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深圳人给开发商的溺爱,杭州人统统要了回来

地产风云人物王石曾经分享过一个故事。


2005年,万科在上海做了一个叫蚂蚁工坊的项目,用的是一次性浇筑成型的清水混泥土工艺,彼时在国内算是新兴工艺,得到了很多业内人士的好评。王石很高兴,邀请一位正在上海出差的日本朋友——时任东京建屋会长的楠敬介先生来参观,希望得到表扬。


可是楠敬介参观完项目后,一句话都没有说。


迫切想要得到认可的王石主动抛出话题,说万科非常重视质量,不会为了成本、利润和数量而牺牲质量。楠敬介的回答罕见的不留情面,他说:


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啊,这个都做不到还做什么企业?


事后,王石才了解,日本诸多建筑标准远超国内,成本为质量服务更是基本共识,楠敬介不作评价已经是含蓄的批评。彼时双方的心情已无法考究,但后来万科就启动了“千人亿计划”——花一亿人民币,将一千名工程师送到日本学习,希望通过数年的努力,缩短与日本在工艺上的差距。


数年过去了,谁曾想到,在万科的大本营深圳,购房者已经体贴到看过几张效果图就能把房子抢光,只看地段不看产品成为“基本共识”,让想靠产品力突围的开发商大呼“真心错付”。


深圳购房者的这份纵容是蜜糖,更是毒药,自信爆棚离开舒适圈的开发商,大概率要被外面的世界被虐得嗷嗷直叫,尤其是在号称“房产开发品质竞争最激烈的城市”——杭州。



1


深圳的房价,杭州的房子


王石当年有没有推动万科掌握“工匠精神”先不评价,但是王石想做的事情,绿城的宋卫平在杭州做到了,而且做得不错。


绿城杭州的业主大多听说过老宋的暴脾气。这位对细节追求到变态程度的文艺中年,对建筑成本的纵容比深圳人闭眼买房有过之而无不及,数百万的产品不满意就直接砸碎拖走,一块园林景观石都要从福建采购、广东打造再运回杭州的故事更是广为相传。


虽然同为地产圈少有的情怀人士,但是从产品口碑来看,历史系毕业的宋卫平比工科出身的王石多一点“艺术的纯粹”。


虽然后来绿城巨变,宋卫平出走,“大海的蓝好过树上的绿”,但绿城那些年的产品教育还是整体拔高了市场的审美标准,深圳顶级豪宅都不一定能拥有的小桥流水,在杭州几乎成为标配。被好产品养叼了口味的杭州人,再也不愿降低生活水平。


后来入杭的开发商,只能恶补文化底蕴和艺术审美,为快速提高产品力操碎了心,就连项目名都到了要求“信达雅”的程度,融信杭州取案名的时候甚至办过一场“十万元的悬赏征集”。


当房子回归生活,建筑趋于艺术,产品力成为开发商们在杭州市场的“军备竞赛”,在性价比、艺术感的比拼之外,房企建筑设计师们赌上尊严又给自己设置了新赛道——创新度。


如果看腻了江南的小桥流水,就加一个“超级游艇”的海洋元素;


如果都是轴线对称型的传统建筑形态,就来一个错落有致的“曲线革命”;


如果厌倦了传统中式的深深庭院,就造一个棕榈树、遮阳伞环绕的海岛度假村;


......


