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GV有话说: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会:在获得外界一致认可的时候,却觉得自己像个「骗子」,认为「我根本没有他们以为的那么优秀」,担心总会有一天被揭穿。
如果有的话,你可能是受到了「冒充者综合症」(imposter syndrome)的困扰。这个词于1978年首次被心理学家Pauline Clance和Suzanne Imes提出。他们在研究中发现,在那些被社会定位为「成功人士」的女性中,有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尽管已经有外在的证据表明了自己的能力和竞争力,但仍然觉得自己配不上这样的成绩,把它归因为时机、外在条件和运气。在这个词被发明出来之后,包括前美国总统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在内的很多成功女性都公开表示自己有过这样的感受。
不久前,GGV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Jenny李宏玮在接受新加坡媒体The Business Times的专访时被问到是否有「冒充者综合症」的时候,她的回答让记者有些吃惊,却也启发了我们向GGV纪源资本的另外两位女性高管Jennifer Holmstrom和Lily 曹琪提出同样的问题。
这次的访问中并没有特别针对女性的话题,但她们的回答或许是今天这个节日里,我们想送给所有女性的最好礼物。
受访者:Jenny李宏玮、Jennifer Holmstrom、Lily 曹琪编辑:Rita
1.你被“冒充者综合症”(imposter syndrome)困扰过吗?对正在经历此种困扰的创业者们,你有什么建议?
Jenny:说实话,我看到这个问题之后先去查了一下,确保我对这个术语的理解是正确的。简而言之,我没有。冒名顶替者是假装成别人的人。我从没想过要成为谁,也从没把自己当成一个“谁”。
对我来说,人生是一次充满冒险的旅程。冒险就意味着挑战不断。一路走来,我是否感到过力不从心和焦虑?当然有。焦虑是人类的天性。有时候你需要这种焦虑来进步。但我不会为此而苦恼,而是继续工作,把事情解决。或许我的性格就是这样。
谈到创始人,自信是伟大创始人的必备特征之一。创业的路非常孤独,他们需要那种“我能行”的精神来撑过难关。创始人或企业家天生就属于那群更乐观的人。其实我们在创始人身上更常看到的是过度自信,尤其是当事情进展顺利的时候,短暂的成功容易让人飘飘然,这个时候就很容易犯错。
Jennifer:我不确定我所经历的是否被归为传统意义上的「冒充者综合症」。很多时候我感觉我必须迅速学习一些从未做过的事。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把工作做好,我必须以很快的速度掌握对我而言专业度很高的知识。与此同时,我毫无任何先前经验可借鉴。
这种经历第一次发生在我职业生涯的早期,当时我在猎头公司工作。作为一名职场新人,我担负着一项艰巨的任务——给资深高层管理者打电话,试图说服他们加入初创公司。他们的信任对我当时的角色来说非常重要,只有通过真正研究这些公司的技术和做法才能获得高管们的信任。
我曾为一家使用单晶太阳能电池板的公司寻找一名首席财务官——我需要掌握过多的技术知识才能让我的话听起来可信。说实话,我当时的工作完全不在我的舒适区内,而且真的很难做!
当面对这种情况时就要敢于走进未知,而不必担心你对这个领域所知甚少。接下来你必须为下一步做好打算:开始做充分的研究来弥补你所欠缺的知识。你不必做很多研究直到你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你只需要掌握足够的知识确保你能完成工作任务就可以了。
Lily:我在少年时会产生自我怀疑,成年后,特别是工作之后这种感受越来越少。这大概得益于我们团队的强大,以及坚持学习的习惯。
创业是不断对抗不确定性的过程,挑战并不会因为创始人的学历和背景变少或变简单。优秀的公司具有相似的文化、人才和制度优势,但是从优秀到卓越,很考验公司对未来的洞察和风险应对能力。创始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招兵买马来扩大公司的能力半径和知识带宽。毕竟,强大是对抗焦虑的唯一手段!
2.你得到过的最好建议是什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给你的?
Jenny:我在康奈尔大学读工程系的时候,出于兴趣上过一些MBA的课程,其中一门是康奈尔已故教授David J. BenDaniel的创业课。他在成为商学院教授之前是一名风险投资人,同时也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学博士。他时常会邀请创始人和投资者来给我们做分享,那是我第一次接触风险投资。后来,我成了他这门课的助教,助教的职责之一就是批改学生作业,也就是商业计划书。我当时就知道:投资就是我想要做的事情。我问教授我应该从哪里开始。他的回答改变了我的一生。
他说,“要成为一个好的风险投资者,你需要了解企业和组织是如何建立的。先至少工作五年,里里外外吃透企业如何运作之后,再考虑开始投资。”这是我得到过的最好建议。我听了他的话,从康奈尔毕业之后,回到新加坡,在新科宇航(ST Aerospace)工作了五年。
Jennifer:我父亲总是告诉我,无论我做什么职业,无论角色、级别或头衔,我必须每天都在创造价值。这个看似简单的建议让我铭记终生。
我得到的另一个建议来自脸书(现更名为Meta)的前工程副总裁Jay Parikh。当时我和他一起做一个项目,我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这个方案是我呕心沥血想出来的结果。他安静地看完了我的提议,然后告诉我:“这个方案不错,现在去做一个比这个好十倍的方案。”虽然当时我很想倒地大哭,但我意识到他是对的。我必须学会10倍化的思维,突破自我界限。他这几句话真的改变了我构建和交付工作的方式。
Lily: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自2010年开始,我曾尝试过数次减重,均以失败告终。2015年,朋友将她的健身教练推荐给我,她曾在这位教练的辅导下一年减掉35kg. 教练对他的学员有三个要求:不要质疑、严格执行、不许看秤。训练的前三个月,只是力量训练和饮食管理,一斤没减掉(事后才明白不看秤是减重得以坚持下去的关键要素),教练三个月后开始在每次一小时的力量训练后增加有氧运动,从此开始以平均每周1kg的速度匀速减重,经过半年左右体重减了15kg,BMI降到19。这么多年来我的体重体脂没有大幅反弹,并一直坚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规律运动。
这段经历非常有启发性,选对人是项目成功的关键要素。方向错了,只会越努力越倒霉。领导者对项目负责人也要充分相信和授权,哪怕暂时遇到挑战,也要屏蔽噪音,保持对结果的专注。
3.你受过的最大挫折是什么?你是如何度过的?
