有碰撞,这个声音其实很具体。古琴不像提琴和管乐那类有呼吸感和上下音阶区分的乐器,古琴就是碰撞,每一次听到的声音就是碰之后散开的声音。就像磕头一样,碰撞之后有回想,但是每一声都很具体。我想通过古琴铺垫磕头时“咚咚”的声音。而电子音乐是没有开头没有结尾的一种感觉,是一直存在的声音。

FIRST训练营的初体验:自我突破,珍惜合作

报名申请FIRST训练营的过程于我而言很好玩,也很有价值。在此之前我从没有过文学改编的创作经历。48小时限时改编万玛才旦小说这个环节,很好玩也很具有锻炼性:如何用自己的视角和态度,在另一个故事中捕捉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且要精炼的提升,重新以自己的方式结构、叙述这个故事。起初我以为这个改编仅是一次文学改编训练(并不知道如果后续入围训练营,会把自己的改编拍摄出来),所以我是以写作的心态去创作,通过两天时间与小说文本发生碰撞,这个过程很开心。

来到西宁之后,陆续勘景,团队见面,看到制片助理、执行制片,也见到了其他一同入营的导演。不知道这个过程算不算是在工作,但是我真的很开心。现在,我的改编剧本与之前的本子开始有一点关系了。但是在此期间,在这之前有很多版本修改稿,在此过程一直在消耗最初的直觉与直接的感受。在“啃透”剧本之后、去当地勘景,亲眼所见当地民情和寺庙,那些最初的想法又开始冒出来。我现在的剧本也算是一种改编吧。


FIRST训练营现场



就像一开始我说的阿里的回答,我觉得很棒!就像改编一样,最初你以为你有一个故事,可以通过一些经验和手段,划定一个目标(比如我可以完成100个仰卧起坐、我可以在7稿左右完成改编)。真的开始有效改编的时候就是(像阿里计数仰卧起坐一样)开始疼的时候。不知道要怎么办,开始碰壁开始摸索,那时候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算稿(第一稿、第二修改稿……)。这句话对我帮助很大!因为之前写作基本平均会在七稿之后才会出来比较好的、比较满意的东西,但是我现在因为听到阿里的这种说法,其实就应该是一直持续的写作修改,直到不知到要怎么办、无比失落的时候,才开始计算(重新开始)。

这个故事给我了很大信心。他教会我一种态度:开始疼的时候才计数。之前给了自己限定性,达标后就到此为止了。而阿里的态度,让我看到了自我突破和无限可能性。诚然,改编于我而言还是具有难度的,不知该如何取舍、范围多大才算是合适。改编是与原素材一直碰撞,一直在验证改编者在原作的哪个部分,真正的具有立场态度,或者真正具有想要表达的东西。

关于拍摄的原初设计是想用藏地的文化元素,但在改编过程中发现了不可行,我的故事或许可以去强调其他地方。现在选的景是我源自于自己对西宁的深刻印象,而从非标志性、地域性的角度去设计了。剧本一直在持续修改,是因为在现场观察到我个人感觉更符合故事核心的地方,所以就会再强化这些元素。一开始的剧本是我想象中的西宁是什么样,现在一些本土标志化的元素已经消解掉了。围绕在西宁所想所见,重新填充剧本。

与我之前参与的装置作品展的创作相同,此次FIRST训练营也是驻地项目。驻地项目有其相通的地方:去到一个不同的地方,在此进行一种创作。但我喜欢训练营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它是合作性的,我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合作。电影这个媒介是合作性的,这个感受很不一样,我很珍惜合作的部分。

许允瑄:

记忆是时间的痕迹

我的前半段教育背景,与电影完全不相关。听从父母的安排,学习金融。本科是如此,工作亦是如此。从小到大听从父母的安排,从没问过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也从没寻找过自己适合做什么。后来留学新加坡,就读MBA,这些经历都距离电影很远很远。

