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舌尖上的新加坡,多民族文化交融

新加坡,南洋花园城市,没有走进她,以为和上海、深圳、香港没有太大区别,钢筋混凝土,水泥森林而已。只有穿行其间,才会明白什么叫国际大都市,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信仰,各自为阵的族群异常和谐的生活在一起,庙宇、印度寺、清真寺,可以在一条街上矗立,这就是文化交融的魅力。

每个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对应独特的美食。说起新加坡美食和民族文化的渊源,第一个映入脑海的是娘惹菜。娘惹,这个娇俏的名字,用来呼唤马来西亚人和华人联姻后生下的女儿。华人对食材的精挑细选结合马来文化的奔放刺激,调配出这样的美食,口感丰富,五味陈杂,色彩鲜艳。

到新加坡第一晚, 就去位于克拉码头的网红店珍宝坊,品尝国菜辣椒蟹。作为早期移民卸货的码头,如今发展成娱乐天堂, 酒吧、餐厅、表演,各种美食、各国游客、各种目的,在这里碰撞和交汇。

辣椒蟹是本土菜伟大的发明,传承了娘惹菜的丰富口感。如同粤菜师傅以做好白切鸡为荣,新加坡知名厨师之间的较量,从这道辣椒蟹开始。

等待许久,一盘红彤彤的辣椒蟹端上来,选取新鲜的帝王蟹,爆炒后浇上酱汁,酸甜可口,辣味适中。双手抄起一只丰满的蟹腿,汁液在唇齿间流淌。美食当前,无需矜持。

漫步小印度,有种来到孟买的错觉。一路是带彩百叶窗的二战前建筑,满大街芳香的花环,成堆的香料,店铺售卖金灿灿略显夸张的黄金饰品,身披鲜艳沙丽走过的美女,宝莱坞欢快的音乐,颇具异域风情。

新加坡曾是英国殖民地政府流放印度罪犯的地方,现在是印度人移民海外最多的城市。

印度美食独特奇异,街头买了一个面饼,类似新疆的馕,口感比较松软。走进一间印度神庙,刚好在举行仪式,僧侣在信徒眉心上轻轻点上朱砂表示祝福。一个僧侣抬出一桶菜,浓郁的咖喱香,看到我渴望的眼神,分了一碗,咖喱豆子羹,典型的印度餐,美食是众多仪式中不可缺的一环。

在小印度享用午餐,感觉香料的神秘口味在每一道菜中体现出来,习惯清淡口味的我,浅尝辄止就好。

隐藏于闹市中的佛牙寺,唐朝建筑风格,供奉了释迦牟尼佛牙舍利。置于信徒捐资重达320公斤黄金打造的塔里。见过布达拉宫的奢华,也被这金光耀眼的舍利塔折服。佛祖是否就喜欢这种金碧辉煌的感觉呢?

信徒的虔诚和稳定的政治,为佛教圣物提供良好的佑护。

漫步唐人街——牛车水,仿佛来到民国影视城,武馆、当铺、小洋楼、繁体字、人力车。新加坡75%为华人,以福建和广东人为主,华人聚集地,可以吃到祖国的风味。

走进一家米其林餐厅——文东记,品尝海南鸡,沾料可口,肉质滑嫩,满足了挑剔的中国胃。遇到一对移民这里的顺德夫妇,谈起生活的种种艰辛,问他们想回国不,却摇摇头。

即使在金沙酒店,也能尝到地道的肉骨茶,茶非茶,是一种药材和排骨熬制的汤。药材有当归、枸杞、党参、甘草等,往往加入较多的白胡椒。

俗话说,海水到处,就有华人。下南洋的祖先们,特别是充当苦力的先辈,创造了肉骨茶,用来适应热带地区气候以及长久体力劳动补充能量。劳作一天,叹一碗热腾腾的肉骨茶,才有了奋斗的动力。

马来人是这里第二种族,文化体现在宗教上,街头随处可见包着头巾的年轻女性、伊斯兰教经文和苏丹制度。

偶遇一间粉红色,小巧精致的清真寺,进去参观,被赠送古兰经教义,无论是印度庙还是清真寺,对游客都比较友好。

马来美食有椰浆饭、沙爹肉串、马来摩摩喳喳。跟着本地人品尝叻沙,融合福建虾面和东南亚香料,任甜、咸、辣在齿间撞击。吃完面,以咖喱汁汤混合椰浆的面汤也是能滋滋有味的喝完。

很多菜品,逐渐淡化了发源地的风味,而吸收各民族特色,融合成独具风格的新加坡菜。

在一座颇具南洋风情的小楼,听着怀旧音乐,来一杯老咖啡,香气淡淡,不甜不涩。脑海中回荡著《雾锁南洋》歌曲:重重迷雾锁南洋,带希望努力垦荒,用理想创造新理想,雾起在南方,雾落在南方,朝阳一出迷雾消散.......

无论是深度游还是匆匆路过,新加坡都是值得打卡的地方,繁华的都市、融合的民族、地道的美食都具有诱惑力。不断交融的多民族美食,见证了历史与文明。

假如有机会,你会去新加坡觅食吗?