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他17岁开始创业,用50年缔造三个世界之最


2019年4月27日,赛得利(江苏)纤维有限公司通过公开拍卖,成功收购江苏翔盛粘胶纤维股份有限公司。至此,赛得利在中国的纤维素纤维年生产能力达110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纤维素纤维制造商。

这是新加坡金鹰集团继打造出世界最大规模纸浆厂、世界最大人工速生林基地后,创下的又一行业世界之最。冠绝天下的背后,是其缔造者陈江和在50年商海沉浮中,用人格和智慧写下的一个又一个商业传奇。

白手起家

或许是应了“逆境出人才”的老话,陈江和的人生传奇也始于一段辛酸往事。

那是在陈江和17岁的时候,时间坐标1966年,一直是家中顶樑柱的父亲因持续操劳卧病在床,8个弟弟妹妹生活没了着落。陈江和身为长子,不得不放弃上大学、做医生的梦想,扛起养家重担。

和大多数下南洋的华人一样,那时的陈家靠做点小生意维持生活。父亲离开故乡福建莆田来到印尼棉兰市后,开了一家卖机车零配件和汽油、柴油的小店铺。

陈江和在租来的十几平米店面里开始了子承父业,当时最大的梦想是赚钱后拥有一间真正属于自己的店面。

没想到,仅一年后,这个梦想就实现了。

18岁的一天,一个陌生人来到店里,拿着一张纸,询问一些零配件的价格。陈江和像对待日常只询价不买货的顾客一样,以薄利多销的原则给出了很低的报价。

正是这个无心之举,给他带来了商机。

询价之人是印尼石油公司的会计,陈江和低于市场的价格令其心动,获得了合作机会。

这份意外惊喜,令陈江和十分珍惜。为使产品在价格优势之上还保证质量,他跑到产品的原产地日本、欧洲亲自采购;为了在服务上也不输于大型供应商,他带着3个员工,数次前往80公里外的石油公司,询问对方需求,千方百计满足。

陈江和小团队不辞辛苦、竭尽所能的精神感动了合作方,由此赢得石油公司的长期订单。

1967年,18岁的陈江和终于有了自己的店面,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公司——金鹰公司。顺风顺水中,小店的业务还扩展到了经销发电机、炼油厂设备、维修机电、机械,承包石油工程等。

被誉为“亚洲洛克菲勒”的前亚洲首富、印尼华商林绍良曾强调,成就大事两样东西很重要:一是机遇,二是在各方面都有强大的伙伴。而无论生意大小,要想获得成功,勤劳与诚信都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前提。

勤劳、诚信、强大伙伴之外,只欠机遇的陈江和终于等到了历史的垂青。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油价从不足3美元飙涨到12美元,全球石油公司纷纷快速扩大生产规模以攫取暴利。陈江和的设备、工程生意也水涨船高,足足带来 1000万美元的回报。

就在这一年,金鹰公司升级为金鹰集团,陈江和年仅24岁。

创造历史

已在当地崭露头角的陈江和,并没有沉醉于亿万身家的喜悦,反而更冷静的意识到商业成败与时局的鱼水关系。

那时的印尼,政局仍在动荡之中,国家有七成收入来自石油出口,一旦时局有变,全部仰仗石油生意的陈江和拥有的一切可能都鸡飞蛋打。

“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才是长久之计”。

经过调研,陈江和发现一个现象:印尼的大量原木出口到日本、韩国、新加坡后,被加工成夹板又返销到印尼,转了一圈后,中间商依然赚得盆满钵满。

一个大大的问号从陈江和的脑子里冒出来:“为什么不直接在国内生产夹板?”

夹板,也称胶合板,由三层或多层原木切割成的薄板经胶贴热压制而成,是手工制作家具最常用的材料。

虽工艺难度不大,但与一进一出就能轻松赚钱的贸易相比,干制造业难度大,投入多,链条上,也往往费力不讨好,印尼人都不愿意做。

也正是这一原因,在陈江和去印尼工业部申请生产准证的时候,受到了部长的格外关注, “很多人要做都没做成,你真的要做?”