到了新加坡,身处于一个自由的环境,看到周围的大家都在全力以赴地追求自己想要做的事儿。这个时候,我开始自省,问自己究竟想要做的是什么。后来便决定辞职,去日本开始研习电影专业。之所以选择电影,是因为我从小喜欢写作,也在杂志上发表过自己创作的诗歌,当时这被家人认为是与高考无关、与学习无关的事儿,因而被家人极力反对。尔后离家求学工作,闲暇之余一直看电影,那时候会去想,如果我是编剧,我会怎么来写这个剧情。我喜欢与现实生活有脱节的电影。诸如我喜欢的《大逃杀》,它有自己的世界观设定,按照自己的世界规则运行;魔幻现实主义的《地下》我也很喜欢。长久以来,我一直有写小说的愿望。电影是我所喜欢的、也是可以将我想要写小说、讲故事的创作欲望结合起来的媒介,所以我选择了电影。

地下 Подземље (1995)


后来我拍了短片《为你而转身的时光》,这是一个很日系的双向恋爱故事,是一个像是“前传”一样的短片。包括声音、美术在内的大部分剧组成员是我在东京艺术大学的同学,摄影是我在实习期间结识的日本专业摄影师,请他来帮忙。日本的电影制作氛围很好,专业摄影师可以零报酬为了学生作业帮忙。

我先前大多是以制片身份参与短片拍摄,此次自己担任了导演、编剧、制片,相较之前,身份和工作内容不同了,先前是支持别人创作,这次是自己创作,立场也变得不同了。

短片的创作灵感与我的求学经历直接相关,在MBA学习期间,学校给了一个关于“发展产品”的课题,这个产品是不断更新的,可以给客户提供源源不断的、更新的用户体验。生活中类似于此产品模式的大概就是苹果公司。我一直在想,有什么是比苹果公司更早的、不断更新的产品?我找到的答案是日历。

日历与时间联系在一起。那么如果随即给“时间”赋值商品性,如果时间可以买卖。相反,如果不买卖时间就无法到达“明天”,这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为你而转身的时光》的创作初衷便来源于此。除此之外,短片的主题选择也与个人喜欢相关,我喜欢电影的原因是因为可以将自己从现实生活中脱离出来,进入电影创造的银幕世界,去做一个梦。所以当我自己有机会可以自己创作时,我喜欢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比如时间、记忆、命运,这些我们不可控、但确实存在的东西,我都很感兴趣。在我看来,记忆是时间的痕迹,时间走过,给我们留下了什么?记忆是我们的生命在时间里留下的痕迹。

训练营里,忙并快乐着

今年入营训练是48小时限时改编万玛才旦的短篇小说《一篇小说,及其两种结尾》,拿到题目、读完小说后,我非常欣喜:终于有人跟我一样,喜欢虚无缥缈、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这是一个套层结构的小说,其中第二部分的主题在我看来是等待。我个人非常喜欢《等待戈多》《濑户内海》这类没有目的、不知道在等什么、持续处于在等待的状态的艺术作品。于是我将此次改编着重放在了“等待”的主题上,尽量保留了原作人物,为了便于观众理解人物,我给了角色一个等待的目的。这是我第一次着手文学改编的实践经历,于我而言很有挑战性,也是很新奇的一次个人经历。

濑户内海 セトウツミ (2016)


昨天我们终于确定下来了外景地。由于我的外景地距离拍摄地比较远,此次主办方的支持力度非常大,为我提供了很多外景地候补,工作人员寻找外景地时,一定付出了很多我们看不到的努力。我原初关于场景的想法是需要一个破旧茅草屋、一盏煤油灯、一棵大树、一条悠长的、看不见尽头的小路。于我而言,只要有这些元素,场景就很完美了。但是出于在西宁附近拍摄的现实原因,原先场景设定实现起来有点困难。于是我就稍微修改剧本,确定下来了拍摄地。针对此次拍摄,关于演员方面我比较喜欢启用新人演员而非全素人演员,需要演员稍微具备一点专业知识、能够拿捏角色心境。选择新人演员是因为他们可塑性强。作为新人导演,我希望能够和新人演员共同摸索,共同努力去创造角色。此次来到西宁,也期望能够吸纳一些本地的人们参与到拍摄之中。