(建筑的流线艺术 融信杭州世纪在建实景图)


例如这栋造型独特的流体建筑,规划蓝本取自扎哈·哈迪德在新加坡设计的第一个公寓——D'leedon(丽敦豪邸)。为了打造灵动的流体立面,开发商融信采用了4种颜色大小不一的铝板,并用大面积玻璃窗、流线型大阳台增强柔软的视觉观感。


(热带风格园林实拍图 图源融信公馆·ARC)


再比如这座造型风格神似“游艇”的建筑,外立面由白色铝板单板构成,为了打造出实木夹板的视觉效果,部分挑出的阳台吊顶采用了木纹铝板,搭配热带棕榈树、海星喷泉等海洋风格的配套设计,被偏爱的杭州人真的求仁得仁。


当然,这还不够,建筑外立面、园林景观仅仅是能让杭州业主走进小区的第一步,想让他们点头认可还需要更多的细节刺激。比如7米高的入户大堂、270度转角窗和“回”字形铺贴的大理石地面。


(270度转角窗 图源融信公馆·ARC)


抛开城市之间的房价鸿沟,仅算一算建筑成本,深圳人又想哭了。


当然,大多数一线、二线城市的顶级项目都能做出高级感。真正让外地人想哭的是,这些其他城市顶级豪宅才能享受的待遇,在多年来的产品竞争赛中,几乎已经成为“杭州味”的标配。



2


开发商在杭州到底有多努力?


深圳人给开发商的无条件的爱,杭州人统统要了回来。


这些年,杭州人的选房标准几乎提升到艺术层面。从建筑的流线质感、园林景观的层次感到户型设计的舒适度,只有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经得住层层筛选的项目才入得了杭州业主的眼。


想打进常年被绿城、滨江等以品质著称的房企娇惯的杭州市场,外来开发商除了要克服拿地困难,还面临口碑挑战。从价格定位和产品质量的差距来看,人们甚至怀疑有些开发商来杭州市场是为了“逐梦艺术圈”。


例如,在开盘价1.8万元/平方米的杭州项目里,你可能看到深圳顶级豪宅才会拥有的玻璃幕墙、精装双大堂,甚至恒温泳池等高级配套。而这样的项目,为了提高附加值,还斥巨资引进了一所九年制品牌名校。


杭州融信蓝孔雀 2014年开盘价1.8万元/平方米,现价6万元/平方米

(图源网络 )


深圳豪宅红树西岸 2005年开盘价均价2.5万元/平方米 现价17万元/平方米

(图源网络)


值得欣慰的是,杭州业主们虽然挑剔,但乐意为品质买单。


哪怕是同一板块、共享配套,品质更优秀、设计更贴心的产品,房价能比周边其他项目高出10%-20%,而且业主们会自觉站队成为房企的“粉丝”,带来二次、甚至多次成交,这也成为了房企敢于死磕品质的底气。


杭州不是“拿地就能赚钱”的城市,很难用其他城市的数据模型来推导杭州项目的利润空间,成本和品质的混合双打劝退了不少开发商,但也让少部分开发商打磨出竞争优势,品质不再仅仅等于绿城、滨江等本土房企,一些外来房企,例如融信,也逐渐走进杭州人的心里。


作为最具“杭州味”的外来房企之一,融信成功实现“本土化”的诀窍可能是诚意。


2013年,融信正式进入杭州市场,这一年和融信同批入杭的房企多达18家,合力拿下杭州当年24%的土地份额。这意味着,融信在杭州拿下的第一个项目——蓝孔雀,除了要克服被绿城、滨江等开发商培养的挑剔眼光,还要超过同批涌入杭州的外来房企,首秀压力倍增。


而且,从2012年开始,杭州“地王”频出,随后涌入的外来房企更是进一步提高土地溢价率,许多高价拿地的房企,几乎毫无防备的迎来了2014年的市场低谷。


可以说,融信入杭的第一站,就面临了品质和成本的抉择,这次抉择也决定未来的路。融信拿下蓝孔雀地块的成本并不算低,在价格一般的情况下,还是选择使用高成本的玻璃幕墙、恒温泳池等高配置,并斥资提升了整个板块的教育配套,靠满分诚意成功圈粉杭州业主,为以后在杭州市场的扩张铺平道路。


