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收购欧洲“最大”,买下美国“尖货”,这家民企的底气从何而来?

一个业务横跨亚、美、欧,在亚洲、欧洲均拥有上市公司的全球最大眼科医疗集团,已悄然成型。

文 / 华商韬略 王莹

在至今亦步亦趋、争议不断的民营医疗领域,陈邦率领的爱尔眼科(以下简称“爱尔”)却极为“另类”——上市9年间持续高成长,市值从60亿攀升至700亿人民币,已发展成为业内标杆。

据爱尔眼科(300015)4月21日披露的2017年年报显示,全年实现营收近60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49.06%;实现扣非后归属净利润7.76亿元,同比增长41.87%,营收、净利双双高速增长,进一步夯实了其行业龙头地位。

此前,爱尔股票总市值曾超700亿元,在100余家湘股中排名首位,成为新晋“股王”,并成功跻身创业板市值前三强。

耀眼的数据之外,陈邦还铺就了一张充满雄心的世界级宏图。

2015年底,爱尔收购亚洲医疗集团,强势切入香港市场;去年,爱尔将美国最著名眼科中心之一Wang Vision纳入版图,紧接着,集团又收购了欧洲最大的眼科连锁机构Clínica Baviera,S.A.……

一个业务横跨亚、美、欧,在亚洲、欧洲均拥有上市公司的全球最大眼科医疗集团,已悄然成型。

【十年没天花板】

2017年度,爱尔实现营业收入59.63亿元,同比增长49.06%;实现扣非后归属净利润7.76亿元,同比增长41.87%。

面对这样的显著增幅,陈邦却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和患者就医意识增强,让眼科医疗的自身增量很大,十年内难有瓶颈。”

市场印证了他的判断。

在眼科医疗庞大增量的支撑下,爱尔的屈光、白内障和视光服务三大主营业务,增幅继续攀升。

最新年报显示,爱尔屈光项目收入同比增长69.23%,白内障项目收入同比增长44.43%,视光服务项目收入同比增长34.36%。

2017年,三大主营业务营收的平均增幅高达49%。

陈邦之所以说“十年没有天花板”,和这三项主营业务的市场空间息息相关。

以令很多人苦恼的白内障为例。这是一种发生在眼球里面晶状体上的疾病,是最常见的致盲和视力残疾的原因。

在全球1.8亿视力损伤人群中,有4000万是盲人,其中46%的致盲原因就是白内障,手术是目前白内障治疗的唯一有效方法。

▲发达国家百万人口白内障手术率(CSR)已达到9000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百万人接受白内障手术者仅2200人,而发达国家达9000人次/百万人,有的甚至达到11000人次/百万人。

这意味着,我国白内障手术市场渗透率很低,仍有大量病患未通过手术解决光明问题。

据了解,50到60岁的老年性白内障发病率约为35%,60到70岁的约为80%,80岁以上几乎人人都有白内障。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按照80%的患病率来计算,国内白内障患者过亿。

每年新增因白内障未手术而致盲的患者约45万人,这还不包括已患有白内障而没有及时治疗的患者。

随着中国社会进入老龄化,白内障患病人群将大幅增加,同时,老龄人对视觉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样的大背景下,公立医疗资源总体却长期处于缺乏状态。

伴随着以爱尔为首的非公医疗力量的崛起,这样的状况在未来有望持续改善。

目前,白内障手术以中低端术式为主,实际上仍处于“还旧账”的阶段。并且,在国内各地,白内障手术都被纳入医保范围。

用千元级别的支出解决困扰一生的病患,无疑将成为更多白内障患者的选择。

因此,可以预见的是,已经做强相关业务,拥有技术和口碑壁垒的爱尔眼科,将在白内障手术领域实现持续高速增长。

从定期报告来看,集团另一个稳定持续发力业务是屈光手术。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报告称,目前全球约20亿人罹患近视,到2020年预计增长至25亿。其中,中国近视人群在5亿以上,居世界首位。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近视眼的技术被引进中国。当时,做一次普通的准分子激光矫正近视的手术,价格就高达上万元。

