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啥味儿。”
《阿甘正传》的人生哲学用在近年风行的“资本盲盒”SPAC上,似乎也没半点违和感。
SPAC是什么?
SPAC是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的缩写,中文直译“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也被称为空白支票公司(Blank Check Companies),也就是先上车后买票。
投资机构先设立一个SPAC(空壳公司),保留少量权益,将大部分权益出售给公众来融资,取得的资金会存放在第三方的托管账户,在空窗期这些资金可用来投资相对安全的生息金融产品,例如短期国债,用利息支付税务、运营开支、管理费等一应支出。
也就是说,在这个空壳阶段,SPAC虽然已经上市,但本身并没有经营任何业务,只有现金和投资(主要来自IPO所得)。
SPAC在上市之后会寻找有经营业务的企业进行收购或合并,交易所一般给予36个月的期限,不过现在许多交易案例都在18-24个月内完成。
找到收购或并购标的,SPAC的管理层会与该标的进行谈判,在获得SPAC的股东批准后执行合并流程,然后完成标的借壳上市。
企业通过SPAC实现上市的好处是省事。
一般而言,一家有经营业务的企业要发展到一定规模,才能达到证监会的上市要求。从全球各交易所的上市规则来看,对上市企业有成立年份、规模、收入、盈利等诸多要求,这或阻挠了许多有增长前景、融资需求的初创企业,或经营因为暂时现金流周转问题而受挫的企业上市融资。
通过SPAC实现上市,最短只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而且这些被收购/合并的企业拥有更大的定价和交易条款控制权。
对于投资者而言,在SPAC的空壳阶段,他们的资金存放在托管账户,顶多投资一些较为安全的短期投资,不大可能损失本金。
到找到交易标的后,投资者可以选择赎回或继续做股东,若是前者,一般能取回本金甚至锁定时期的利息;若是后者,则会与传统IPO一样,面对市场起伏风险。由于通过SPAC上市的公司,其质量或不如按正常程序上市的公司,它的财务和经营状况或隐藏较大风险。
这是企业愿意通过SPAC上市,而乐意风险自负的投资者也愿意投资相关标的的原因。
目前SPAC的发展趋势
SPAC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已经出现,但是风行却是这两年的事情,笔者认为,全球游资充裕、融资成本低廉是SPAC涌现的主要原因。
低廉的资金寻找高收益资产,促使创投、风投活动大幅增加;另一方面,美股已屡创新高,潜在回报收缩,资金对于高风险溢价资产(一般为估值未获确认的资产,例如非上市公司)的需求也上升,所以对于投资标的的审核已没有过去的严谨,而SPAC刚好提供了较低的进入门槛。
SPAC Analytics的数据显示,2020年的SPAC IPO数目达到了248宗的历史新高,占了美国IPO总数的55%,SPAC融资规模达到833.86亿美元,占了美国IPO融资规模的46%。
然而,2021年的数字更加惊人。到目前(9月)为止,SPAC的IPO数目已达到434宗,几乎是去年全年的一倍,占美国IPO总数的63%,SPAC融资规模达到了1253.56亿美元,是2020年全年的1.5倍,占美国IPO融资额的45%,见下图。
到目前为止,正在寻找收购目标的SPAC有452宗,资金规模为1329.11亿美元,占了现有SPAC规模的48%;已经完成收购的SPAC有400宗,资金规模占34.53%;有13.15%的SPAC已经宣布收购,另外还有不到4.5%的SPAC完成了清算。除此以外,还有286宗后备军进行IPO。具体见下表。
SPAC Insider的数据显示,正在寻找收购目标的SPAC平均年化回报率(ARR)为0.5%,平均投资回报率(ROI)为0.3%;已宣布收购的SPAC平均年化回报率为5.6%,平均投资回报率为4.6%,或反映已宣布收购的SPAC较能提振信心。
Dealogic的数据显示,经过第1季的爆发,SPAC活动在2021年第2季显著下降,见下图,四月到六月的数量明显低于一月到三月。
不过从以上的SPAC概要表格可见,正在进行IPO的SPAC有286宗,估计未来几个季度SPAC的IPO活动仍将较为活跃。
SPAC的亚洲战场即将展开?
