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寻工问道探非遗:邂逅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品味匠心雕刻的独特韵味

龙舟竞渡流传千年至今,

已经不再是一项单纯的民间运动,

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



自古以来,岭南地区就有“以龙会友”的习俗,端午节“扒龙船”不仅是一项传统民俗活动,更是人们探亲访友的重要仪式。黄埔因港而兴,地处水网之区,与舟的关系不可谓不密切,端午“扒龙船”的习俗更是源远流长,蕴含着黄埔人对龙舟的深情和记忆。2007年6月,黄埔“扒龙舟”正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看了这么多年赛龙舟的你们,

对于“龙舟”其实了解多少呢?

每当看着船手们在龙舟上卖力划桨的时候,

你们是否想过,

一艘龙船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它最重要的部件是哪部分?

本期推文,

我们将通过视频的形式,

带领大家一起聆听

“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

非遗项目黄埔区级传承人张伟潮

讲述他与龙舟雕刻的故事,

了解传统龙舟的文化和背后的故事。


▲张伟潮和他的工作室

走进黄埔下沙村,隔着村里的池塘,远远地就能看到古色古香的世贤张公祠,而在这个有着500年历史祠堂的东衬祠青钱别墅中,便是张伟潮的工作室——“潮汇龙船创艺工作室”所在地。

▲工作室里面摆的牌匾

临近端午,工作室里却显得有些冷清,往年这个时候工作室都会聚集着一群来拿龙舟龙头、龙尾成品的顾客,今年因为疫情的缘故,各地的“扒龙舟”活动全部暂停举行了,许多村不急着拿成品,纷纷推迟了拿货的时间,工作室便也不复之前的热闹了。

▲工作室内的墙上挂着不同村的龙舟桨

“要是你们去年这个时间来,那基本上拍不到什么作品了,基本都被拿走了,今年因为推迟了龙舟下水的时间,所以我这里还保管着一些刚做完的作品。”张伟潮笑着说。

龙头

站在工作室里,头顶上是一副牌匾,上面用苍劲有力的字体写着“江海潮汇”四个大字,想必这便是工作室名字的来源。环顾四周,工作室的正中央摆着一个气宇轩昂的龙头,据张伟潮介绍,这个龙头曾经跟着他去俄罗斯参加了中俄建交70周年主题活动《丝绸之路-优秀作品海外巡展》,对他来说有特别的意义。

▲威风凛凛的龙头

龙头清漆色泽明丽光洁,透着一股威风凛凛的气势,龙头后面接着坤甸木旧龙舟,连着龙头一起被做成了茶台,如今成了张伟潮工作以及接待客人的地方,便是在这里,一场奇妙的、关于“龙舟龙头、龙尾制作”的探寻之旅就此展开。


受龙舟文化影响深远,毅然辞职开工作室


▲张伟潮和他制作的龙头 陈忧子摄

张伟潮是土生土长的下沙村人,下沙村“扒龙舟”的历史久远,每年端午节前后村里都会举行龙舟赛,去其他村“探亲”,场景好不热闹。受这种文化习俗的影响,村里的孩子普遍都很喜欢龙舟,张伟潮告诉小编,从小村里的大人就会带着他们去“扒龙舟”,一群小孩子还会聚在一起做一些龙船的工艺品在水里玩。

▲张伟潮在制作龙头 陈忧子摄

“村子里几乎每一个男孩子都很喜欢龙舟,但是我们这班人里,现在除了我已经没有人在做龙舟了。”张伟潮说,受木匠父亲的影响,张伟潮从小就喜欢木雕,小时候制作出来的木雕龙舟已经像模像样了,还有人曾说要出钱跟他买,但是在最开始,他只是一个龙舟龙头、龙尾制作的爱好者,直到一个偶然的契机,才让他真正走上这条职业道路。

▲80后龙舟雕刻师张伟潮 陈忧子摄

2010年端午前夕,海珠区的仑头村制作了几条新龙船,但是却没找到师傅做龙头,村里的人看到张伟潮制作的龙头便找上他,希望他在一个月内帮他们做三个龙头出来,这在当时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那时张伟潮凭借着一股勇气便答应了下来,并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帮仑头村打造了三个造型各异的龙头,成品受到了村人的肯定,他的名声也一下子传了开来。