和白内障不同是,近视不分年龄层别,按照“再穷不能穷孩子”的传统,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选择接受近视矫正手术。十年前,每年接受准分子激光治疗手术的人群就已经接近百万,甚至高于接受白内障手术的病人。

一台价值数百万元人民币的准分子或飞秒激光治疗仪器,看似成本高企,但对于有品牌影响力的医疗机构,患者纷纷扎堆,高精尖的医疗设备,并不构成障碍。

这样的投入收益比,是支撑爱尔初期扩张的基础之一,也是集团未来的盈利点之一。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屈光矫正的需求正持续增强,目前,我国每年屈光矫正手术量大约在150万例。

据了解,爱尔的各类屈光矫正手术价格在8000元到30000元人民币之间,包括板层刀、飞秒、全飞秒、ICL等,取中间值18000,初步估算,光屈光矫正手术这一项,至少有近300亿人民币的市场空间。

值得一提的,作为非医保内的医疗服务项目,屈光矫正手术项目的毛利率则一般在50%以上。

不过,屈光矫正手术的门槛看似不高,各家机构的能力却相去甚远。

对此,爱尔表示,屈光手术业务领跑是厚积薄发的结果,源于多年来爱尔上百万例手术所培育的客户口碑。

除此之外,从年报看来,爱尔在屈光手术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全飞秒、ICL(晶体植入手术)等高端手术占比也不断提高,在深耕设备与口碑间,居民医疗消费升级带来的高端手术占比提升,迎来大好局面。

【全球布局】

今年1月,爱尔发布《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上市公告书》,以27.60元/股的价格募集资金17.2亿元。

其中,高瓴资本出资10.26亿元一举成为爱尔的第六大股东。

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高瓴资本,“坐等”国内增量的同时,陈邦正持续发力全球,在悄然间建立起了覆盖三大洲、技术协同的全球最大眼科集团。

2016年底,爱尔收购美国著名眼科中心Wang Vision,这项交易在2017年3月份正式交割完成。

Wang Vision是一家以技术和高端服务闻名的医疗机构,其拥有全球最顶尖的屈光矫正手术技术,并拥有全面角膜成像技术。

Wang Vision面向北美乃至全球高端客户,已经服务的对象来自全世界55个国家以及全美40多个地区,其名单中不乏多位国家政要及好莱坞影视明星。

屈光手术和白内障手术是Wang Vision的主要收入来源,这一优势与爱尔的需求与布局高度契合。因此交易宣布时,外界普遍认为,这将是国内企业凭借资本优势,实现弯道超车的又一个经典案例。

但陈邦着眼的,不止是“一起”案例,也不只是北美市场。

完成收购Wang Vision的同时,爱尔又拿出了1.52亿欧元收购价收购欧洲最大眼科连锁机构Clínica Baviera S.A的计划。

在欧洲眼科医疗市场,Clínica Baviera可谓大名鼎鼎。这家西班牙上市公司的医疗中心遍及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早在两年前,Clínica Baviera就实现营收9157万欧元,净利润高达794.5万欧元。

这笔交易,不仅帮助爱尔眼科撬开了欧洲市场的大门,进一步为发展中国高端业务提供了有力支持,还给未来业绩的持续上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对于爱尔来说,借助资本的力量,花逾十亿元人民币并购海外医疗机构,无外乎以下两方面考虑:

一是整合全球最优秀的眼科医疗人才,进一步做强前沿技术;

二是“拿来主义”快速反哺中国的高端医疗服务。

虽然爱尔市值已超700亿人民币,但占中国眼科市场的比重还不到10%。按常规路径,可逐步提高市占率,但爱尔眼科不走“寻常路”——通过整合全球的一流眼科机构,更可以使其在国内的发展获得加速度。

值得一提的是,爱尔的海外布局,也是中国眼科医疗界的最大手笔。连续的并购之后,有外媒指出:

爱尔这两次收购是全球医疗服务行业的标志性大事件,中国力量有可能重塑全球眼科医疗行业格局。

今年年初,公司国际化战略向纵深推进,在并购欧美龙头或精品眼科机构的同时,学术领域的国际合作也不断取得重大进展。

今年一季度,公司与新加坡国立眼科中心(SNEC)、新加坡眼科研究所(SERI)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备忘录,双方将在学术科研、人才培养、技术转化等多个方面展开纵深化密切合作。

“爱尔眼科将从最大做到最强。”爱尔眼科董事长陈邦表示。

除此之外,爱尔在国际公益项目中的表现也可圈可点。

作为“湄公河光明行”和“一带一路·侨爱心光明行”的指定医疗援助单位,爱尔医疗队今年四次奔赴缅甸,共计为约1000名患者带来了光明。

【持续激励】

国内、国际市场端发力的同时,陈邦制定的内部分享、激励计划也持续开花结果。去年上半年,爱尔在实施多层次激励措施的基础上,完成了2016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预留部分的授予。

此次激励对象均为基层一线的中层管理人员、核心业务(技术)人员,共计322名。

截至目前,爱尔连续三次股权激励计划及合伙人计划激励的员工约3000名。

企业扩张始终伴随着人才风险,医疗这个高度依赖“人”的行业更是如此。当大量资本进入非公医疗行业,即当钱的问题解决后,人才流失成了企业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连任正非都承认:“哪个企业说要IPO,我们的人也会往那儿跑,我们也抵挡不住互联网企业招我们的人。我们常常也是无奈。”

公立医院集聚大量高水平的医疗人才,留给非公立医院的人才储备本来就欠缺,再加上行业竞争者——北京同仁医院、广州中山眼科中心等对人才的争夺,医生频繁跳槽已成为民营医院人才流失的常态。

然而,早在七年前,陈邦就推出了股票期权计划。2013年初,他又拿出了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

两次股权激励,不但保证了公司业绩目标的超额完成,并且让爱尔300多名核心骨干受益。

尽管如此,当时的股权激励也显现出诸多不完美的地方。

比如,个人努力与股价的关联度太低,有时候会出现某个股权激励对象工作绩效不管是优是良,竟可以获得同样股票的增值。

▲在新建医院中,20%—30%的股权让所在医院的核心主力持股

其次,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来说需要计提成本,因此,激励的总额就不可能很大,相对的,激励的份额对个人来说就偏低。

针对这些“不合理”因素,2014年,爱尔眼科又推出了医疗行业第一份“合伙人计划”。

“合伙人计划”是指符合一定资格的核心技术人才与核心管理人才,作为合伙人股东与爱尔眼科共同投资设立新医院。

比如,在新建医院之初,20%—30%的股权让所在医院的核心主力以及上级医院的骨干持股,让他们平价投资,且不收取品牌溢价。

这意味着,爱尔眼科每个人的工作成效与其未来回报直接挂钩,也让医生从雇员角色彻底转变成公司股东。

按照医院的正常发展轨迹推演,假如一家地级眼科医院投资2000万元,在正常情况下第5年净利润约500万元人民币。即使按照16倍市盈率计算,医院整体估值约8000万元人民币。

比如医生投资了500万元(占25%),届时估值将高达2000万元。

这一“合伙人计划”推出伊始,便在业内引发轩然大波,外界普遍认为,如果该计划推行彻底,爱尔极有可能大批量培育出中国第一批千万级医生富豪。

【渠道下沉】

陈邦曾对外放话,到2020年,爱尔眼科将建立200家地市级医院,一千家县级医院或门诊部。

此次披露的年报显示,为早日实现“千店计划”,爱尔已然加快了国内扩张的步伐。

2017年,爱尔共计收购了并购基金旗下的9家三、四线地级市眼科医院,分别是沪滨爱尔、朝阳眼科、东莞爱尔、泰安爱尔、太原爱尔康明眼科、佛山爱尔、九江爱尔、清远爱尔以及湖州爱尔。