Jenny:2001年,工作了五年并获得了MBA学位后,我终于准备好开始我一直梦想的VC生涯了。MBA毕业之前,我已经在硅谷做过两份实习,一份在创业公司,另一份是在一家VC。那时的我29岁,踌躇满志,迫不及待要开始我的职业转型。接着,历史上最大的市场崩盘发生了,先是互联网泡沫破裂,然后是911事件。当时每个人都认为互联网和创业公司已经没戏了,风险投资已没有什么好做的了。我没能在硅谷找到一份风投工作。而在当时,所有要做风投的人,都要从硅谷开始。
当时,我面临三个选择。第一是回到新加坡原公司,继续成为高管的路径;二是和我丈夫在硅谷汇合,他当时已经在硅谷找到工作,而我只要放弃做投资,在硅谷找一份工程师的工作也不是难事;第三个选择是搬去香港,加入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看中国的投资机会。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因为它们意味着三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前两个选择都在我的舒适区内,即在当时的动荡中过安稳的生活。再三考虑之后,我最终选择了最接近我原本梦想的选择,搬到了香港做投资。这在当时看来是最具风险的决定,但现在回想起来却是风险最小的决定,因为在那之后,亚洲很快就成为了创业公司最多的区域之一。
Jennifer:我在一家猎头公司工作时,我发现一位与我同等级别和资历的男同事的工资是我的两倍。我非常生气。只要是公平的,我对同事之间薪资不同并没有意见。但我所经历的事情已经超出了我能接受的底线。对我来说,薪资差异充分说明了这家公司的价值取向,这不是我想要继续为之奋斗的地方,因此我开始计划离职。
最终,我找到了一份新工作。当我递交辞呈时,这家公司的管理合伙人开出了两倍薪水挽留我,但是他并没有明白问题的根本。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性别不同导致的薪资不公是真实存在的。当然,现在有很多公司和创始人都在为薪酬平等做出贡献,但仍有许多公司仍存在这一问题。
Lily:去年体检发现我的身体出了状况,当时非常震惊也很恐慌。作为一个非医学专业的普通人,对疾病的未知,以及对生活的失控都非常让人绝望。然而,其实治病和做项目没有区别,无非是分解目标、配给资源、过程管理……想通了这一环,事情便进入了我的能力射程。找医院医生,做检查,和主治医生讨论手术方案。一环套一环,只要都做对了,剩下的就交给上帝了。非常幸运,手术很顺利,基因检测提示复发风险很低,两个月后我就回到了工作岗位。
不期而至的重疾可能是人生随时会遇到的挑战,进入40岁,对自己的健康管理也需要像资产管理一样谨慎。一旦确诊不要恐慌,相信现代科学的昌明,也要相信医生的专业度,用科学的武器坚定地与疾病战斗到底。
4.如果可以和年轻时的自己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Jenny:我会告诉自己,“少听点权威的意见,对自己的判断多一点坚持”。你在年轻的时候,那些更成功的人动不动就会和你说,他们懂得更多,你应该听他们的劝告。我相信年轻的投资人对此情此景并不陌生。你认真地做了尽调,你的直觉告诉你,这家公司会是一个很好的投资。然后基金里最资深的合伙人走过来,告诉你“你错了”,并给出了各种理由。于是你开始怀疑自己:“我错了吗?也许我忽略了一些我尚且无法理解的方面?毕竟他或她曾做成了那笔著名的投资啊。”
经过20年的投资历练,我逐渐意识到投资决策的质量与年龄或头衔无关。如果你对行业和创始人足够了解,就要坚持自己的判断,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不要听那些成功投资人说什么。不要听我说什么。
Jennifer:我给年轻时自己的第一条建议是找一个好的导师。有很多有经验的人愿意指导那些经验不足的人。我们可以从导师那里获得非常有益的建议、人脉和反馈。好的导师可以帮助你成长。
我给自己的第二条建议是永远为你钦佩和尊重的人工作。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但在你职业生涯的早期这一点尤为重要。你最早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在你成长时期对你的塑造至关重要。
Lily:对2000年夏天填报高考志愿的我说:“追随你的内心,选择你喜欢的专业!反正以后你还是会做真正感兴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