“是的,印尼不能永无止境地进口。就地加工既可将附加值留在国内,支持国家经济发展,也可增加就业,创造利润”。陈江和胸有成竹地回答。

在部长关心的建设工期上,陈江和表态:18个月可以建成。

顺利拿到准证后,陈江和仅用13个月就建成了一个投资1000万美金、用工2000人的工厂。在印尼工业史上,完成这样的工程至少需要两年。

部长发出惊叹,并上报总统。总统竟破天荒地带着7个部长亲自来为工厂剪彩。

对于这个敢想敢做的华人小伙子,总统敬佩有加,颇有兴致地跟他探讨获利、解决就业等一系列问题。两人还算了一笔账。

最后,总统恍然大悟:“印尼应多制造夹板出口,禁止原木出口,这样可增加就业机会,多赚外汇。

三年后,印尼正式出台限制原木出口政策。

正如陈江和所料,因为填补了国内空白,夹板厂生意出奇的好,投产后一直在盈利,产品出口到欧洲和中国。

随后,陈江和带领金鹰集团在多元化道路上乘胜追击,挺进了棕榈树种植业。

印尼与马来西来同属世界上最大的棕榈油出口国,种植棕榈树是当地的热门产业。但隔行如隔山,种植棕榈树并非想象般容易。

最初两年,陈江和只种了不到4500亩,无法以规模化取胜。由于收效甚微,陈江和准备将棕榈园卖掉。但得知想接手的是做汽车生意的商人,陈江和又升起了信心——汽车商都敢试,我为什么不再试一试?

他把马来西亚最好的种植专家高薪请来,经过专业种植、精心管理,一年后,种植面积终于翻倍,达到3万亩,几年后,3万亩变成了数十万亩。陈江和说:“为了加大投入,我种棕榈14年没有拿分红,赚的钱全投到扩大种植面积上了。”

凭借石油、夹板、种植三大主营业务滚雪球式发展,到1983年,金鹰集团已成为资产上亿美元的中型企业,将棕榈种植向下游拓展,生产棕榈油,自然纳入了陈江和的目标。

陈江和找到了两个强大的伙伴——时为印尼首富的林绍良、富商黄奕聪联合开发生产棕榈油。

三方合力下,短短5、6年间就赚得超过10亿美金。现在,金鹰集团每年棕榈树的种植面积相当于1.3个新加坡。这在印尼历史上绝无仅有。

书写奇迹

一路所向披靡,并没能打消陈江和骨子里的危机感,他时刻都在想着那低概率的“万一”。

夹板和棕榈油生意属于消耗类产业,有限的资源只会越来越少,金鹰靠什么越做越大?

“我们一定要种树,未来会是资源取胜”。此后,“资源”渐渐成为陈江和布局金鹰战略的核心字眼。

1982年,在一次赴芬兰的考察中他找到了关于“种什么树”的答案。

在芬兰,他看到了世界顶级的浆纸技术。然而,由于当地环境恶劣,种树需要20-40年成材。工厂所需原木要大量依赖进口。

相较之下,印尼以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种植相思树只要6年即可成材。而包括印尼在内的大部分东南亚国家因缺少浆纸技术,所需浆纸要大量进口。

反复思量下,33岁的陈江和又开始了另一项从无到有的创举——在印尼开创“林浆纸一体化”工业模式。

这一模式将分离的林、浆、纸三个环节整合在一起,由造纸企业负担起造林责任,以纸养林、以林促纸,实现可持续发展。

陈江和这一想法的超前性,比中国还要早10年以上。中国在90年代中期确定了“林浆纸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但真正由本土企业实现已经是21世纪的事了。

陈江和选中了一个叫做科林奇的偏僻小山村作为浆纸厂基地,村上只有5户人家。他要做的不仅是说服一批能人来到这人迹罕至的穷乡僻壤一起创业,还要从零开始,自建水、电、路基础设施。

没人看好这项计划。

陈江和以世界第一为终极目标,选择了分期建厂——用早期工厂的产出效益投入后续扩建。

一切都在顺利进行,尤其到了1997年,金鹰旗下核心业务——亚太资源集团在纽约上市,筹集到近7亿美元资金。陈江和将这笔资金连同第一期工厂产生的收益,以及向银行融到的13亿美元,都一股脑投进了新厂区建设。