这是首次从并购基金旗下收购医院。公司董秘吴士君表示,四只并购基金旗下目前已有过百家医院,巨大的医院孵化池将为上市公司带来源源不断的外延扩张增长。

目前,国内眼科医疗服务行业的竞争格局呈现出的“全国分散、地区集中”的特点。

越是大城市,大机构的影响力就越大。

针对此,爱尔眼科实行了分级连锁的商业模式,将连锁机构分成三个层级。

第一层级:把临床及科研能力最强的中心医院作为一级医院,定位为公司的技术中心和疑难眼病患者的会诊中心,并对二级医院进行技术支持;

第二层级:把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临床能力、位于省会城市的连锁医院作为二级医院,定位为着力开展全眼科服务、代表省级水平的疑难眼病会诊中心,并对三级医院提供技术支持;

第三层级:把建立在地市级城市的医院作为三级医院,侧重于眼视光及常见眼科疾病的诊疗服务,就此形成层层紧密相扣、覆盖各级城市的业务网络。

今后将在地市级医院下,设立县级医院或社区门诊部,形成基于地级市的分级诊疗循环体系。

事实上,反观国内传统公立医院,大多以开设分院的形式进行扩张,但因为各医院所有权不同,在内部管理上,分院与总院之间并没有多大关联,因此“连而不锁”现象普遍。

分级连锁的商业模式,是通过复制医院来快速“圈地”。这里的“地”,尤其指陈邦看中老百姓所在的基层。

从技术上,通过上一级医院对其下属的一级医院提供技术支持,让新建立的医院在短时间内快速开门营业。

在人才上,2013年成立的爱尔眼科学院是直属中南大学的二级学院,可以持续为连锁医院提供人才储备。

去年,爱尔不仅携手中科院院士建立“长沙市院士专家工作站”,而且爱尔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协作研发中心也正式成立。

这种模式有别于传统连锁“统一管理、统一采购”的普通模式,强调内部资源的不对等整合,直接目的是突出个性化服务,即以患者需求为中心。

爱尔的“中心城市医院-省会医院-地级医院-县级医院”分级模式,是民营专科医疗机构在商业模式自我探索的道路上的一次创新之举,也是在传统连锁与综合医院之间衍生出的“平衡物”。

试想,如果搞传统连锁,所有都要求“统一”,爱尔眼科的二、三层级机构不可能达到第一层级医院的科研优势;而如果搞综合医院,对资金、设备、场地、人才都是极大考验,扩张之路绝不会像现在这般迅速。

在这一体系框架下,目前,爱尔眼科在二、三线城市的发展速度每年都超过两位数增长,连锁医院只要经营时间达到4至5年的业绩一般都可以在当地的眼科医院名列前茅。

【“黑科技”来了】

实际上,不同于成人近视,青少年尤其是儿童的近视,是完全可以治愈的。而且,儿童近视的治愈率更高也更安全,凭借一些辅助治疗仪器,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说起市场上的辅助治疗仪器,无非是近视后眼部按摩舒缓之类,在国内,事前预防的监测设备还是市场的空白点。

▲全球第一款近视眼相关行为监测的智能设备“云夹”

但在2016年视觉健康创新发展国际论坛上,爱尔一项“黑科技”横空出世:一个仅重6克,佩戴在眼镜上的独创性智能硬件“云夹”,给青少年们带来希望的曙光。

“今日用眼疲劳指数85,危险;今日累积阅读时长240分钟,时间过长,建议每日阅读不超过180分钟;今日19:00-19:45,阅读距离25厘米,距离过近,建议阅读距离超过750px;阅读环境过暗,建议加亮.......”每天父母只要一同步“云夹”App,就能收到这样简单、精确的数据报告。

来自国内外13位眼科权威专家共同论证后得出结论:“云夹”在近视控制方面的监测精准度高达97%。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视光学组副组长、爱尔眼视光研究所所长杨智宽教授认为:“如果一个孩子10岁开始近视,等他到18岁视力基本稳定时,他近视的度数大致会增加400-600°,因此中小学生近视防控迫在眉睫。”