新加坡交易所于2021年9月2日正式发布了SPAC的主板上市规则,9月3日起正式生效。
截至2021年6月末的财政年度,新交所的IPO有11宗,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融资总额为179亿新加坡元,约合港元1038.6亿元,明显低于同一时区的竞争对手港交所(00388.HK)。
单是截至6月末的2021年上半年,港交所的IPO宗数就达到46家,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筹资规模达到4873亿港元,半年就已经相当于新交所一个财政年度的四倍以上!不难理解新交所引入SPAC主板上市规则的动机。
不过,香港也不落后,特区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提到未来新股市场仍会非常热闹,第三季将会咨询市场,考虑引入香港版SPAC。
9月6日,证监会主席在第60届世界交易所联合会(WFE)年会开幕式上致辞时也曾提到SPAC,他表示,近两年部分境外市场的SPAC上市融资活动大幅增加,还出现了直接上市等新型上市方式,对传统的IPO模式形成了颠覆性挑战,证监会持续关注,进一步跟踪和研究其适用性。
由此可见,SPAC活动已引起亚洲金融市场的关注,甚至有部分市场(如新加坡)已开始引入。
SPAC在亚洲市场的发展是否有合适的土壤?
从资金方的角度来看,在财政刺激政策叠加宽松货币政策的共同推动下,目前全球游资依然充裕,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正在寻找和正在进行IPO的SPAC占了大部分,而正如我们前文所述,交易所给予SPAC的时间有限,它们需要在短时间内寻找具有增长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合并标的,所以纷纷将目光转向了人口众多、经济和消费力增速最强劲的亚洲,尤其中国。
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率先从疫情的影响中恢复,经济复苏速度最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2020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实际GDP年增幅为-2.2%,发达经济体为-4.7%,全球增幅为-3.3%,但中国的实际GDP增幅为2.3%。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我国GDP初步核算数据的同比增幅达到12.7%。
第二是因为国家提供多项有利措施鼓励和支持创新及中小企业发展,例如呼吁银行为中小企提供金融支持,推出前海方案和横琴方案,鼓励粤港澳大湾区中小企业发展。此外,最近对大型互联网巨头的监管,或有利于营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助力中小企业以及创新企业的培育和发展。
第三最近中概股赴美遇阻,但国内上市前股权投资市场仍然蓬勃。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中国早期/VC/PE投资市场已逐步走出疫情影响,2021年的募资金额同比增长6.9%,达到4574.74亿元人民币;投资数量同比增长26%,至4230起;投资金额同比增长50.3%,至4700亿元人民币。这为SPAC和IPO“流水线”提供更多选择。
应该如何防范风险?
目前,国内主要为观望态度,不过最近已有若干被投资公司和中资SPAC公司的交易引起市场关注。
例如,分享生活体验视频的创新企业“日日煮”于上个月宣布,与美国SPAC签订合并协议,日日煮将在纳斯达克上市。
9月10日,虚拟现实科创企业深圳盟云全息科技有限公司与SPAC达成最终业务合并协议。
激光雷达开发商Quanergy宣布与中信资本支持的SPAC达成业务合并协议,交易有望在下半年完成。
原为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医学研究中心一部分、后分拆为独立公司的Prenetics,是一家致力于精准医疗的生物科技公司,已取得包括阿里巴巴(09988.HK)和中国平安(02318.HK, 601318.SH)在内的投资资金,最近与新世界发展(00017.HK)郑氏家族接班人郑志刚创立的SPAC签订合并协议,有望于今年第4季或明年第1季完成交易。
不论作为标的还是作为投资机构,中资企业在SPAC投资方面都十分活跃,但是风险也不容忽视。
就美国的SPAC规则而言,投资者仍需要注意许多细节。
首先,最起码要对组建SPAC的机构有所了解,他们过往的表现,管理层的履历,SPAC的条款,是否有具体的投资方向等。管理层以及赞助者(或初始出资者)的收益和优先条款,与普通投资者差别有多大。
从上文对SPAC的介绍可见,在空壳阶段的投资者,损失本金的可能性或相对较低,但仍需留意在空壳阶段的条款和细则,是否起到充分保护作用,托管资金的是否明确为第三方,有何条款和限制,投资者在这一阶段的权利,资金赎回、收益、成本方面如何衡量和厘定等等。
SPAC通常会在普通股的基础上,为投资者提供认股权证,即让股东有权在未来的特定时间以特定价格增购特定数量的股票,投资者除了需要了解股份之外,还需要了解这些认股权证的细则。
在合并阶段,投资者需要了解股份赎回和投票权、托管账户存款转移到合并公司账户的细则,交易的详情,是否会增发股份,对自己有没有影响。如果选择赎回,具体如何操作,会产生何种费用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SPAC与投资标的成功合并之后,其股价表现就与二级市场的其他上市公司一样,受到自身基本面和市场等多个因素影响。
例如,数度濒临破产的法拉第未来(FFIE.US)于7月22日正式在纳斯达克上市,上市当日市值为45亿美元,而当前市值只有30.04亿美元,缩水33%。
所以,在决定在合并经营公司后不赎回前,需充分了解被投资公司的业务发展、前景,以及交易所反映的估值是否合理。
总之,投资SPAC更不能掉以轻心。
毛婷
本文源自财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