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医生,我鼻子流血了,可以请病假么?-----浅谈新加坡和中国病假制度

Part One

场景一:

“医生,今天早晨我鼻子流血了,我看到外边一直在下雨,我鼻子流血是不是和下雨有关系啊?”

……无语静默10秒……

“您鼻子流血和下雨应该是没有关系的。现在已经不流血了吧?平时会经常出现鼻子流血的情况么?之前有没有自己抠鼻子或受到外伤?”

Sponsored Links

“现在没有流血了。之前很久都没有过鼻子流血的情况,不过倒是有抠鼻子。医生您确定和下雨没有关系么?我的情况是不是很严重啊,可以拿一天MC么?”

注:MC,Medical Certificate, 就是病假的意思。

场景二:

“医生,我有咳嗽、流鼻涕两三天了”

“有发烧或者嗓子疼么?”

“没有,但是我同事也有类似的情况”

“嗯,您的情况应该是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这一般是病毒导致,所以不需要服用抗生素,使用一些对症处理的药物休息几天就会好的”

“谢谢医生,我可以要一天MC么?”

……第二天…………

“医生,我昨天因为感冒刚来看过您,可是吃了药还没好,现在还是有咳嗽和流鼻涕,是不是吃的药没有效果?”

“不用担心,药物起效一般需要一些时间,而且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是依靠自身免疫力来恢复的,所以要耐心一些”

“好吧,那我可以再要一天MC么?”

“可以,既然您还是觉得不舒服,那么就再多休息一天吧”

“医生,您确定以及肯定我明天一定能恢复正常么?我明天就适合回去上班了?不需要再多拿几天MC?”

“一般这种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都会需要一周左右才能完全恢复正常,所以如果不是发高烧,大多数人不需要休病假一直到症状完全消失为止,所以休息一两天一般就可以了”

“好吧,不过如果明天我还有咳嗽和流鼻涕,我会再来看您的”

场景三:

“医生,我昨天刚踢了足球,现在全身酸痛乏力”

“有摔倒或受伤么?有没有身体某个部位特别疼痛?”

“没有,只是全身肌肉酸痛”

“这一般是剧烈运动后的正常身体反应,因为运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乳酸,身体在降解这些乳酸的时候就会有肌肉酸痛的感觉。多喝水,休息就可以了,不用吃药的”

“可是医生我真的觉得很没有力气啊,可以要一天的MC休息么?”

Sponsored Links

上面的三个场景都是笔者在新加坡行医过程中亲身经历,并且事实上是经常在门诊遇到的情况。不难发现其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MC”。MC是英文Medical Certificate的缩写,字面意思是医疗证明,实际中可以意译为病假。

Part Two

MC是新加坡医疗“优越性”的重要产物:政府立法规定所有工作人群都享有一年14天的门诊MC和60天的住院MC,各个公司在此基础之上可以给与员工更多的病假福利,但是不能更少。休病假期间工资和奖金不受影响。与此相对比,国内的病假制度似乎就没有那么完善了,之前也一度在网上有过讨论和对我国病假制度的诟病。但事实真是如此么?

我们先来看新加坡这边,首先是顶层的制度设计上,从国家层面规定了合理的病休制度,这是做为一项公共福利政策而存在,从根本上规定了所有在新加坡运作的组织都要严格遵守,患者申请病休不会有经济上的顾虑,担心影响收入;其次是社会的普遍心理认同,认同病休是一种应得权益,使得患者尤其是雇员们在申请病休的时候不会承受额外的心理负担,不会有负疚感;最后则是实际操作层面上的保障,病假条也就是MC属于法律文件,只有有新加坡执业资格的正式医生才可以出具,伪造会要承担严重的后果,但同时新加坡发达的家庭医生制度,使得患者们可以非常容易的见到医生、获得病假。

说完了优点,再来看看不足之处。任何社会都总是有人会钻政策的空子,政策制定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应该用制度来引导,而不能寄希望于人性。有句很俗的话怎么说来的?人性是不能考验的。文章开头举得几个例子看上去很好笑,很荒谬么?但它们绝不是个例,而是正变得越来越普遍。发达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和便捷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导致人们去就诊获取病假的机会成本很低:遍布新加坡全岛的私立诊所使得大多数社区都会在步行几分钟内找到诊所,并且一般可以让患者在等候半小时内见到医生,与此同时,医疗健康管理项目覆蓋了绝大多数的企业员工,使得患者门诊的就诊费用要么完全免费,要么只需要自负5-10%的额度。不高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为那些滥用病假制度的人打开了方便之门。有些夸张的人甚至会觉得一年14天的门诊病假就是等同于年假,如果不把用完就是吃亏了。也许一开始只是极少数人会滥用这种福利,但是当身边的人都这么做了之后,勤劳工作、任劳任怨的其他员工就难免会心理不平衡,觉得凭什么他们可以这样,我就不可以?传统上日本员工给大家的印象一贯都是兢兢业业、非常勤勉,可是笔者自己在诊所就不止一次接待过在新加坡工作的日本雇员,他们在这种土壤和环境中都很快“堕落”了,也开始熟练的使用这些福利。制度漏洞对人性的反向驯化由此可见一斑。

