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蒙语“包克图”的谐音,意为有鹿的地方,所以也叫“鹿城”;羊绒,内蒙古民族优势特色产业,素有“软黄金”之称。当包头、羊绒互相碰撞,擦出了一团火焰,便是内蒙古鹿王羊绒。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内蒙古自治区百强品牌中排名第17位的鹿王羊绒。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羊绒产业在国内刚刚兴起,中国生产的山羊绒占世界总产量的60%,内蒙古生产的山羊绒又占国内总产量的60%。不过,当时的现状是,国内的山羊绒主要作为原材料出口国外,供英国道森、日本三井等国外知名企业加工使用,国内能生产羊绒的也只有北京雪莲、新疆天山等少数企业。
到了1984年,时任包头轻纺局设备科科长的高丰,察觉到了羊绒产业的广阔发展前景,毅然从机关单位辞职,开始走上创业的道路。1985年,一个只有7000元流动资金、18名员工的包头鹿苑羊绒衫厂就此诞生,高丰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这也是内蒙古鹿王羊绒集团的前身。
1988年,包头鹿苑羊绒衫厂确定“引进来”的创业思路,迅速与港商达成合作,创办了包头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名叫鹿达吉利羊绒制品有限公司。第二年,国内羊绒企业“大战”硝烟弥漫,鄂尔多斯羊绒在央视黄金时段广告打得火热,雪莲羊绒衫厂开始研制更适合中国的羊绒分梳技术和设备,鹿达吉利加工生产的无毛绒也以每吨18万美元的高价与外商达成合作。
1990年开始,鹿达吉利羊绒制品有限公司开始走上扩张之路,先后兼并了7家面临亏损倒闭的企业,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外招商力度,从香港、英国、日本等国家引进外资超2000万美元,组建了9家中外合资的羊绒系列精加工生产企业。
1995年,公司正式更名为内蒙古鹿王羊绒集团有限公司。
在鹿王集团的羊绒产业发展中,大量产品都出口日本,久而久之对日本的市场形成了依赖,这也让高丰意识到,必须尽快进军其他国家市场。1996年开始,高丰亲自出国考察。1997年,经历了各个国家数次调研之后,最终在马达加斯加注册鹿王集团首家境外羊绒加工企业,这是鹿王集团“走出去”战略实施的第一步。然而此时,距离国家正式实施“走出去”战略还有两年多,可以说,鹿王集团的这一步,冒了很大的风险。
2004年年初,有关部门要求国有控股的大中型企业必须在2004年年底之前完成改制任务,就这样,鹿王集团传出了股权转让的消息。
根据当时有关人士分析,转让鹿王集团股份,主要是鹿王在经营上有了困难。一是受国际市场价格和羊绒原料制约,无法获得合理利润;二是管理成本较高,销售状况下降,产品积压严重,企业资金难回笼,最终导致集团负债率居高不下。一份数据显示,截至2003年年底,鹿王集团负债205748.05万元。
2004年11月,鹿王集团51.24%的股权被整体转让给了全球500强苏伊士集团在亚洲的直接投资管理公司,苏伊士亚洲投资有限公司。事实上,在苏伊士参与收购前,坊间传言,争夺鹿王这块蛋糕的还有其他竞争对手,包括新加坡PAM公司、上海杉杉集团公司、新疆德隆集团公司和香港招商迪辰集团公司。
苏伊士入主鹿王后,对集团的股权、资产和业务进行了重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是鹿王集团一次新的发展机遇。
2014年,鹿王集团销售额接近10亿元,出口创汇9000万美元,年缴税金7000万。同年,鹿王集团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主席质量”奖,第二年通过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认证。
目前,鹿王迈入全产业链规模化、集约化、绿色的、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轨道,品牌价值高达80亿元。
群鹿呦鸣,蓝天碧水。在“引进来”和“走出去”发展模式的构建下,现在鹿王的产品远销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国际市场,年产羊绒衫400万件,拥有800余家终端卖场。在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鹿王的发展可期……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抄袭搬运必定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