此后的5年里,融信从学院路三盘(蓝孔雀、杭州公馆、学院府),到沿着地铁2号线布局澜天、融信公馆ARC,再到拿下杭州首个“万人摇”的创世纪,以惊人的增速在钱江两岸操盘、合作的项目多达26个,并形成了自己的“融粉”。


2018年,当同批入杭的外来房企已经纷纷离场,融信以绝对优势杀进了杭州市场的第一阵营,按销售权益来算的话,甚至超过了本土房企滨江集团,成为当年杭州房企销售TOP2。



3


浙系“颜控”的自我修养


最近,杭州首个“两万人摇”楼盘——融信创世纪项目开始交付。从现场业主的反馈来看,已经在杭州市场站稳脚跟的融信,在“颜控”的路上找到了新的乐趣。


融信目前共有五大产品系,分别为世纪系、海月系、海纳系、澜天系和中心系,其中世纪系属于TOP级产品系,主打现代艺术居住社区。


准确来说,靠近奥体的融信创世纪属于Top级公馆系2.0产品,号称国际都会铂金住区。很多买过房的朋友都听过钻石、铂金之类的宣传标签,但是在讲究“信达雅”的杭州,取这个名字还是需要一定的实力。


首先是“颜控”必备的外立面,全部采用融信第三代铂金立面——主体为白色铝板幕墙,辅以金色铝板压边,据说设计灵感来源于诺曼.福斯特纽约西551号作品。

(融信保利·创世纪 交付实景图)


其次是楼栋的排列,15幢高层围合成钻石状,最南与最北的楼幢间隔近150米,东西最大间距约248米,交错式排列保证了每一幢的采光性和通透性。这种设计的优点颇多不必一一赘述,但缺点是会降低建筑密度,对开发商来说就意味着利润缩减。


追求品质,几乎不可避免要牺牲部分利润。但事实上,融信的退让不止于此。


为了追求整体的舒适度,创世纪将近5000平方米的全区一层架空,打造成会所和入户大堂,并用约3米宽的风雨连廊将社区景观和每一幢楼栋连接起来,无论晴天雨天,业主都能背着手在园林里踱步。这种设计,哪怕是在杭州,板块内也仅此一家。

(融信保利·创世纪 交付实景图)


入杭七年,作为标杆项目,创世纪的诸多细节都能体现融信的设计理念。比如绝对的“颜控”,比如中高端精品路线,比如利润和品质本就不是对立面。


(融信保利·创世纪 交付实景图)


这个当年获得业内诸多大奖的项目,杭州市场用“两万人摇”给予了肯定。那些备受好评的下沉庭院+内外“双泳池”等景观设计、东西二园+双环跑道等社区配套,以及经典的户型设计,未来也将渐渐成为融信高端产品的标配。


事实上,不仅是杭州市场,融信对品质的真心几乎从未错付。从销售数据来看,2017年至2019年,融信中国的合约销售金额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1.77%。在疫情影响下,2020年上半年,融信的合约销售金额达603.57亿元,同比上升6.49%,同期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5.4%,在市场的认可下体现出强劲韧性。而且,随着公司拿地策略调整,风格更加稳健,盈利空间也将进一步提升。


总结


不仅是深圳,在拿地就能赚钱、几张效果图就能把房子卖光的时期,北京也经历过“没有好房子”的尴尬状态,十年前宋丹丹还在微博上发文吐槽潘石屹,在长安街附近设计的房子丑到影响北京市容市貌。


负责盖楼的开发商没有审美会很可怜,但没有审美还能一直盖楼就是可怕的事情了。这意味着,市场包容“敷衍”,劣币驱逐良币。


中国地产狂奔40余年,从房子是商品,到房子是用来住的,变化的是市场理解,不变的是建筑载体和使用属性。当金融属性逐渐削弱,一度被忽视的质量就会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比之下,被杭州市场反复锤炼的开发商显然更早体会到了品质的重要性。只是不知道他们华山论剑这么多年,还愿不愿意来教育一下深圳的产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