Sponsored Links

除了在个体层面上的这些问题之外,滥用病假制度,对整个医疗系统也产生了深远的不良影响。很多没有病或只是很小问题的患者反复去诊所就诊,不可避免的挤占了本应提供给真正有需求患者的医疗资源,导致整个医疗系统逐渐不堪重负,医生们平均分配给每个患者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分钟,工作起来要连轴转一刻不停,很辛苦,而患者们也不满意,觉得医生的解释不够清楚,分配给自己的时间太短了。最后则是在国家和社会层面,大量的因“病”缺勤,会显著影响社会各个组织部门的生产力和工作效率。根据新加坡统计署的数据,全社会在过去大约十年间,雇员年度平均门诊病假天数的确在缓慢而稳定的爬升,从2011年的2.7天到2017年的3.0天,增加了10%略多。从绝对数字上来看病假对于社会的负荷似乎并不大,只占全年工作日的大约1.5%,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是平均数,也就是说少数滥用病假的人会因为广大的社会基数而被摊薄。而除了缺勤本身带来的显性工作时间减少外,这种“病休”导致的不可预期对组织的流程和效率的隐形影响更是不可忽视。

Part Three

为了对国内病假制度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从而方便对比,笔者调研了国内不同性质的工作单位,包括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私企和外企。从中发现虽然劳动法对于病假制度有一个总的纲领性的规定,但是在不同地区、不同性质单位的实际执行层面还是有很大不同。

我国劳动法对于法定病假的现行指导性原则是根据工龄和在本单位实际工作年限的长短,会给予3-24个月不同长度的病假,期间工资标准一般会在全勤工作的标准上有一个折扣,但是不能低于当地最低工资的80%。

从实际调研的结果可以发现,大多数单位都不区分门诊和住院病假,对于短期病假(一两天)一般都很灵活,有时甚至都不需要医生的证明,只要和单位领导打声招呼就可以。但是长期病假一般都需要正式公立医院的就诊病历和病假。这里不得不提一点,单位批假的时候需要员工提供详细的病历资料其实是对员工个人隐私的一种越权管辖,理论上只要有正式医疗机构提供了病假文件,那么如果没有特殊理由,雇主是不需要也不应该要求进一步获取员工的详细个人就诊信息的。新加坡政府就是立法规定,在病假条上不需要专门注明诊断,如果真需要诊断信息,那么也要事先取得员工的知情同意。另外引起笔者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不同性质工作单位之间病假制度,尤其是全薪病假方面的差别,可以发现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在这方面的待遇会好很多,员工大多数都有比较多的全薪病假额度,而与之相对的私企、外企在这方面则会严格很多,很多私企甚至会规定全年只有一天全薪病休,只要超过,工资和奖金就会受影响。

Sponsored Links

很有趣的一点是,根据调研对象的反馈,虽然他们分布在不同性质的工作单位,但是大多数人一年中都很少甚至从不请病假。分析背后的原因,如果是在相似的年龄组,我们很难归因于“身体更健康”这个解释,更多的可能还是由于制度和文化所致:首先传统观念里国人都认为感冒发烧这些小病不算病,不是真的严重到起不了床或者需要住院,大多数人都似乎不好意思也觉得没有必要请病假,当然这和我们一贯提倡的艰苦奋斗、轻伤不下火线的价值观有很大关系;其次是经济上的考量,就我国现行的病假制度和绝大多数单位的实际执行,如果为了一点小病就休病假导致了当月甚至是全年的工资、奖金、考评受到影响,似乎非常不值得,所以大多数员工自然就会更加理性的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带病坚持上班,然后在工作岗位上请领导、同事适当照顾一下自己——而这本来也是体现我们一贯提倡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大好时机,所以单位和个人皆大欢喜;最后就是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不像新加坡有大量便捷的诊所服务于民,生活区、商场、企业写字楼里都可以方便的随时就诊,国内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依然任重而道远,大多数人生病的首选还是先去医院,尤其是大医院,这就导致了大医院人满为患,去一次医院算上交通时间,保守估计至少半天,时间成本很高。所以如果不是真正比较严重的疾病,大多数人还是倾向于自己扛一扛或者去药店买点药先对付一下。

Part Four

上面对比了新加坡和中国病假制度各自的优缺点,不难发现,新加坡整体制度比较完备,对民众的福利保障较高,而中国则相对还有很多可以改善的地方,尤其是不同地方、性质单位之间的福利差别比较大。但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新加坡正是因为保障制度太完善,所以逐渐滋生了一些钻政策漏洞、滥用福利的人,导致整个体系的效率和公平性大打折扣,而前车之鉴的西南欧那些高公共福利的国家最后是什么情况更是值得思考。

Sponsored Links

所有这些,对中国的启示又是什么呢?首先我们要正视自己在病休保障制度上面存在的欠缺和不平衡,努力建立起全国性的统一标准;其次要从文化和价值取向上认同病休是员工的合理合法权益,要提倡有病就休息,而不是抱病工作这种饮鸩止渴道德绑架式的“奉献”;最后则是落实到实际操作上,一方面要通过制度设计,杜绝走上新加坡那样过分高福利的老路,养出一些滥用福利制度的懒人,一方面则要大力提高基础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让普通民众哪怕是感冒发烧这样的小病也可以方便的获得专业医生的指导而不是自己买药吃吃看。而后者在今天这样一个移动医疗、互联网医院越来越普及的时代,或许正是我们采取技术手段弯道超车的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