与其等到孩子真近视后后悔莫及,不如现在就积极预防,从这个意义上说,“云夹”可以把“近视”扼杀在摇篮中。

但对于已经近视的青少年,“云夹”有时也爱莫能助,但爱尔还有一种“黑科技”,可帮助进行视力矫正。

这个“黑科技”叫角膜塑形镜,只需晚上佩戴,白天不需要佩戴就可以保持裸眼视力1.0以上。

这是一种通过数字化精密设计加工的硬性隐形镜片,是反转几何型多边弧专利技术设计,通过晚上睡觉配戴使角膜中央区域的弧度变平,从而慢慢地改变角膜形状,逐步降低近视和散光度数,最终获得全天清晰的裸眼视力。

尽管这是青少年们的福音,但这里涉及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角膜塑形镜一定与角膜有相互作用,它是通过镜片将我们角膜的屈力变化,在变化过程中,镜片与角膜会发生怎样的相互作用,不得而知。

第二个问题:它大量的配戴时间是在晚上,而晚上配戴时氧气的供应、角膜的完整性、眼球运动的减少,因此,镜片嵌顿还有角膜变形、泪液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这两个问题,其实都是风险问题。

因此,国家药监部门对镜片和护理液都有相应的严格要求,对材料的检测、镜片参数的检测,临床试验都需符合标准。

简言之,角膜塑形镜视前检查,不是随便一个小诊所或街边眼镜店就可以做到的。

有别于传统的仪器检查,爱尔最关键也是最后一项视前检查早已引入人工智能系统。

如同我们儿时的记忆,眼科检查的第一项仍是“视力表”检查,第二项检查则是电脑验光仪,第三项为测眼压,第四项为眼前段检查。

爱尔人工智能系统正用于眼科最后一项检查——眼底照相机(眼后断)环节。

顾名思义,眼底照相机可以拍摄眼睛底部图像,包括视网膜、黄斑、视神经、血管等。

仪器拍得眼底照片后,同步互联网化,可一键交由人工智能阅片,人工智能只须10秒钟即可判断被检者是否存在AMD(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DR(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疾病。

如果不是人工智能阅片,一个有经验的眼科医生要为此花费3至10分钟。

目前,人工智能研究系统对DR识别准确率已超过95%,对AMD准确率达到93.07%。

国际上,这个准确率只有80%左右。

其实,人工智能只是爱尔打造“互联网+”生态系统中的一环而已。

在大数据上,爱尔将依靠每年数百万的门诊量,建立有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眼科数据中心;

在线上,爱尔已建立了含“目邻”APP、远程诊疗平台等在内的云服务平台;

在线下,爱尔在区、县、社区、乡村设立健康站,结合线上,形成眼健康O+O服务闭环。

在智慧医疗上,爱尔打造“天眼系统”,开展远程问诊、远程验光和远程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未来,爱尔还会切入眼科保险等医疗金融领域。

目前,我国约有5.5亿近视、1000万青光眼、600万白内障以及1160万眼底新生血管疾病患者,且屈光不正和青光眼、白内障等致盲性疾病逐步呈现年轻化趋势。

但爱尔不论是针对高度近视患者、角膜偏薄患者、老花患者,还是在视觉恢复期也对视觉质量要求非常高的近视患者,都有一对一的手术方式。

这种“满汉全席”的医疗手段,爱尔已坐上眼科治疗“私人订制”的头把交椅。

人类对于外界的感知80%是依靠眼睛。

匮乏的公立医院资源显然不能接住如此大的市场需求,据了解,眼科的收入占国内公立医院总收入的比例仅为2.5%-5%,这给非公眼科医疗机构留出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眼科医疗消费升级的“金矿”,也被爱尔眼科这样的龙头紧紧抓住。

这是爱尔未来营收、利润持续高增长的最大底气所在。

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陈邦早先定下的“2020年,门诊量达到1000万,营收实现100亿”的目标,很有可能提前实现。

——END——

图片均来自网络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