然而,1997年也是个不利的流年。亚洲金融风暴来势凶猛,印尼盾一夜之间大贬值。一片恐慌下,金鹰资金无法流通,机器进不来,已经签好的合同不能实施,股价大跌。业界都为金鹰捏把汗。

“当时非常非常艰难,已经让家人做好了住廉价房的准备。大部分高管薪水减一半,没有怨言。”

危难之中,陈江和断臂求生,把中国的常熟工厂卖掉回笼资金,解了燃眉之急。

挺过风浪后,2001年,科林奇林浆纸一体化基地终于全部建成。

此时的科林奇,不仅是世界上技术领先、规模最大的制浆基地,也在金鹰产业的拉动下,摇身变成了30万人口的城市,学校、医院、大型商场一应俱全。

现在,科林奇基地每伐一棵树就种植一棵苗,一年365天每天至少种50万棵相思树,速生林面积达70万亩,相当于新加坡国土面积。其浆纸年产能达230万吨,销往世界30多个国家。

全球与该产能接近的另外两家纸浆厂,用30年时间达到产能巅峰,而金鹰只用了10年,被业界叹为奇迹。

不忘“生父”

与共和国同龄的陈江和出生在印尼,但在他心里,印尼是他的第二个父亲,即“养父”,赋予他炎黄血脉的中国才是他的“生父”。

“我很想通过做事情回报生养过我祖先的国家,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出点力,非常想把‘金鹰中国’做成我们华人经营的优秀的跨国企业。” 陈江和说。

怀揣感恩,结合分散风险、优势互补、市场需求等综合因素,1995年起,陈江和带着金鹰旗下各类资源进入中国,并于新世纪后,展开了更大规模的投资:

Ø 在中国兴建了四家以树木为原料的纤维素纤维制造工厂,产品广泛用于各种纺织品和亲肤卫生用品。其专业技术依然源自芬兰,年产能可达110万吨,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纤维素纤维制造商。

Ø 2003年,陈江和收购了山东日照森博浆纸有限公司90%的股权,并改组为山东亚太森博浆纸有限公司。通过150亿元的投资,运营着目前世界上单条规模最大、工艺技术装备最先进的制浆生产线,成为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行业标杆。

Ø 2004年,在适宜林木生长的家乡莆田市启动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在福州、泉州、漳州、龙岩等地设立林业公司。如今,当初的小树苗早已覆盖成林。

Ø 2005年,在南京成立了食油加工项目——新实力食品科技(南京)有限公司,并已发展成华东地区数一数二的棕榈油生产加工现代化工厂。

最近几年,陈江和将清洁能源作为战略重点,在京津冀布局液化天然气综合利用项目。

早在10年前陈江和就预言,“中国不可能永无止境地烧煤发电”,经济的迅猛发展必然对清洁能源产生需求。

他首先落子东南沿海一带,2009年起先后建成运行了厦门东部燃气电厂、江苏LNG接收站,江苏如东燃气电厂。不仅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也有力保护了当地环境。

至今,金鹰集团在中国总投资累计超过500亿元,创造了一万余个就业岗位。

值得一提的是,金鹰集团的每一项投资都力保清洁。以亚太森博(山东)浆纸有限公司为例,其环保投资已经超过43亿元,相当于每5元中就有1元用于环保设备,是世界同等规模浆纸工厂中环保投资最多的企业。其工厂排放的废水质量、气体排放水平以及厂区空气质量,远远超过国家和国际安全标准。

在陈江和脑子里有一笔循环经济账:如果规模够大,系统设计方案合理,花7.5亿美元把排放掉的各种形态原料回收利用,只要8年时间就会收回投资。

当然,这要看企业家的发心,“作为一个企业家,只要有一颗慧心和善心,总会想办法把废物利用起来。我一直认为,环保不是企业的负担,做好了还是企业的资源。”