从入营到现在一直很忙,但我特别喜欢这次的导师,他带给我们很多关于创作、关于剧本的经验与干货。短短几天,对于电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过去我常问自己,为什么我们会需要电影,需要用电影这种方式去创作与表达?甚至有时会怀疑电影或者其它艺术形式真正存在的意义、电影是不是只是一个闲暇时的消遣?短短两天的训练营让我意识到,电影不仅仅是带我们到另一个时间和空间、可以让我们体验本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生,我们都在某种程度和意义上想要寻找自己的同类,哪怕只是一瞬间的感动和共鸣,也会减少我们的孤独感……所以电影的存在的意义在我心里更清晰更明确了!这样的集中训练营,对于我们的思考与实践,都是一种锻炼。

2019年FIRST训练营学员名单

01

陈德明

CHEN Deming

毕业于栗宪庭电影学校。

纪录片导演,正拍摄纪录长片《幸孕旅馆》。

He is a documentary director who graduated from Li Xian Ting Film School. He’s currently working on his documentary project Lucky Pregnancy Hotel.

02

傅晓雨

FU Xiaoyu

导演,编剧。

山东人。本科毕业于美国东北大学数字艺术专业。现于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学习电影制作。

A Chinese director & screenwriter from Shandong province. FU holds a BFA degree from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in Media Arts with a concentration on Photography and is currently obtaining her MFA degree in Directing/ Screenwriting at Columbia University.

03

练建宏

LIEN Chienhung

编剧,导演,入选2019柏林国际影展天才营。

作品以幽默,暗喻方式,反应社会状态及当代人类情感问题。

Screenwriter and Director. He was selected in 2019 Berlinale Talents. The themes of his works mainly focus on the contemporary emotional problems of people today, and use humorous methods to express concern for the social issues.

04

管钧

Richard Kuan

出生于纽约,现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硕士。

他目前在准备拍第一部长片。

He born and raised in New York, is currently a graduate student at the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in the Experimental Arts Department. He is currently working on his first feature film.

05

谢志芯

CHIA Chee Sum

生于马来西亚,亚洲电影学院(AFA)毕业,作品曾在韩国釜山国际短片电影节, 新加坡国际电影节等影展展映,探索城市居民周边日常生活的故事。

Born in Malaysia, graduate of Asian Film Academy (AFA). His short films were screened in Busan International Short Film Festival, SGIFF, and other film festivals. Through filmmaking, animation and photography, he tells stories about peripheral everyday life inspired by urban dwellers.

06

许允瑄

Sofia Xu

目前于东京艺术大学读硕士

创作短片《冬之浅》和《为你转身的时光》

She is currently a graduate student at Tokyo Art University.

Filmography: Sallow Winter, Time Remaps For You.

07

源根

Hao Zheng

美国电影学院导演硕士毕业。作品曾入围东京国际短片电影节,巴塞罗那国际短片电影节等国际影展。

He received his MFA directing degree at the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His films have traveled to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including Short Shorts Tokyo, Mecal Pro Barcelona and AT&T Film Award.

08

张雨桐

Coral Zhang

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硕士。长片剧本《小北》入围第二届 “青葱计划”15强。短片《出花园》获北京电影学院硕士学位作品“最佳编剧”奖。

Graduated with a bachelor’s degree from China Academy of Art,and graduated with a master’s degree from Beijing Film Academy. Feature film script Xiao Bei was selected as the final fifteen project of CFDG Young Director Support Program. Short film script Paradise Lost was rewarded as Best Screenplay of BFA Co-Operated Graduation Project.

09

张志威

CHEONG Chiwai

來自澳門,求學於臺灣。

關於電影,我一無所知,如人生。

From Macau, Received education in Taiwan. I don’t know anything about films, just like the look of life.

10

周晓婷

Maman Zhou

生于广东深圳,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MFA,代表作《黑夜走向我》入围多个独立短片节,并曾获“最佳短片奖”。

Born in Shenzhen, Guangdong, graduated from HongKong Baptist University MFA the work When Darkness Comes has be selected in few Independent Short Film Festivals , and once won “Best Live Action Short Film” award

深焦DeepFocus为今日头条特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