之后,他便选择辞去了他之前的那份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传统龙舟的龙头、头尾制作工作中。如今,张伟潮做龙头的手艺蜚声海外,不仅广东、香港、澳门、湖南等国内的龙舟队专程来到老祠堂请张伟潮做龙头、龙尾;就连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华人,也听说了广州这个会做龙头的工匠,特意跑来请他做工。

▲工作室内,工人正在制作龙舟工艺品

他跟我们说,造龙舟是有季节性的,一年的活比较集中在三月、四月,也就是端午节前,做的大部分都是珠三角地区的订单,过了端午之后,就会处理来自国外的订单,“每年的工作订单都是上一年接到的,基本一整年都会排满,端午节前是最忙的时候”。


传统不能丢 创新不能停

▲张伟潮修复的旧龙头

龙头、龙尾被尊为龙舟的“灵魂”,是可拆卸的独立部件,造型迥异、各具意韵的龙头龙尾,赋予了每一支龙舟队独特的意义。“龙头可以说是村里的守护神、吉祥物,所以大家对龙船的龙头都会特别关注。”张伟潮这样解释。

▲工作室制作的龙舟工艺品

在龙舟文化底蕴深厚的黄埔,龙舟龙头、龙尾制作这项民间技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9年,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正式被列入“黄埔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龙头是龙舟的“灵魂”

因为龙头龙尾注重个性化,所以对设计和制作都有一定要求。

我做龙头、龙尾永远保持两个原则,第一是传统不能丢,第二是创新不能停,如果我们一直固步自封地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技艺和设计风格,不符合目前的审美和现在人们的追求,所以无论如何一定要创新,但是传统精神和传统文化这部分也是一定不能改变的。

▲张伟潮制作出来的造型各异的龙头 陈忧子摄

传统的龙头、龙尾制作需要经过选料、开料、风干、设计、雕刻、打磨、上漆等步骤。

张伟潮通常会选择一块大的香樟木进行开样,开样之后再用斧子、凿子进行一轮粗雕,雕出龙头的大致轮廓;进而再进行细雕,不仅把龙头的纹路、眼睛、鼻子、嘴巴等细节之处雕琢出来,又要让每一处纹路衔接妥当,不显突兀。

接着是打磨,用不同的工具进行初磨、细磨和抛光,还要经过上漆,将不同部位的用不同的颜色描绘出来,最后还要续龙须、装龙髯、安龙珠……经过这一系列的工序后,一个完整的龙头才算完成。

▲制作龙头、龙尾的工具五花八门,有些还需要专门打造

在这个过程中,张伟潮也在不断地加入自己的想法,从颜色的选取到线条的走向,张伟潮反复思索、创新,区别于之前偏向古态的设计,他希望现代的龙头能够飘逸一点、外貌更时尚一点,也更加具有活力一点,从而让现在更多年轻人可以接受。

▲张伟潮正在制作龙头 陈忧子摄

张伟潮告诉小编,他们曾经尝试过使用渐变色来让龙头在不同角度呈现不同的颜色,做出来的效果非常好看,也很受欢迎。


传承的不仅是技艺,还有关于乡村的文化


▲设计是制作龙头的关键

在整个龙头、龙尾的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要数设计了。每做一个龙头,张伟潮都要用很长的时间调研、设计,与当地村民沟通,了解这个村里的历史文化,包括姓氏文化、宗教信仰文化、禁忌、特别的喜好等。

这些信息最终汇总变成龙头上不同的细节,这也是每个村的龙头区别于其他村的关键所在,这些细节透露的是村子文化,传承的是村子历史。

▲设计图纸和根据图纸制作出来的龙头

“其实我觉得做龙头最高兴的地方在于,我能带动这些村里的年轻人一起去探寻、挖掘他们村里的不同文化,而这些文化能通过龙头这个载体一代代地传承下去。”说这话的时候,张伟潮的眼睛仿佛在发着光。

“无形之中我做的不仅是这个技艺的传承,更是龙船文化的传承,这让我觉得我做的事情非常有意义。”

张伟潮工作室里正在学习的学员

致力于传播龙船文化的张伟潮


千百年来,雕刻龙头传统制作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也正是是因为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现如今社会发展迅速,很多新事物发展的同时,旧时的手工技艺也仍需保留下来,让我们继续努力,让这些的记忆一直延续下去吧!


文字丨陈馥敏

图片丨陈馥敏(除特别标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