以环保为信仰,一体化战略指导下,陈江和的资源产业帝国愈加稳固。

如今,金鹰集团已发展成为一家集林浆纸、农产品工业、特种溶解木浆与纤维素纤维以及能源开发为一体的多元化跨国工业集团,总资产超过180亿美元。其生产经营遍及印尼、中国、巴西、马来西亚和菲律宾,营销网络覆盖四大洲,在全球拥有超过6万名员工。

陈江和也因此成为当今印尼屈指可数的商业巨擘之一,几次登顶印尼首富宝座。

至今,70岁的陈江和依然在中国与印尼间往来穿梭,“中国变化很大,在中国做生意一定要非常用心,遥控肯定不行,一定要近距离甚至是零距离地指挥。”

事实上,能让陈江和不辞辛苦、零距离指挥的,还有他在中国的慈善事业。

自1993年助力家乡莆田兴建医院起,他在中国的善举就不曾停歇——

Ø 他是第一个为奥运捐资的海外华人,出资500万美金支持水立方建设;

Ø 2003年“非典”,他捐款3000万人民币,是个人捐款最多的一位;

Ø 2008年雪灾和汶川大地震,金鹰集团捐款捐物2568万元;

Ø 在贫困地区,陈江和捐建了23所侨心小学、39个“侨心工程”项目;

Ø 捐赠3000万人民币建设厦门小白鹭艺术中心;

Ø 此外,陈江和基金会还积极支持“一带一路”倡议,捐赠1亿元人民币,在未来10年支持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双边人才培训项目。

迄今为止,陈江和领导的金鹰集团为中国的公益事业各项累计捐资已超过3.6亿人民币。

因贡献卓越,陈江和本人荣膺中国慈善领域最高政府奖——“中华慈善奖”之“最具爱心慈善捐赠个人”奖。

经营哲学

用现代企业标准考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齐飞的金鹰集团无疑是成功的。

提及事业成功的诀窍,掌舵人陈江和轻描淡写似的说出三点:一靠朋友,二靠观念,三靠勤奋。

事实上,经营规模如此之大的企业,其智慧远不止于此。赚1个亿和赚100万,不只是数量的区别,还涉及管理能力、找人才的能力、掌控风险的能力、对趋势的判断力、企业与国家社会关系等诸多层面。

在陈江和的每个办公室里都有一个俄罗斯套娃,它的意义是集团每个高管必须了解并做到的,那就是——要敢于雇用比你有能力的人,企业才会越做越大;如果胸怀太小,容不得下属的才智,听不进下属的意见,企业就会走向反面,越做越小。金鹰集团管理层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足见其对人才的包容和重视。

以此为缩影,涉及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扎实的修炼。在商海中风雨前行50载,陈江和感触最深,也最为津津乐道的,是“三利”原则——

“也就是首先对当地的人民有利,对所在的国家有利,然后才是对企业有利。在持续成长中追求人、企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你自己有利,人民没有利,政府没有利,一定搞不久的。如果企业做的,对老百姓有利,对当地的政府有利,你就可以长久生存,也才有利可赚。虽然我们很多事情,是通过政府去解决的,但你如果没跟老百姓打成一片,到动乱时期就很难生存。”

金鹰集团能安然度过各种危机,就与他的“三利原则”息息相关。

在科林奇浆纸生产基地,附近数万居民免费享用着基地提供的清洁水源和利用生产废料发出的电。

还有数千居民在金鹰设立的社区培训中心接受免费培训,学习先进技术。

而有志创业的居民,还可以在金鹰集团的支持下成立自己的公司,获得金鹰提供的银行担保。

所有针对周边群众的付出,都会在关键时刻得到回报——在华人产业受冲击的时候,当地群众会自发保护金鹰旗下的产业,因为 “这是我们的饭碗,不能破坏”。

能做到这一点,既是陈江和的智慧,更是他的人格魅力,一如当初那批去科林奇与陈江和共打江山的“勇士”,他们在陈江和身上看到的是信任和希望。

熟悉陈江和的人评价他,“就像一艘颠簸在海洋中的船,他的性格在吃水线下有力地支撑着整艘船;许多人都只看到漂亮的甲板和高高挂起的船帆优雅地立在吃水线之上,但是驱动船行驶的,却是他坚强的性格和正直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